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教育是指"学校以外的一切文化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1]313。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出现伊始,就是一种面向民众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民众智识,改良社会[2]182。戊戌变法以来",开民智"、"作新民"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近代社会教育思想的萌芽。《新民丛报》的"新民"思想是清末社会教育思想的代表,并对民国以后的社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新民丛报》的社会教育思想《新民丛报》创刊宗旨称,"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  相似文献   

2.
随着终身教育的理念进一步被现代人认可,图书馆这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学校也越来越成为了社会民众接受再教育的理想场所。本文以湖南图书馆社会教育工作为例,分析了社会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新媒介崛起,在内涵与结构上新媒介素养都成为与传统媒介素养全然不同的概念.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让许多民众面临信息侵权、解码偏向、媒介依赖等诸多痹症.因此发展新媒介教育,提升民众素养,需要跨越传统媒介时代的“抵制”与“免疫”阶段,践行“超越保护主义”理念,更新媒介教育方法,建立政府、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机构于一体的社会教育体系,发展快乐教育与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受晚清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社会思潮的推拥,对民众素质的强调形成了社会共识,而将教育普及于最广大民众的社会教育也因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场以救亡图存、振兴国运为目标的社会教育思潮中,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机构被寄予了莫大的期待。政府积极推动各地图书馆的设立,一些社会也纷纷设置各种有特色的图书室和阅报室。但由于经费不足、人们的观念局限等原因,以图书馆为平台实施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唤醒民众的期望并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5.
杜臻 《青年记者》2017,(32):116-117
民国时期,西风东渐中的社会教育工作方兴未艾,以提高民众知识水平、促进社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民众教育馆成为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各地的民众教育馆通过报刊出版、科普讲座、戏剧表演、电影放映、电化教育、书报阅读、体育活动等方式开展了多种途径的教育工作,其中民众教育报纸和期刊的出版发行是民众教育馆进行宣传和教育的重要渠道.民众教育报刊以明确的办刊宗旨、鲜明的编辑特色与切实的管理理念,对民众教育实践与经验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民众教育工作的实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广泛地宣传民族团结和抗日救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国钧教授在《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文中说:“1904年(光绪二十年)孙毓修在《教育杂志》上首先介绍了美国杜威‘十进分类法’,但没有人注意。”周文骏教授编著的《图书馆工作概要》也沿袭此说;“一九○四年(光绪三十年)孙毓修在《教育杂志》上首先介绍。”为了证实此说的准确性,我想翻检《教育杂志》。由于馆藏匮乏,于是托友人在一高校图书馆代查。结果是:月刊《教育杂志》1909年2月创刊;孙毓修在该刊发表的文章最早见于1卷11期(1909年10月)。经此核对,1904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公共博物馆简况和北碚民众教育背景,分析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公共博物馆的公共性、展示内容的民众普适性和博物馆教育纳入民众教育体系,以此揭示其与民众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近代中国早期博物馆民众教育的社会背景,指出博物馆与民众教育的关联,必基于博物馆的公共性;以及20世纪以来博物馆社会教育思想理论的倡导和20世纪上半叶政府主导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对其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8.
清末社会教育是近代中国为了救亡图存而实施的民众大动员,以《大公报》为视野可以展示其基本状况。清末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主要表现在培育爱国精神、宣传西学新知、推进制度变革等方面,采取的方式主要为创办白话报刊、兴办阅报社、宣讲所等。  相似文献   

9.
于厚海 《图书馆》2015,(1):85-88,100
民国初期的图书馆社会教育,是在清末新政时期以"开民智"为主旨而建立的公共图书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国政府对图书馆社会教育的性质和地位等进行了制度上的规范。图书馆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向民众提供图书的阅读服务,因此,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过程也是推行社会阅读的过程。如果以社会阅读的视角去加以审视,民初的图书馆社会教育不仅推动了社会阅读生态的重要嬗变,而且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现代阅读理念。  相似文献   

10.
罗奕 《青年记者》2014,(2):117-118
在1904年3月以前,上海一地发行的报刊大约有60种。在这种报业背景下,商务印书馆创办了专门讨论时事及社会问题的刊物《东方杂志》。《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3月11日,至1948年12月终刊,刊龄长达45年,共出版44卷,是商务印书馆继《绣像小说》之后创办的第二种杂志,也是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刊物,历经清末、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紧扣时代脉搏,忠实地记录了我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轨迹,因  相似文献   

11.
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教材是社会教育目标及任务的文字化展现,社会教育教材的编撰是根据地社会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其为根据地民众知识之传授、精神文化面貌之改变、传统乡村社会权力结构之变革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学界对于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教材的研究鲜见,究其原因为研究资料缺乏所致.文章以发掘到的1938-1949年间19本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教材为基础进行考察,试图在编辑学的理论指引下,结合历史学研究视角,对教材之编撰原则、特点等内容进行探析,以期为根据地社会教育教材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正>博物馆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造,是收藏人类记忆的"容器",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课堂。如果说收藏保护是博物馆的历史使命,而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现实使命。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时的宣言是"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最有效方法的建议》更是明确指出,"对于博物馆为学校和成人教育所能作出的  相似文献   

13.
民众教育的开拓者--俞庆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9月,一位人民教育家自美国辗转香港、沈阳来到北京,被选为参加全国第一届政协的教育界代表,并参加开国大典.周恩来总理邀请她担任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她就任后立即着手起草共和国1950年社会教育规划,准备将她毕生绘制的民众教育图景变成现实,迅速扫除工农群众中的文盲,提高工农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但由于她患有严重高血压,操劳过度,于1949年12月4日因脑溢血逝世,时年52岁.这位共和国首任成人教育司长、人民教育家、民众教育的开拓者、爱国民主人士,就是中国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新教育思想的著名代表,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上海教育局社会教育处长的俞庆棠先生.  相似文献   

14.
有关普利策出资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动机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以撰写于1902年、发表于1904年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一文为蓝本,分析普利策新闻思想.与传统从新闻教育思想解读该文的思路不同,本文从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的角度,以《新闻学院》一文为主线,综合普利策传记中的“只言片语”,解析普利策对新闻业从一个职业发展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蒯光典提倡相对于传统精英教育而言的大众教育,其受教育的群体是广大民众,特别原本被排除于教育范围之外的中下层民众;他注重的是实现民众群体利益和激发社会责任感,坚持民众要关注国家命运,表达了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教育职能,无论由哪种社会机构承担,都是通过传输知识、帮助受教育者释难解疑,以达到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进而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目的。图书馆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特性,与其他社会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天然场所。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上,民国知识界形成了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主体,社会教育是博物馆主要功能的共识,认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民众教育、科学教育和美育教育三个方面并进行了阐释。这种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丰富和研究近代中国博物馆思想史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西方印刷技术和图书编辑发行体系的引进,中国近现代报刊积极参与了中国社会、文化、学术的转型与重建。作为综合性“文人”刊物,《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1949年停刊。该刊一直站在时代的潮头,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社会身份重新定位与拓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微妙的角色,与此同时也渐渐形成了浓郁的智识气息与理性风格。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角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以《公共图书馆宣言》1949年、1972年和1994年三个版本为分析对象,研究公共图书馆基本立场和社会角色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历程,剖析国际社会对当代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定位。研究发现不同历史阶段公共图书馆被赋予的社会角色与功能有所差异,但是社会教育、免费提供文献利用、保障平等利用信息的权利、文化功能以及保存文献的功能始终是不变的核心社会角色。当代公共图书馆社会角色发展的基本趋势由过去以强调社会教育为中心,逐渐发展到将其全面定位为地方教育、文化和资讯的中心。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公共图书馆已由一个具体机构上升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播出的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让近代山东济南的商业巨子孟洛川走进了民众视野。但人们对民国济南商人与商人团体的整体状况仍然较为陌生,学界对此问题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尚留有较多的空白。《民国时期济南的商人与商人组织研究》(以下简称《济商》,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一书是马德坤著《民国时期济南同业公会研究》的姊妹篇,研究近代山东区域史的又一佳作,对于进一步探讨该问题不无"补白"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