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技风》2017,(12)
恒温晶振作为一种具有优良性的频率发生的设备,运用于许多的领域中。而优良短期稳定度是指在晶振研制中的一项基准指标的体现。它在我国航天、电子、通信等领域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运用恒温晶振研制的优良短期稳定住促使设备系统的性能保持稳定以及提高的状态。在本文的论述中主要是对恒温晶振基本工作原理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电路的设计,研制出具有优良短期稳定度的10MHz恒温晶振。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3)
目前,随着我国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对恒温晶振稳定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满足最佳温度设定,才能充分发挥稳定性的需求、降低频率值。文章通过对恒温晶振,计算机辅助调试设计进行阐述,分析了自动化测试系统,为实现恒温晶振自动化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7,(12)
此次研究主要结合恒温晶振技术,分析高稳定度晶体振荡器改善频率温度特性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晶体振荡器设计对频率稳定度的严格要求,一种超高稳定度智能化恒温晶体振荡器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于晶振设计技术短期稳定度的分析,总结出其改善的对策,并依照和借助分析结果设计具体的振荡电路,然后通过仿真平衡谐波工具,逐步优化电路参数,最终获取理想的相位仿真噪声曲线,并依照最终优化的参数指导设计出真实样品。测试结果证实,其稳定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7,(8)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了使恒温晶振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通过SC切10MHZ可以有效的改善老化的补偿算法,它能够精准的分析出老化相关数据以及制作切之可行的实现方案。简言之,就是通过微处理器建立晶振工作时间轴,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对恒温晶振加以老化特性补偿,从而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本文将会首先针对小型SC切恒温晶振的具体研制方法,然后阐述其使用原理和方法,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基于GPS和恒温晶振(OCXO)的协同授时系统是常用的一种提供精确同步源的设计方案,通过GPS来驯服恒温晶振以产生精确的同步时钟。GPS芯片发出的标准秒脉冲含有随机噪声,为了结果的精确性,在进行时间间隔测量之前需要设计算法进行滤除,设计中采用了卡尔曼滤波算法。恒温晶振的控制不是完全线性的,所以采用了PID控制算法,以实现精准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7,(19)
此次研究重点分析微波频率源的相关设计,结合目前100MHZ恒温晶振作为重要的参考源,明确锁相环路的构成,在高达2GHZ的频点上,更好的发挥出应有的相噪性能,保证体现出极高的频率稳定度及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微波信号源。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7,(7)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当前通信技术对晶振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条件下的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在10MHZ频率使用情况最为普遍,这是围绕表面贴装器件封装的压控温补晶振来具体操作的,具体就是采用恒温控制加二次补偿方案的温补晶振。本文将会着重阐述使用该方法的设计以及测试,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晶体振荡器也叫做晶振,其能够为通讯、电力、时钟等设备提供高精度的时钟同步信号或频率源,故而其常常被称作电子设备的心脏。本文结合恒温晶振振荡器的特点,结合恒温晶振的拐点配置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利用MAX5477型数字电位器和P89C52XBN型单片机以及选通开关CD4066B,对恒温晶振振荡器进行新的拐点自动配置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子设备和电子产品在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称作其"心脏"的恒温晶振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结合恒温晶振的组成特点和其恒温原理,运用计算机对其进行辅助调试和自动测试,以期能够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其自动化、精确化发展,加大其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从而以市场需求为反馈促进其自身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7,(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晶体振荡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频率的稳定性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所以,对标频是10MHz的高稳定性的低相噪恒温晶体振荡器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对晶体振荡器在短时间中的稳定度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从中得出了短时间中稳定度提高的手段和措施,同时,将其分析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和参照,开展振荡电路的设计,接着,对ADS谐波平衡仿真工具进行了充分的应用,对电路参数进行充分的优化,由此得到与预期比较贴合的相位噪声仿真曲线。并且,将优化的最终参数指导作为重要的依据,设计除了设计的样品。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7,(12)
在本文中,对晶振相噪设计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其中,主要探究的内容是有载品质因数值和电路结构等对相噪产生的影响,同时,将改进型的巴特勒振荡电路在小体积下进行了超低相噪恒温晶振的设计作为重要的基础,由此对稳压电路和主振电路等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学科组是技术交流的一种好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稳晶振学科组正式成立于1979年,它是在高稳晶振这一学科发展的要求下成立的。几年的活动证明,以专业为基础进行技术交流效果较好。1977年1月,华北地区无线电协作组和河北省计量局在石家庄召开了“晶振技术交流会”。会后提出一个问题,即我国的高稳晶振的指标到底能达到多少?从那时起,一部分同志在下面酝酿搞一次全国性晶振比对测试。这个想法能否被全国同行所接受,当时还拿不准。于是先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出面,发信到全国几十个单位征求意见,时间不长就收到了许多热情洋溢的回信,促成了第一届全国高稳晶振比对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届比对测试工作于1979年10月在二院计量站进行,21个单位53台高稳晶振参加了比对测试,同年12月在四川省成都市由10所主持召开了技术交流会,会后编印了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计回转窑熟料烧成系统分解炉(DDF炉)自动恒温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传统的DDF炉自动恒温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及温度控制单元采用有源晶振A/D时钟采样控制方法,导致基线漂移,恒温控制性能不好。提出一种基线漂移交流耦合控制的DDF炉自动恒温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在炉内温度离散采集的基础上,进行温度控制曲线拟合,设计基线漂移交流耦合控制的DDF炉自动恒温控制算法,实现对DFF炉温度控制的优化预测,进行硬件电路设计,实现对自动恒温控制系统设计和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避免恒温控制中的基线漂移,温度跟踪性能较好,具有较好的稳定输出,能有效应用在DDF炉恒温控制中。  相似文献   

15.
原子钟是一种准确度和稳定度相当高的计时工具。在它发明之前,人们为了计时的需要,把地球自转的周期定义为1日,它的1/86400定义为1秒,也就是说,拿地球自转的周期作为计量时间的单位。这称为世界时。后来,人们发现地球的自转有时快有时慢,用它来计时只能达到10~(18)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方法是将试样经王水、高氯酸、氢氟酸分解后在盐酸介质中用硼酸消除干扰的条件下,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测定,本方法适用各元素范围ω(Co、Ni)/10-6=2-300,ω(Cu、Zn)/10-6=1-600,ω(Cr)/10-6=10-1000。  相似文献   

17.
利用GaAs FET作为振荡管来设计实现一种可以利用在X波段的低噪声介质谐振器振荡器(DRO)。该振荡器采用反馈型振荡,机械调谐范围宽,输出功率大,频率稳定度高,输出相噪好,在偏离主频1MHz处相噪可达-130dBc/Hz。  相似文献   

18.
陈继勤  程饴萱 《科技通报》1991,7(4):202-206
本文研究了相变温度范围内Cu-Zn-Al合金的内耗性能。合金的分析成分为Cu69.24Zn26.62 Al 4.14 wt%,合金相变温度M_s、M_f、A_s和A_f分别为69、40、54和70℃。结果表明:内耗由三部分组成,它们是马氏体-马氏体界面内耗、马氏体-热转变母相的界面内耗和马氏体(应力诱发的)-母相的界面内耗。Cu-Zn-Al合金的相变内耗值很高(Q~(-1)≈5×10~(-2))。模拟使用条件的激振试验还表明:这种高的相变内耗在使用过程中衰减缓慢。因此Cu-Zn-Al记忆合金还可作高阻尼材料用。  相似文献   

19.
人血清中微量铜的化学发光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Cu~(2+)对鲁米诺-MnO_4~-化学发光反应的抑制作用建立了血清铜含量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铜(Ⅰ)的检出限为8.6×10~(-9)/ml,线性范围为1.0×10~(-8)~2.0×10~(-6)g/ml;对含1.0×10~(-7)g/ml cu~(+2)的水溶液进行10次重复测定,其结果的变异系数为4.3%.将本法应用于人血清中铜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给出了一种利用高信噪比的运算放大器与半导体制冷器设计的激光光源电路驱动系统,以及半导体激光器的稳定度实验测量结果。实验证明,本驱动系统能为半导体激光器提供高稳定度的恒温控制(ATC),温度控制精度可达0.01℃,波长控制精度可达0.1nm,而且提高了半导体激光器的使用寿命和输出波长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