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四章平水刻版印刷业兴盛原因新探宋室南迁,平阳临汾逐渐代替了汴京(今河南开封)而成为黄河以北地区金朝的刻版印刷业中心,并且一直沿续到元朝。那么,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金元两朝的刻书中心所在呢?考述平水刻版印刷业(尤其是金代平水本)兴盛的原因,也正是目前版本学界所想要急切解决的问题。最早研究这一问题的是清末民初叶德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李氏是江夏郡的著姓望族。江夏郡设于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地跨今湖北、河南二省,淮水穿其北境,中有云梦泽之饶,江、汉二水在境内交汇。因为"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春。" 李氏在江夏的居住地点,西汉时在郡境北部的钟武(治今河南省信阳市东南),东汉时改钟武为平春(治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北,位于淮水上游弯道的西南岸,是东汉新设的侯国)。三国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1980,(3)
我国刻版印书,大约起于唐僖宗中和(公元881—884)年间。湖南最早刻版印书的人,据现有史料记载,是北宋初年的朱昂。朱昂,衡山人,宋真宗时为翰林学士,致仕后还乡,以“知止亭”、“幽栖亭”名义刻过书,但其书今尚未见。现在还有书可查、有记载可考的,是南宋初年刻印的孔平仲《续世说》十二卷。据《宋史·孔平仲传》称,孔为北宋时新喩(今属江西省)人,绍圣(公元1094—1097年)中曾知衡州。《续世说》是仿照南朝刘庆义的《世说新语》体例编写的叙述南朝及隋唐五代  相似文献   

4.
一、宋本《张说之文集》版本研究的意义张说(667—731),字说之、道济,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封燕国公。他从武则天到唐玄宗阶段,出将入相,前后三秉大政;又以"大手笔"之称,为一代文宗。但作为入唐以来传世作品最多的作家,张说文集的整理与版本的研究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全  相似文献   

5.
台湾中央图书馆的善本书志中,有数种内地难得一见的金元时期山西刻本。如:《新刊韵略》,系元大德十年平水王氏中和轩刊至治年间增补本。该书五卷五册,第五册末有一单行墨围牌记,题"大德丙午重刊新本平水中和轩王宅印"。该书曾经适园张钧衡  相似文献   

6.
河东巡盐御史制度创制于明成化九年(1473),满洲入关后沿袭此制度,同时清统治者不断为此制度注入"满洲"成分。顺康时期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经历了"明制"的沿袭与"清制"的建立,雍正朝的制度变动是以"因人寄事,差随人动"的人事变化为特点。雍乾之际,为了适应优待满洲人的需要,乾隆帝确立了新的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制度终结。明清河东巡盐御史变迁呈现的"河东路径",说明"回应现实"应该是明清制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谱主. 麻革,字信之,号贻溪,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张宇,字彦升,号石泉,临汾人。房(白白本),字希白,号白云子,临汾人。陈赓,字子飏,号默轩,猗氏(今山西临猗)人。陈庾,字子京,号淡轩,猗氏(今山西临猗)人。段克己,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稷山人。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别号遁斋,稷山人。曹之谦,字益甫,号兑斋,应县(今山西应县)人。引论本谱所收诗人企末元初以诗名与学问活跃于山西的黄河与汾河流域。原皆晋人,金末随王室南渡而寓居河南,或隐于山中,或游学京师。金亡后返回晋南,或仍以隐居为乐,或从事乱后文化整理工作,相互诗文酬唱,以平阳(今临汾)为中心形成一个  相似文献   

8.
金元两代刻书中心──平水孙玉祥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控制中原后,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金人控制下的河东南路(今山西晋南、晋东南)文明发展尤其迅速。据史料记载,唐至清,山西建立府、州、县学共104座,其中金朝即建立32座,占总数的30.7%。从金太宗天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印刷博物馆古代馆中“活字版发明者——毕昇”栏注明:“毕昇(?~1051)今湖北英山县人,刻版工匠”。继后又陈列了英山毕昇墓碑照片。有关毕昇研究,也引起英国东亚科技史图书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为编辑立传者,屈指可数。然最近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西历代名人传》中,给金代平水晦明轩张存惠立了传,称他为伟大的出版家,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张氏晦明轩在金代和元代之间,刻了许多巨著,刻工技艺堪称上乘,为历代版刻家所推崇。更为感人的是张氏严谨的治学精神,给后人留下深刻影响。他所编辑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一书就是好的例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原名《证类备用本草》,宋代(1068年)成都华阳人唐慎微所著。传至金代泰和年间已二百余年,本子刊刻杂乱,错漏皆多。山西平阳(今临汾)人张存惠氏于金泰和年间(1204年)把它作了大量的增补订正工作,其书成了传世的不朽之作。历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达七百余年,都有刻本、重刻本或影印本,而且传至日本有日文刻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影印本为精装本,是以金平水晦明轩本为底本影  相似文献   

11.
出八达岭关城,沿公路向西北行约3里,在路北侧有一座小村子,名为岔道村.据<延庆州志>记载:"岔道有二路:一至怀来卫,历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今宣化)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治为北路."故得名"岔道".  相似文献   

12.
裴松之,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出身官宦,博通经史,历任零陵内史、太中大夫、国子博士等职。由于《三国志》原文过于简洁,史实多有疏略,元嘉六年(公元429年),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书成后,裴松之一举成名,世号“裴注”。  相似文献   

13.
<正>"西南丝绸之路"要冲历史上云南不仅与邻省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与缅、印、越、老、泰等国的商业贸易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远在西汉时期,就存在着一条由四川经云南到缅甸、印度以至西亚等地的经商之路,此后汉王朝开辟了博南道,由此去博南(今永平)、博兰津(今雾虹桥渡口一带),越永昌(今保山)、经腾越,出干崖(今盈江),西去缅甸、印度,再转阿富汗、伊朗等地最后到达西欧,使"丝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上,腾冲成为印缅重要商道,可说是出来已久。秦、汉时期,云南开发较早的滇池和洱海地区,分别与越南、缅甸、印度有较多的贸易往来。唐、宋以后,又增加了由思茅地区到老挝、泰国、缅甸东南  相似文献   

14.
尉迟恭(字敬德)和李世民的关系,在历史上是英主和猛将的配合,就像曹操和许褚,拿破仑和内伊元帅. 32岁那年,尉迟恭被刘武周网罗至麾下.4年后,刘武周军失败,困守河东(今山西)介休城的尉迟恭被李世民劝降.  相似文献   

15.
李宏坤 《历史档案》2004,(2):123-125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人。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三结义,跟随刘备起兵,据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市长江南岸),官拜前将军。尽管曹操极为恩宠他,封之为汉寿亭侯,但他对刘备忠贞不二,以战功赫赫而威名远扬。后因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与其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1738~1801)中国清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章学诚生于浙东,又立志治史,其思想自然深受浙东学派的影响,并将黄宗羲倡导的"经世致用"奉为自己治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宋德方(1183~1247),元代著名刻书家。字广道,号披云,元莱州掖城(今山东掖县)人。幼年师事七真子之一处玄刘长生,长生逝世,又师长春邱处机。宋氏治学勤奋,儒道经典无不涉猎。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应诏随邱处机赴中亚等地,朝见成吉思汗,三年还燕(今北京),住长春宫。太宗六年(1234)游太原西山(龙山)得古吴天观旧址,德方扩建装修,历三年始竣工,金碧辉煌,殿阁峥嵘。太宗九年(1237年)复主平阳(今山西临汾)醮事,念及道藏,遂与门人通真子秦志安、纯成子李志全等,筹划刊印道藏。秦李二人皆博洽异闻之士,为德方之得力助手。德方运筹已定,即授秦志安于平阳玄都观总其事。德方以兴复道藏为己任,购  相似文献   

18.
杜成辉 《兰台世界》2012,(13):62-63
张炜,字昞堂,一字赤侯,号讱斋,山西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州)小堡村人,出身书香之家。五世祖张鸿翱,字凌霄,由岁贡生(岁进士)除平阳府垣曲县训导,后补万泉县教谕。曾祖张永倬,太学生。祖父张锵,字声达,庠生,"肆志农桑,祖业大振,较前代倍为饶裕"[1]。朔州知州曾赠以  相似文献   

19.
清前期是河东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畦归商种"改革后,河东盐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进一步发展。但是,清政府为了全面管控河东盐业,严格实行定额税制、盐引制、引岸制,这些制度是清前期河东盐业未能向资本主义质变的主要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20.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从中原传入新疆的时间众说不一,新疆印刷业发展的路径也众说纷纭。梳理新疆印刷业的发展脉络,鉴古而知今,使今天的新疆印刷业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推动印刷事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是新疆印刷界的一件大事。为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决定编撰一部《新疆印刷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