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有涛 《内江科技》2012,(11):112+114
春风油田近缘沉积体系中的沙一段1砂组储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弱反射或空白反射现象,造成储层描述难度加大,本文通过对地震资料进行目标性处理和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以精细的层位解释为基础,在该区建立符合地质规律的波阻抗模型,应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反演得到了高分辨率的波阻抗数据体,对有利砂体的展布规律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研究区地质、地震、测井等各类信息,以Jason软件为地震反演的平台,从测井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反演过程中测井资料的标准化处理、地震子波的提取、时深关系的转化以及初始波阻抗模型的建立等关键技术环节并运用该反演技术对霸县凹陷文安城东地区进行了储层预测,其预测结果与实际资料吻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3.
冯瑞 《今日科苑》2007,(8):86-86
本文介绍了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在解释地震剖面时,要以盆地构造样式和盆地的充填模式为指导,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平衡剖面技术,以人机联作解释系统为手段,综合利用钻井、野外地质资料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本文着重从地震的相干体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地震属性分析及储层预测技术、变速成图技术、测井处理和解释技术、多井约束反演技术和汕藏地质建模等技术的应用,来阐述这些技术所能解决的汕田实际地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地震资料解释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由于平衡剖面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能够起到一定的制约效果,为定量化解释分析与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地质剖面的形成历经了上亿年的构造变形过程,这种变形的地质构造在面积、地层厚度、不同层次的变形前后都会保持平衡的状态.本文将对平衡剖面技术进行分析和了解,并研究其在地震解释资料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充分发挥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已成为解决复杂近地表条件下静校正问题的有效手段,微测井等表层调查方法提供的低降速带分层信息对于约束层析反演过程、提高风化层模型精度非常重要。在巨厚沙漠地区进行地震采集施工时,受自然条件限制无法开展微测井工作,利用近道初至约束层析反演静校正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银额盆地某沙漠工区三维地震资料为例,对比了有无约束下的反演模型和应用效果,证明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卢宁  杨宏伟  张玉晓  夏建 《内江科技》2022,(2):20-22,94
针对密井网储层建模存在的井震相关系数区域差异性大、井资料分布多峰及无法实现多源信息共同约束等问题,为充分应用地震反演、地层切片、砂体空间展布、测井数据等储层信息,研究了井震联合多级约束储层建模技术.在分区变差函数、空变概率密度函数、相区域的多重约束下,利用地质统计反演信息和井信息之间的条件关系,对地震信息进行细化,提高...  相似文献   

7.
作为油气目标勘探的最主要技术手段,地震勘探具有资料覆盖面广、技术手段灵活多样、(储层)预测精度高等特点。地震解释的目的是为了从地震数据中提取更多的信息进行地下构造解释以及地层和岩性特征的描述。在构造地质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运用测井、地质、地震资料,综合利用地震解释方法,建立川东北地区构造圈闭识别技术流程,在广安地区五峰组构造圈闭识别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地震勘探在控制煤层赋存形态方面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矿井为了高产稳产及矿井生产安全等要求,须准确圈定采区内“无煤带”、采空区、陷落柱、煤层露头、火成岩等异常地质体。通过对辽宁、山东等地煤矿地震勘探实例,介绍确定煤层地质异常体采用的方法,通过运用钻孔测井曲线进行地震资料反演,掌握地震时间剖面上的地质异常体的特征,通过三瞬处理,研究振幅异常与地质现象的对应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地震资料解释方面,要充分利用已知的地质资料,依据各种地质现象在地震数据体上的特征识别解释各种地质异常体。  相似文献   

9.
通过应用测井属性重构技术,将重构声波曲线应用于基于模型的测井约束反演,得到反映储层砂体空间分布的波阻抗数据体;为了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在测井约束反演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统计反演,使反演结果尽可能满足开发阶段储层精细刻画的要求。结果表明:融入属性重构技术的测井约束反演,可识别砂组级别的砂体,而将测井约束反演结果与随机模拟相结合的地质统计学反演,能够识别小层级别的砂体。这种步步推进,不断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方法,对薄砂体预测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正90°相位旋转技术是通过地震相位旋转90°,使地震反射的主要同相轴与地质上的岩层对应,从而使地震相位具有岩性地层意义。该技术运算速度快、完全尊重原始地震资料,无需井资料和模型的约束等特点。相位转换技术适用于渭北4井区浊积岩的研究,相位转换后的结构形态可用于清晰识别浊积体发育形态,尤其是增加了薄层的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11.
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对野外资料进行圆滑滤波以及静态校正后,以卡尼亚电阻率二维反演剖面为实际勘察资料,在电阻率二维反演剖面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推断解释.将该方法应用于西北某铁路地质条件复杂的某隧道勘察,结合工区地质平面图资料以及物性参数,对地下复杂地质结构进行了推断解释.成功地划分了构造,圈定了岩体,划分了地质界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划分隧道围岩类别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孟阳 《内江科技》2014,(4):52+59-52,59
<正>在地震资料收集和品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胜坨油田坨28块东营组不同位置的8口直井进行了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确定时深转换关系,再将地质分层在地震剖面上进行标定,结合地质标定情况进行精细三维地震解释,对东一段底面和东二段底面进行了构造解释闭合,最后在解释闭合的基础上用地质分层约束进行构造图绘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基本搞清了该块的断裂组合特征和构造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取心井岩心观察、岩矿分析、沉积旋回、沉积特征研究相结合,建立沙河街组内部对比标志层,并结合时频分析、成像测井等成果资料,通过连井地质剖面、地震剖面的建立,实现各地层标志层的外推和闭合,分析各成因地层单元间的关系,综合建立该区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4.
葛星 《科技风》2012,(4):168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岩性油气藏、裂缝油气藏、断块油气藏、隐蔽油气藏已称为主要的勘探目标.因而对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使用三维地震解释能够充分利用地震数据携带的大量地质信息,结合测井、地质资料综合解释,能够对地下地质体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对地震数据进行属性分析来提取并优选与地质特征有关的地震属性能够克服用单项信息进行储层预测的地震信息的多解性,所以对区域进行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和地震属性研究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冯洪升 《内江科技》2014,(3):119-120
本文应用多点地质统计方法综合地震信息进行了河流相储层模拟。首先,基于测井解释和对研究储层的整体地质认识,使用基于对象的非条件模拟算法建立了反映砂体分布特征的训练图像。随后使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从地震数据中提取了砂体,同时使用主成分临近变换制作了砂岩概率体,并从砂岩概率体提出了方位角体。在将砂岩概率体、方位角体作为软数据约束的情况下结合先验地质模型进行了河流相储层建模,模拟结果不仅再现了储层的真实特征,还大大降低了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冯艳玲  刘敏刚 《内江科技》2010,31(8):119-119,66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构造型油藏发现的几率越来越小,隐蔽性油藏比例明显增加,优质资源接替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利用模型技术、地震相干体、地震属性、测井约束反演、三维空间解释技术等技术,加强超覆地层圈闭、油气运移模式的研究,对地层超覆油藏的地质体沉积体系、超覆边界以及地层、储层展布等方面进行探讨,确定了对地层超覆油蒇的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飞雁滩油田主要含油层系为馆陶组河流相砂岩地层,运用以地震信息为主的相分析、地震属性参数分析、测井约束反演、三维可视化、聚类分析等新技术开展勘探和滚动勘探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实验和应用表明,地震属性参数提取和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该类砂体的描述中最为成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利用研究区内登娄库组取心井岩心粒度及岩性组合、重矿物组合、砂岩百分含量以及成像测井等资料,结合地震剖面前积反射结构来分析长岭断陷登娄库组物源方向.  相似文献   

19.
层序地层学是一门根据露头、钻测井、地震资料,同时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学分支学科。准确的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是沉积相、储层展布、储层演化等研究工作的基础,合理的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才能保证沉积相和储层研究的合理性。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以Exxon层序地层的理论为指导,对BG盆地下白垩统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并建立全区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20.
应用地震资料、测井资料、钻井资料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精细井震标定,明确含油砂体在地震反射中的位置;通过制作相干体切片指导断层平面组合,分析断层展布规律;通过目标砂体沿层地震属性切片、精细对比目标砂体在地震波形剖面和地震属性剖面上反射特征的变化综合描述储层平面分布形态,为复杂地区薄层砂体油藏评价和储量研究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