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发生、发展、进化、衰退的一系列过程,以期为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规划布局以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并构建旅游地合理的空间结构,是使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负面效益最小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文章通过借鉴国内外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布局的研究理论并结合云南省休闲旅游目的地空间布局现状,阐述了云南休闲旅游目的地空间布局的基本内容和模式。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中心城市作为区域旅游的目的地、管理中心、旅游交通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对区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研究福建省旅游的空间结构,构建福建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是推动福建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福建省旅游中心地体系的构建建立在旅游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强化一级旅游中心城市的中心职能,完善旅游区内的交通联系等都可作为旅游中心地体系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新疆热点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借助GIS技术,利用最邻近点指数和洛伦兹曲线等计量方法,研究了新疆热点旅游区内的主要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旅游线路的利用强度、空间结构构建现状。结果表明:主要旅游景点呈现高度集聚分布,有利于旅游资源组团式开发;现有的4条主要旅游路线利用强度基本一致,集中指数为1.04,利用状况良好;目前旅游区空间结构呈现"五区四线"的布局。  相似文献   

5.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反映了城市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利于合理利用城市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旅游空间,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通过分析兰州城市旅游的节点、域面、路线和出入通道等四个主要要素,由此将兰州城市旅游空间划分为三个旅游区,构建出兰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最后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明确目的地集群的空间特征有助于理解旅游地竞合模式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国内主要客源地旅行社线路数据的整理,揭示出中心集散与区域环游是来滇游客主要采用的旅行模式,体现出对重要节点的依赖。将目的地节点置于旅游线路模式中展开分析,发现云南省主要目的地节点和旅游热点区域的分布存在明显不均衡现象,而航空交通基础设施是旅游地能否成为目的地集群中重要节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2,(1):67-75
全域旅游是新时期旅游工作的重点。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目的地与城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是推动传统旅游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构建旅游目的地和城市发展的耦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泉州为例,基于2010—2018年共9年有效统计数据,对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泉州旅游目的地与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城市的耦合度处于中度耦合;旅游目的地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在逐步朝着良性方向发展,9年间经历了从严重失调到中度失调再到轻度失调的转变。但总体上,二者发展不同步,耦合协调度仍然偏低。在此基础上,为全域旅游背景下泉州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安顺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旅游目的地、建立旅游中心城市、重构旅游空间结构布局、壮大旅游龙头企业、政府主导旅游市场营销、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旅游基础研究等发展安顺市旅游的对策设想。  相似文献   

9.
熵增原理,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能量转化的趋向总是自发地从能量集中转向能量分散,从有序趋向无序的退化。当今的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也存在着熵增现象。鉴于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多成分、多变量、具有耗散机构的开放系统,此无序状态并非无可救药。通过从自然界、社会管理各部门和信息舆论引入负熵流,使之在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内部流通、转化、做功,并以各种形式消耗散失,可以降低系统的总熵,使系统设法处于有序状态,并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因此,在实施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时,应该正确理解该环境下的熵增现象,以耗散结构原理为指导,克服组织的混乱,把握系统趋向有序运作。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旅游节点的构成及其类型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目的地各类节点错位协调开发的必要性,探讨了节点错位协调开发的模式,包括完善政府监控、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协调发展体制;坚持节点错位开发的原则,实行差异化开发战略;健全节点协调发展,共同打造目的地旅游品牌的机制(含快速反应机制、统筹安排机制、联合宣传促销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安顺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旅游目的地、建立旅游中心城市、重构旅游空间结构布局、壮大旅游龙头企业、政府主导旅游市场营销、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旅游基础研究等发展安顺市旅游的对策设想.  相似文献   

12.
广西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广西入境旅游市场为对象,引用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广西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与区内各城市目的地市场的竞争态.结果表明,港澳台、马来西亚、越南、日本和韩国占据着广西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主导地位,市场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内各城市目的地市场发展水平不合理,瘦狗市场与幼童市场数量众多,市场仍然处于开发潜力阶段;广西旅游产品结构的单一性导致了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极易遭受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广西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云南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决定了入滇旅游流的移动规律,反映着云南省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和配置情况。对全国百强旅游社旅游线路报价单的整理,发现多目的地旅行模式是入滇旅游的主要线路模式,其中往返模式占主导地位,这与交通线路的分布情况密不可分,且省内航空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对区域环游和中心集散模式的影响显著。细致分析不同旅行模式线路中的目的地节点,发现云南省主要目的地在入滇旅游线路中出现频次及承担的角色类型差异明显。在旅行模式中对热点目的地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的分析,发现目的地间差异化的合作营销战略是实现共赢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知识转移是旅游创新的关键,但从中观层面对旅游目的地网络知识转移过程和特征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因此,以社会网络视角分析旅游目的地网络的知识特征和知识转移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目的地分为本地水平竞争、本地水平互补、非本地垂直分销和非本地垂直供应四种网络类型,可以从旅游目的地知识转移的四种网络、一个中介、两个制约因素等方面探讨旅游目的地网络知识转移机制,并提出如何利用社会网络促进旅游目的地网络知识转移,进而推动旅游目的地创新和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基于营销传播学的学科理论,从人本主义理念中情感因素着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生成机制,解析如何树立、推广、维持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关联因素,就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目的地形象资产、构建"个性化"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旅游目的地形象标识系统、准确定位并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宣传推广、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整体营销及长期维护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上海是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系统评价其服务质量水平,对于打造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提升城市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能力,保障和满足游客的多方面旅游需求,实现较高的游客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从服务、风景、环境、设施、流量、特色、体验和购物等8个方面构建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服务质量水平进行了综合性测评。研究发现,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水平总体上略高,其中游客对“服务”的评价最低,对“流量”的评价最高。上海应该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旅游特色,丰富旅游体验。  相似文献   

17.
以清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清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数量空间结构、类型空间结构和开发状态的空间结构等内容,为清河历史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辽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的47%。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旅游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优化调整,可以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持续增加旅游收入,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梳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种类及空间分布,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剖析,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视角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划分为4个阶段,结合国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布局以及其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产业定位为"山海风情休闲旅游",以滨海旅游和自然风光为主导,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节点的相互连接,打造具有"一心三轴"特征的旅游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9.
黄山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山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位实际上是一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国旅游名胜地、华东旅游圈重要区域、安徽省主要旅游目的地的系统形象定位。黄山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只有保证黄山名称的唯一性,不断更新旅游设施,保持旅游目的地纪念品的独特性,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干预旅游目的地卫生管理等,才能进一步增强黄山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围,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人,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达800万人以上,全国旅游人才的缺口至少200万人以上。中国未来十年,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一百万人,而中吲的旅游学校每年仅能提供十万名毕业生,旅游专业人才紧缺。虽然一方面旅游专业的毕业牛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另一方面,社会(企业)又感到很多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