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福义先生的《“但”类词和“无论 p ,都 q”句式》一文 ,对无条件句与“但”类词的关系 ,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读后颇受启发。本文拟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再作些讨论 ,以就教于邢先生及广大同行。[1]一、哪些无条件复句能加“但”类词 ,哪些不能加 ,为什么 ?无条件复句前分句所表达的内容具有选择性。据此 ,笔者认为 ,后分句能否加“但”类词 ,决定于前分句的选择关系是否相容。如果是相容的选择关系 ,则后分句一般能加“但”类词 ;如果是不相容的选择关系 ,则后分句一般不能加“但”类词。根据邢先生对无条件句的分类 ,我们可分析为以…  相似文献   

2.
复句较之单句有一个识别标志,看其是否有关联词语,根据关联词语的不同可以判断前后分句间的不同关系。故我们先谈谈该类复句的关联词语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复句中的关联词语是定型化的,即约定俗成的,不能随便拆开和转换。是词,不必说;是短语,也应该是固定的。但该类复句却不同,先看否定在前、肯定在后的例句: 1.文革中的天安门事件根本不是什么“反革命政治事件”,而完全是革命行动。  相似文献   

3.
析“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却”是起关联和修饰两种作用的副词。关联,主要用在转折句中,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类连词的用法。但它有时也用在并列句、逆进句、条件句、假设句和让步句中,表示各复句的分句间的结构关系。修饰,可以表示相当于“竟”等的九个副词的语义,常用在单句中,也出现在连贯、因果、条件和假设等复句类型中,表示相应的意义。有的“却”又兼起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因果标记词语的语义来源出发对因果复句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沟通古代与现代,联系共时与历时。汉语主要因果标记词语从语义来源上可以分为十类,即缘起类、依凭类、受益类、意欲类、连贯类、达至类、致使类、终结类、故旧类和推断类。根据标记词语的语义来源和特征,可以将汉语因果复句分为三类,即行为因果复句、说明因果复句和推断因果复句。其中行为因果又可分为前阶因果和后阶因果,前阶因果包括起因、凭因、动因三类,后阶因果包括顺成、使成、达成、欲成、终成五类。汉语因果标记词语由客观域向因果域转化,因果复句的类型由行为因果向说明因果和推断因果转化,这一过程体现了抽象化的规律,也体现了关系隐喻及像似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附单句和一般复句的区别单句由一个词、一个或简或繁的短语构成,其组成要素是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在结构上互为依存,形成一定的格局,主谓句或非主谓句,即一套“结构中心”。一般复句(以下称“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构成,其组成要素是分句。分句之间意义相关,但结构上相对独立(不互为句子成分)。从分句的角度看,一个复句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格局,亦即两套或两套以上的“结构中心”。  相似文献   

6.
<正>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而”和“以”,有时用法相同,但两个词是有很大差别的,现分述如下.作为连词,“而”的使用范围要比“以”广得多.连词“而”不但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词,短语与短语,而且可以连接句子、句群,使单句构成复句,复句构成句群,句群构成层次段落,这在经典中是随处可见的.  相似文献   

7.
论“时”字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一词与一般名词在语法特点上不同,与时间名词也相异。“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也有不同的用法。它由时间名词转化为表时间的后置词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复句关联标志。“时”的语法化是一个由章法到句法的变化。表时间范畴的词和表方位范畴的词一样容易向其他认知域转化。  相似文献   

8.
论“时”字的语法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一词与一般名词在语法特点上不同,与时间名词也相异。“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也有不同的用法。它由时间名词转化为表时间的后置词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复句关联标志。“时”的语法化是一个由章法到句法的变化。表时间范畴的词和表方位范畴的词一样容易向其他认知城转化。  相似文献   

9.
在表示被动关系时,二词用法相同,但“吃”更强调不幸;在表示因果关系时,二词均可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但“被”还可以表示“结果”;“吃”常用于“遭受”义,而“被”没有这种用法;就总体而言,“被”常用作书面语,“吃”则带有浓重的口语色彩,故二词有显的野之分。  相似文献   

10.
一、问提的提出传统的看法认为,同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一样,汉语的句子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单句”、“复句”,这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只要我们读一下《马氏文通》以来的语法著作,我们就会发现,虽然这些语法学家绝大多数都承认汉语应分“单句”、“复句”,但他们对“复句”的定义,单、复句的界限、“复句”的再分类等问题的看法都是很不一致的。可以说有关“复句”的理论,从一产生就是各执一说的,并且充满了不能解决的矛盾。这就使我们发生了疑问:“单句”“复句”有无本质的区别?汉语是否有必要分单、复句?也就是说,我们对汉语“复句”的存在提出了怀疑,这些问题的探讨,在今天看来,不仅“有理论的意义,也有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单句都有多义的问题,复旬也存在多义的现象。这是语法教学中难以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用语境的“可兼容”与“不可兼容”来区分和鉴别复句是否具有多义。一重复句可分为“有标复句”与“无标复句”,一般说来,“无标复句”可能产生多义。多重复句由于大小结构层次的不同划分以及不同的语序理解,复句也有多义的问题。最后,我们分析了语言单位多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逆假句是由“否则”连接分句所构成的复句。复句的前后分句不在同一个语义层次上,前分句还隐含一个小句。因此复句的语义原型是由四个“分句”(构件)构成的二重复句。复句的次类依据前分句和隐含小句的关系而确定,有条件式逆假句、原因式逆假句和选择式逆假句。复句的逻辑原型是两个等值的假言判断的合取,逻辑值为必要条件。但选择式逆假句与另两类的情况要复杂些.语义原型和逻辑原型都存在一些差异。文章还小议了邢先生对复句及小类的命名。  相似文献   

13.
如何区分单句与复句,是学习复句这部分语法内容的难点。关于单句与复句的区分,五十年代曾有过全国性的讨论,但有些问题至今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指出:“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与单句中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我们知道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是逻辑关系,例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有的是事理关系,例如并  相似文献   

14.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带上“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之”“由此可见”“由此得出”等关联词语并且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句群,才表达推理。因果关系复句是表达推理的,这毫无疑义。非因果关系复句,比如假设关系复句、条件关系复句、选择关系复句、并列关系复句,它们一般情况下只能表达判断,或者假言判断、或者选言判断、或者联言判断。就是说非因果关系复句还有例外的情况,这个例外指的就是有的非因果关系复句有时也能表达推理。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哪些非因果关系复句在什么情况下能表达推理。  相似文献   

15.
一、众所周知,汉语用来表达意思的各级单位,几年前还只有语素(或称词素)、词、短语、句子(包括单句、复句),但后来又增添了一个“句群”。排列时往往把语素排在前头,然后是词、短语、句子中的单句和复句。但在表达意思上到底“谁”的“级别”高呢?这就说不定了,要看语言环境了。有时一个词就可以构成一个句子,如:“蛇!”“老虎!”。有时词很多,却成不了  相似文献   

16.
丁欢 《初中生辅导》2022,(Z3):41-45
<正>一、单复句考点考点一:区分单复句单句是由词或短语构成,有特定语调,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在复句中称为“分句”)按照某种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复句”。  相似文献   

17.
“因为”和“由于”连接复句虽然都表示因果关系,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语表形式上看,主要表现在它们所连接的原因句在整个复句中句法位置的不同。这种形式上的差别是由两词深层的语义差别决定的,“因为”连接因果复句时比“由于”有更强的逻辑联系性。语义上的差别也决定了它们产生不同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编辑老师: 统编语文初中第五册在讲到复句时说:“复句有两大类。’即“分句和分句之间没有主次、轻重的分别”都是联合复句。“两个分句有主次、轻重之分”“一个分句是偏句,一个分句是正句”的为偏正复句。  相似文献   

19.
去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的第三大题,出自高中第五册《呆气》一文的练习二。这一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应在什么地方?属什么关系?我们觉得值得讨论。试题第2小题的提示部分讲,“(这个长句)除笫一层外,其余各层都有一个标志意思转折的词。”这就明确告诉考生,这一复句不是转折关系的;这题的标准答案是“然”、“但”,显然出题者否认第一层在“然”处,或在“但”处。  相似文献   

20.
关系词语对计算机的汉语复句层次关系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伪关系词的出现和关系标记的缺失给复句层次关系识别造成的影响,分析复句关系词语与同形的异类词、异构词之间的区别,揭示关系标记与词间连词、篇章关系词的不同用法的差异,挖掘复句关系标记缺失的隐现形式,以期为复句层次关系识别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