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全面系统地校勘比较<元刊杂剧三十种>、<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元曲选>三个杂剧选本的异同,发现<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比<元曲选>更接近元曲的原貌.在进行汉语史研究时,应首选<元刊杂剧三十种>和<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而<元曲选>也可以作为汉语史研究的韵文材料.  相似文献   

2.
共校正元曲曲文17条,其中《元刊杂剧三十种》2条,《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10条,《元曲选》2条,《全元散曲》3条。  相似文献   

3.
创作于元代的杂剧,在舞台上活跃了很长的时间,在进入明代之后,仍然是演出的主流。但是为了适应演出需要,艺人势必会对其做出种种的改变。关汉卿的《单刀会》杂剧主要有元刊本与明钞本两个不同版本,其中元刊本出自《元刊杂剧三十种》,明钞本出自《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钞本与明钞本《单刀会》杂剧的异同,恰能向我们展现出明代杂剧演出对元代杂剧演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随着时代的改变,杂剧演出形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陈母教子》自从随《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重见天日时起一直受到评论界的怀疑,对它是否为关汉卿之作的争议时常出现。该文就此争议从文献资料的可信性和剧作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上重新审视这部歧异颇多的杂剧,并对该剧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进行解读,同时横向比较它与关汉卿其他剧作风格之异同,试图辨别其是否为关汉卿的作品,兼谈一下《陈母教子》的思想性、艺术性的高低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明中前期,由于皇帝藩王的喜好及时代原因。明代宫廷的元杂剧演出颇为兴盛。明代宫廷的元杂剧演出主要由钟鼓司和教坊司掌管.分为祭祀演出、进膳演出、节令演出、宴宾演出和娱乐演出等几类。通过对明代宫廷抄本杂剧《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中保存的元杂剧演出脚本的分析来看.明代宫廷的元杂剧演出呈现出重娱乐、重气势和重教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冯婕 《考试周刊》2012,(28):37-39
元人郑廷玉所作杂剧《看钱奴》,现今存世的主要有元刊本、脉望馆本和《元曲选》本。其中,脉望馆本和《元曲选》本均属明刊本。经对比发现,明刊本在文本形式、关目情节、曲牌数目、宾白等都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戏曲发展的脉络与走向,另一方面深深烙下了时代精神的印记。  相似文献   

7.
在元明清三代七百年间的杂剧和传奇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剧作都是采用历史题材,又多取材于列国、两汉、三国、隋唐、五代、两宋历史。这包括正史、杂说、文人笔记、演义故事、唐人传奇等方面的题材,加以采撷、剪裁、构思、改编而成的。这也成为三代剧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之一。现存《脉望馆古今杂剧》就收集了大量这类题材的剧作。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桃花女》现存有两个完整本子,脉望馆本和《元曲选》本,这两个版本从题目正名、曲词宾白到情节结构和人物设置都存在一定差异。《元曲选》本比脉望馆本多出八支曲子,宾白更为整饰。脉望馆本语言更为舞台化,《元曲选》本则更为案头化。情节设置上两个版本也有少量不同之处,《元曲选》本还增设了丑角和搽旦。脉望馆本应当比《元曲选》本更接近元刊本。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杂剧是元代篇幅最长的戏曲作品,它是1927年在日本内阁文库发现的。它的发现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它的整理和研究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远山堂曲品剧品》是现当代著名评论家黄裳在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的。它是两本专门收录和评论明传奇、杂剧的曲学著作,拥有鲜明的个人立场与清晰的自我意识,不仅在整理、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许多可喜进步,而且越来越受到戏曲学界的重视。它的发现是中国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的瑰宝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国际学术界,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但通常我们所谓元曲,实际上它包括了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都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可是,国人对于元代散曲的研究,一向看作是壮夫薄而不为的雕虫小技,不大为人所重视。如明代的李开先,藏书丰富,号称词山曲海,然他所刊行者,则只有乔吉和张可久二家的小令;清人号称包罗古今的《四库全书》,对元人散曲,也只列了乔、张二家的存目而已!自长洲吴梅先生,开始着手于散曲园地后,接着有任中敏的《散曲丛刊》及卢前的《饮虹簃所  相似文献   

12.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在清末民初才逐渐通显于世的。关于它发现的具体时间、地点及相关人物至今虽仍不甚清楚,但它的发现却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意义和学术价值。关于它的整理研究也出现过一个个高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元杂剧整理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3.
清初,常熟戏曲家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作品大都以政治、历史事件为题材,以邱园、嵇永仁为代表。清中叶,戏曲家的民族意识淡化,作品或者歌功颂德,或者宣扬封建伦理道德;随着昆曲的衰微,宫廷大戏的撰写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以周祥钰和王廷章为代表。清代常熟在戏曲史上的重大贡献在于保存了《古今杂剧》和《六十种曲》。  相似文献   

14.
明初无名氏杂剧作品《危太朴衣锦还乡》在《曲录》中被误题为《危太朴后庭花》,错误来源于《啸馀谱》。《啸馀谱》之错,在于该书混淆并误刻了"影写洪武间刻本"《太和正音谱》中"古今无名氏杂剧一百一十本"前后相邻两个剧目名称。《危太朴衣锦还乡》的主题,是时人借以暴露、讽刺、批判危素,以达到宣扬"忠君"思想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元末明初剧作家杨景贤,是蒙古族第一位和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当时成就较高的杂剧作家之一。杨景贤有丰富多样的作品,其代表作杂剧《西游记》在思想艺术上成就较高,影响较大;杂剧《西游记》对小说《西游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应当提高杨景贤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隐语“孤馆独眠”在杂剧《风光好》中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宋元时期的小说、戏曲文献可以得知,隐语“孤馆独眠”与陶学士故事在宋代各自流传,后由元代戏曲家戴善甫捏合至杂剧剧情中,使之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选择题部分的第8小题是:下列对作品作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汤显祖,明代杂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B.曹禺、夏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C.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著有《鲁滨逊漂流记》;D.《老人和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给定的答案是C。但A中的表述也有错误。因为汤显祖不是杂剧家,而是明清传奇作家;《牡丹事》是明清传奇戏的代表作,不是杂剧的代表作。本文将结合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史谈谈杂剧和传奇的区别。 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但其特点各有不同,晚唐已有杂剧之名,但如何演出,情况不详。其后历代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永嘉杂剧,亦称南戏)  相似文献   

18.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元代杂剧中一出震灼古今,气壮山河的历史大悲剧。它同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明的《琶琶记》都是元杂剧中的名珠、瑰宝;它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相比,也毫不逊色,堪称壁玑映辉,异曲同工。数百年来,古今中外,久演不衰、雅俗共赏,为群众喜闻乐见。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赞它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矣!”它是我国第一部用英法德俄等国文  相似文献   

19.
《北堂书钞》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类书,是我国古代的大型参考工具书。《北堂书钞·乐部》保存了隋以前大量的音乐文献。研究《北堂书钞·乐部》文献对今天的音乐史研究具有极大的帮助。本文以《北堂书钞·乐部》原注本和孔注本的引书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北堂书钞·乐部》的引书情况作以整理,发现并探讨《北堂书钞·乐部》的引书情况变化的现象、特点及原因,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准备。  相似文献   

20.
《桃花人面》又名《桃源三访》。今存《盛明杂剧》本和《古今名剧合选&;#183;柳枝集》本。《盛明杂剧》本题名作《桃花人面》。《柳枝集》本作《桃源三访》。该剧两版本的语言皆具浓厚抒情性。注重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但《桃花人面》较精致蕴藉、形象生动。《桃源三访》则曲辞容量更大、更整饬,带有叙述性,文人色彩更浓。通过比较《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的曲辞和宾白。探讨孟称舜杂剧语言风格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