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古韵部研究是中国音韵学研究吏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音韵学之源头,而且为中古音和近代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上古音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清代古音学家和近代学者对韵部的研究成果两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增补汇音》声母方面保留了上古音系统的许多特色。阳声韵完整地保留了上古音[-m]、[-n]、[-η]的收尾系统。阴声韵只有“玑”、“葩’,两韵差异较大。入声韵出现了与阳声韵相配的入声和与阴声相配的入声两套。《增补》中出现大量阴入对转现象。《增补》将上古四声分为七音,上古许多入声字,在《增补》中属于上去或下上,这是与上古调类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姚文田的古音研究为例,分析了清代古音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古音学研究对上古音这一研究对象界定模糊的事实.通过对上古音研究资料的分析之后,我们认为,上古音没有可参考的韵书,韵文也很缺乏,选择<诗经>韵文作为音系的代表,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众多古音学家不约而同的"无奈"选择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清代古音学虽然无法严格界定上古音的范围,却在相同的对话空间中将上古音的研究不断推向鼎盛阶段.但要保持上古音研究的发展与壮大,扰不应停留于对<诗经>的研究,而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争论、不断去开拓,延伸汉语研究的理论深度与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代,杨树达曾发表过《古音对转疏》一文,就黄侃古音廿八部着重从阴声韵,入声韵跟阳声韵的对转进行疏证,至于阴声韵与入声韵的对转则不曾提及。古音入声配阴声、是清初音韵学家顾炎武首创的,后来得到王念孙、章太炎等人的拥护,随着古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阴阳入互相对转之说已成定论,许多音韵学家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如王力在《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  相似文献   

5.
“古音韵至谐说”是古音学的重要理论,但用韵“至谐”,只能存在于同质的语言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古音韵至谐说”是古音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否认这一理论,就没有充分的理由以《诗经》作为上古音的主要研究对象,上古音的研究就不可能走向深入.面对上古音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古音学家总结的理论及规律都难免有许多例外,但他们却总是力图在例外之外寻找更深层的规律;“古音韵至谐说”与“合韵说”、“同谐声必同部”等诸多理论相互补充、环环相扣,共同构建古音学研究深厚严密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时期是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上启上古音,下启切韵音,是上古音和切韵音的桥梁,而梁代又是南朝保留诗文材料最多的时期。本文以梁代词文用韵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将梁代的阳声韵、入声韵部分各分为17部,共34部。  相似文献   

7.
综观汉语古音学的发展脉络,音系构拟是其发展的必经阶段。清代古音学缘于顾炎武等人发明的理论方法而走向鼎盛,又缘于理论方法及材料的极致利用而走向衰微。高本汉带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及他的古音构拟是汉语古音学再次走向发达无法拒绝的选择。清儒只能模糊描述上古音,却从未放弃"精确"。高本汉之后的古音学家,力求精确构拟上古音,却无法回避"模糊"。难以调和的分歧、极为有限的共识,越来越精确的构拟却似乎在走向越来越模糊的另一端。分歧是难免的,但必须积极寻求共识。于中西文化碰撞的视阈中反思汉语古音学的理论与方法,定会给语言研究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黄侃派古音研究者提出的上古韵分28或29部,其每部之内均列有所辖《广韵》韵部及离析表,这是继承清人和该派学者自身研究后提出的成果,是上古音构拟和研究上古至中古语音演变的重要依据。黄永镇1934年著《古韵学源流》一书,系统总结和展示了黄侃派学者古韵28部或29部说的离析成果,是当代汉语上古音研究的重要基础,应加以继承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上古有没有声调?有几个声调?这个问题直到明,清时才被古音学家列为研究课题,然而其研究结果却不一致。顾炎武以为上古虽有四声,但“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因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上,入或转为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音学五书·音论中》)这便是他的“四声一贯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高澍然(诗音)研究》系列论文之二,其目的是对高澍然与顾炎武的古韵分部进行深入的比照。论文的最后结论是,高澍然除了将四个入声韵部独立外,其古韵分部只是形式上与顾炎武有所不同,在各韵部的收字方面基本不存在分歧。因此,从分部上。可以断定,《诗音》是对顾炎武古音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卫兰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4):28-32,53
陈孚近体诗、古体诗的用韵,其近体诗分为18部,与“平水韵”大致相同,只是合并了“平水韵”的若干韵部。古体诗分24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11部,入声韵6部。与宋词通用的18部有别,主要体现在阳声韵臻摄、山摄仍分立韵部,入声韵的不同韵尾未混用。陈孚诗歌用韵反映出元代台州语音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保留古音较多。  相似文献   

12.
明末乔中和<元韵谱>一书中的声调系统,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类,其中平分阴阳、保留入声调,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河北内丘语音的面貌.该书音系平分阴阳在非曲韵类韵书中是具有革新意义的声调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远游》以“重曰”为界分为原作和拟作两部分,原作为淮南王刘安的绝命辞;拟作实即《广骚》,为扬雄模拟《离骚》、《大人赋》而成的集句式的百衲体;刘歆将其附益在《远游》之下。两者分别对中国诗歌的游仙诗与玄言诗产生很大影响。司马相如《大人赋》借鉴了《远游》原作的首、次韵而自铸伟辞。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元代江西四位诗人1129首古体诗(含1970个韵段)的系联、考察,发现其用韵共分22部,对比《蒙古字韵》阴声韵与阳声韵的分部,与之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元代江西诗人基本上是以当时的通语读书音为基础来押韵的。元代江西诗韵也反映出江西方音以及南方方音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北齐《袁月玑墓志》的出土,对南朝以降的著姓高门陈郡谢氏与济阳蔡氏的谱系颇有纠补之益。志文中对月玑文辞、书法造诣的赞颂,客观上也丰富了世人对蔡文姬以及《三都赋》作者左芬两位才女的认识。根据题铭位置与文献记载推知,南朝墓志的序、铭往往由两人分工完成,《袁月玑墓志》的出土,为这一推断又增添了一件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读明末安徽方言韵书《音韵正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韵正讹》反映的语音系统是明代末年的宣城方言,与今天的皖南宣州吴语一致,而且吴语的成分似乎更为浓重,如:全浊声母系统保存、有完好的入声韵、曾梗臻深四摄合并、禅日澄船四母相混、邪从不分、奉微合流、匣喻匣群亦有混同,等等。此音系尚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遮韵去声字读入山咸摄。这种“阴声阳化”现象在今天安徽方言里尚有遗迹。韵目用字、韵字的收录与注释,都有浓重的皖南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7.
钦州正是广西钦州的一种汉语方言,过去也叫官话,是教学、祭祀等文化活动的工作用语。它与普通话比较的主要语音特点是:有[n,l]两个声母,有舌叶音[t∫ t∫h ∫],没有舌尖前音[ ts tsh s ]、舌面音[tc tch c]和翘舌音[h];韵母44个,有[y]韵母,但跟普通话[y]韵母管字不同,阴声韵母像普通话;有入声,平入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舒声的调类像普通话。  相似文献   

18.
《盛明杂剧》卷首卷尾诗的用韵,既不符合通常所说的诗韵《平水韵》系统,也不符合当代的曲韵《中原音韵》系统,而是借押词韵。  相似文献   

19.
桂林市西村平话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村平话在当地称为土谈、平话,是桂北平话的一种。突出特点是流摄与蟹摄混涉,鼻音韵尾脱落和前后鼻音错位,平去两声分阴阳,上入两声不分阴阳。同音字汇收字3700多个;  相似文献   

20.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其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儒学典故。不过,先行研究中并没有指出其中某些中国元素的出典,也没有考察借用的意义,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学吸收和改造的方法。本文以"轩辕黄帝之阴阳术"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应出自中国史书《史记》,认为作者景戒将《史记》中关于"轩辕黄帝"与"阴阳术"浓缩成一语,并将其与佛教人物和因果报应相比附,实现儒学向佛教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