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毅《对<杨儒庚辛存稿>的三点质疑》(《北方论丛》1983年1期)说,《存稿》转录《清史稿·杨儒传》时对传中所说杨儒在光绪18年任出使美日秘三国大臣一事“未作任何注明”,而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四册第3037页却注明该年杨儒出使美、西、秘三国,因此,提出了质疑,认为:“杨儒若出使美日秘三国,美秘两国与日本横跨两大洲,相距万余里,不利于办理外交公务。而杨儒出使美西秘三国较为合乎清政府的规则。此外,汪凤藻在光绪18年间任驻日公使,杨儒不可能再去兼任驻日公使,因为当时未有一国驻两个公使的先例。据此我认为钱著较确。”  相似文献   

2.
提起晚清著名的爱国外交官,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和“待凭口舌巩河山”的曾纪泽,而很少想能到置身圣彼得堡、力拒沙俄侵占东三省野心的驻俄公使杨儒。“归咎一身事尚小,贻扰君国罪莫大”,这是杨儒当时同俄国人周旋时的信念。1902年2月19日,抱着病躯同俄国人周旋得身疲力竭的他,最终客死在严寒当中的俄都圣彼得堡。  相似文献   

3.
郑藻如是清廷派驻美国等国的第二任公使。任职期间,他为维护在美华侨的合法权益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如关于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交涉、关于洛士丙冷案的交涉、提议自禁华工赴关等。郑藻如华工交涉的事迹对华侨史及中美关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止敬 《语文知识》2006,(11):6-6
民国初年,顾维钩出任驻美公使。一次他参加华盛顿国际舞会时,有位美国小姐问他:“顾先生,您喜欢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顾维钩微笑道:“凡是喜欢我的,我都喜欢。”  相似文献   

5.
中日长崎事件及其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是一个常令人忽视却不应忽视的年份。上溯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攻略台湾,下迄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朝鲜问题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热点:1882年壬午兵变、1884年甲申政变、1885年中日签订《天津条约》。而朝鲜半岛又地处远东战略要冲,英、美、俄等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相继插手朝鲜事务。围绕着朝鲜问题,东亚局势顿趋紧张,国际矛盾骤然加深。发生于1886年的中日长崎事件,恰恰置于这一系列矛盾漩涡中,它刺激日本加紧了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的步伐。而我们已有的中日关系史论著却对之缺乏应有的重视,故考察长崎事件及其交涉过程,反思其在中日两国产  相似文献   

6.
张德彝 ,字在初 ,原名德明 ,镶黄旗汉军 ,同文馆学生 ,同治五年随斌椿、赫德游历欧洲 ,同治七年至八年随蒲安臣使团访问英、美、法数国 ,同治九年至十一年随崇厚使法“致歉” ,光绪二年起随郭嵩焘使英 ,其间曾奉调使俄 ,至六年归国。光绪十三年至二十六年随洪钧使德 ,其间 ,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六随罗丰禄使英。光绪二十七随那桐使日本 ,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出使英国。张德彝的一生 ,可谓是中国近代外交的一个典型 ,他从同文馆学生时就开始了非正式的出使和外交工作 ,之后历任翻译、随员、参赞等职 ,最后直至驻英公使。更值得称道的是 ,张…  相似文献   

7.
璞鼎查(1789—1856)道光二十年(1841年)接替义律出任英国驻华全权公使。次年,胁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后任英国第一任驻香港总督。1842年与璞鼎查签订《南京条约》的耆英巴麦尊勋爵,鸦片战争时的英国外交大臣,主张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英国议会反对党:“托利党”领袖威廉·格利斯顿(Lord William Gladstone)勋爵,他反对发动鸦片战争,后来又拥护鸦片贸易鸦片战争时的人物与风情~~  相似文献   

8.
晚清外交官群体,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可惜学界较少关注。令人欣慰的是,林家有教授主编的“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研究丛书之一种——中山大学历史系梁碧莹教授的新著《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04年7月出版,填补了这一重要空白。  相似文献   

9.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作为清政府的外交官员,他于光绪四年出使英、法等国,又于光绪六年二月兼任驻俄公使,前后历时八年(1878——1885)之久。他在兼任使俄大臣期间,为收回伊犁与俄国进行长达半年多的艰苦谈判,终于在光绪七年正月(1881年2月)改订新约(即《中俄伊犁条约》),代替了前任使俄大臣崇厚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为祖国争回了大片国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这是曾纪泽外交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大成就。 同治十年(1871年).帝国主义代理人阿古柏在我国西北边疆发动叛乱,沙俄趁此时机以“代为收复”为名,悍然出兵占领我国新疆伊犁地区。1876——1878年间,以左宗棠为统帅的西征军迅速平定阿古柏匪帮的叛乱,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沙俄妄图利用阿古柏伪政权侵占伊犁的幻想破灭了,可是他们却拒绝交还伊犁地区。光绪四年(1878年)六月,吏部侍郎崇厚奉命使俄,与沙皇政府商议索回伊犁之事。崇厚乃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昏庸无能,胆小怕事,在沙俄的软硬威逼之下,不顾国家与民族利益,也不请示清政府,竟于次年10月2日,擅作主张同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根据此约,沙俄归还  相似文献   

10.
一、9月19日政变说补证戊戌政变究竟发生于何时?传统说法认为发生在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孔祥吉先生则根据台湾保存的清宫档案《起居注册》记载,认为慈禧从颐和园回宫和光绪“驻骅瀛台”的时间均在9月19日,因此政变发生时间当在是日.孔祥吉的根据之二是清朝军机章京的交班记录《知  相似文献   

11.
新闻集萃     
《神州学人》2012,(7):19-22
驻美使馆举办留美学人学者招待会5月12日,中国驻美国使馆杨子刚公使为在马里兰大学工作、学习的华人教授、学者和留学生代表等近200人举行招待会。驻美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方茂田主持招待会,马大校长陆道逵出席。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参考》2011,(9):F0004-F0004
吴头越尾,太湖之滨。自1923年著名银行家施肇曾和施肇基(中国第一任驻美公使)兄弟在震泽王锡阐(明末著名天文学家)祠堂创设私立震属育英初级中学以来,学校三迁校址,六易其名,八十八载薪火相传。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诚朴”校训,形成了“朴茂弘毅,知行卓绝”的精神和“诚信守真,朴实求是”的优良校风。  相似文献   

13.
始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6年底交战双方依然势均力敌难分难解。但到了1917年,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却改变了立场,直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同盟国的作战。美国为何会改变“中立”立场呢?一、密电事件1917年3月1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了一份德国外交大臣发给德驻墨西哥公使的密电,这份密  相似文献   

14.
陶德曼原名特劳特曼·奥斯卡·普 ,德国外交官 ,19 2 4年任驻日大使馆临时代办 ,1931年冬任驻华公使 ,1935年使馆升格后任大使。 1937年 10月至 1938年 1月 ,他奉德国政府之命 ,与驻日大使狄克逊斡旋于中日政府之间 ,为谋求“停战”与“和平”开展了一系列秘密外交活动 ,并由此酿成抗日战争初期日本诱降和南京国民政府暗中对日妥协的一次未遂事件。一陶德曼调停发生在抗日战争激烈紧张之时 ,有比较复杂的原因。从日本方面看 ,实现灭亡中国 ,进而称霸世界是既定的战略目标 ,其实施手段有军事摧毁和政治迫降两种方式。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时 ,…  相似文献   

15.
海外传真     
《神州学人》2004,(3):3-3
在外留学人员欢度新春佳节在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我在外留学人员纷纷欢聚,共迎新春。美国 1月18日晚,驻美使馆教育处举办华盛顿地区留学人员新春招待会。近百名留学人员代表欢聚一堂, 共迎新春佳节, 祝愿祖国繁荣富强。驻美使馆公使刘毅、公使衔教育参赞刘川生等出席了招待会。1月17日晚,“海外赤子与祖国母亲心连心”大型春节联欢晚会在乔治·华盛顿大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是“爱国,团结,反台独,促统一”。1月17日晚,驻纽约总领馆邀请500多名中国旅美专家学者和留学生同贺新春。俄罗斯 1月15日,在驻俄罗斯大使馆,大使…  相似文献   

16.
晚清中国驻美公使是东方古老的农业中国孕育的英才,他们在风雷激荡的年代走出封建帝国的大门,置身于繁华的资本主义美国.他们惊羡于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惊奇其迥异于中国的制度文明,同时也有些许疑惑;他们思考、判断并对中国内政进行省思,提出了一些兴利除弊的建议,从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晚清中国驻美公使对美国的认识和对中国内政的省思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同文明可以在互动中得到鉴别、扬弃、共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68年2月,以原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清政府第一个外交使团出使有约各国,4月抵达美国,7月28日,和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了一项由西华德起草的《中美续增条约》(共八条),即“蒲安臣条约”. 对于“蒲安臣条约”,长期以来,我国学者褒贬不一.大体上说,1949年建国前,从华工在美利益和互惠对等原则出发,对这项条约基本上是肯定的.如梁启超、肖一山  相似文献   

18.
1903年4月中国驻美公使梁诚正式赴任,随即接受清政府的命令,致力于策动美国照会俄国按约撤兵。日俄战争爆发后,梁诚受命为维持中国中立、反驳俄国指控与美国进行交涉。当日本与俄国在朴茨茅斯进行和谈、拒绝中国介入时,梁诚又担负起搜集信息并及时汇报的使命。在此过程中,梁诚为清廷因应日俄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名杰出的驻外公使。像梁诚一样,日俄战争期间的一些中国驻外公使已拥有久于其任的能力,1907年驻外使馆改革又提供了制度保障,他们成为中国早期的职业外交官。  相似文献   

19.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缔结对德“和约”与处理战后问题,这就是“巴黎和会”。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集团,因而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资格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共有五名,他们是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祖。陆征祥,曾任北洋军阀政府国务总理,出席“和会”时任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总长,为首席代表。顾维钧,出席“和会”时任驻美公使。王正廷,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出席“和会”时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施肇基,出…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21,(2):19-25
十九世纪后半期,由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清朝传统华夷体系面临严重挑战。清政府仍然欲求同朝鲜王朝维持宗藩关系,重视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并极力劝说朝鲜王朝开港通商。1880年,朝鲜修信使金弘集访日时,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与参赞黄遵宪积极游说金弘集设法劝导朝鲜君臣与西方列强立约通商,以便抵御沙俄南侵。本文主要论述了黄遵宪"劝策朝鲜"的动因,并分析了金弘集与清朝驻日使臣的数次笔谈经过和《朝鲜策略》撰写过程及其具体内容,进而阐释了该册子中所体现的黄遵宪外交思想和时局观及其朝鲜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