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作品中曾多次出现大海、沙滩、矶鹞等形象,但因其节制的文风,以及作品中大海多变的形象,让人无法把握其文章的深意。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来解析其作品中"大海、沙滩、矶鹞"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在对海洋的描述中,毕肖普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究,向读者展现出人生渺小中的神奇,平凡中的伟大,并帮助作者更好的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2.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童年充满动荡和残缺。在她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的母亲因此精神失常,在毕肖普5岁的时候就被送入精神病院直至终老。对她来说,童年的这一经历给她幼小的心灵所带来的创伤是无法估量的。在《六节诗》中,她遵循了诗歌传统而严谨的六行诗体,房子、祖母、孩子、火炉、年鉴、眼泪在每一句的末尾重复出现并且不断循环。本文旨在通过认知诗学理论下图形—背景的理论以及诗人对意象所使用的陌生化的手法,将流动的意象不断变为图形来了解诗人童年的创伤及在精神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曾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近年来声望日盛。依托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毕肖普的《夏洛特先生》一诗,从新的角度透析诗人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认识及隐藏在镜子背后的欲望。在父母关爱缺失的情况下,即使诗人三缄其口,读者依然能从语言这个能指的符码中发现她对自我认知的不确定,以及为了得到母亲的承认而无限渴望成为父亲形象的欲望。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师进行数学教育研究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9月,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的阿兰·毕肖普教授应邀到华东师大数学系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访问,毕肖普教授原籍英国,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执教二十多年,五年前移居澳洲,他专长于数学教育,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来访期间,他就数学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和评价、数学能力、几何教学以及文化、心理学与数学教育等专题作了精采的报告,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研究表现出热诚的关注。 临别之际,本刊特邀毕肖普教授为数学教师撰写一篇如何从事研究的指导性文章,他欣然应允,回国后不久,他就寄来了在百忙中完成的这篇稿件,内容深入浅出,极富启发意义,本刊特将其编译刊发,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美国社会道德的危机与学校道德教育的乏力,理论界尝试提出不同的解释系统。针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已形成了三个比较有特色的理论流派:超越公正视野的关怀理论、超越道德认知领域的道德领域理论和超越道德推理能力培养的品格教育理论。它们不仅反映了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变革的时代特征,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美国道德教育实践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本期发表了A·毕肖普教授的短文,把中学教师做数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说得很透彻.一开头他就说,数学教育研究的目的是回答教学中的“问题”.有了“问题”,就可以收集事实,寻求理论解释,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数学教学中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7.
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比较、借鉴与超越的过程。20世纪初以来,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学生的学业成绩越来越表现不佳,一些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开始超越美国。高质量和高效能的教育普及、自治与问责、教师专业化、个性化的学习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超越上海:美国应该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一书研究了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五个被公认为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并对他们的成功经验做了详细的解读,为美国教育系统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通过分析芬兰、日本、新加坡和日本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期为我国迈向优秀教育、实现不断超越带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以美国华裔文学为参照,任碧莲长篇小说体现出了对各种文化的自我超越和相互尊重。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悲剧》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通过克莱特和洛蓓达以及桑特拉的恋爱悲剧深刻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实质,表现出艺术审美的交流价值和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牧歌》中罗斯解析了父子冲突这一犹太文化母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冲突的焦点从对犹太传统的反叛转向了对美国价值观的背离。母题的内核超越了种族和身份,由狭隘走向普遍。  相似文献   

12.
张伟 《中学教育》2009,(10):50-55,63
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自我超越”的思想和理念,对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运用这一理论观照和指导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我们主要要做到“三个超越”,即超越“职业境界”,努力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精彩;超越“心智模式”,不断克服旧有的观念与经验;超越“个人愿景”,让个人积极融入团队和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外媒速览     
中国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 StrategyAnalytics研究报告强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发货量最大的智能于机计了场。报告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的智能手机发货量较前一季度增长58%,达到2400万部。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研究享有盛名。为了提出他的诗学主张,卡勒周密分析了英美新批评文本阐释模式的体制性局限,对超越这种模式的必要性给予了论述,进而探讨了语言学在文学研究和结构主义诗学建构中的重要意义。这也正是卡勒从超越文本阐释到结构主义诗学建构的基本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15.
《觉醒》是美国女性文学中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该小说的伦理意义,为重估其文学价值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主要观点:在父权制伦理与资本主义伦理双重压迫下,主人公埃德娜陷入伦理困境中,经历了"叛逆—顺从—挣扎—超越"的心路历程,最终在自杀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觉醒》是一出伦理悲剧,是肖班对美国19世纪末的女性如何建构伦理秩序的自觉探讨。  相似文献   

16.
自动化教育:中美早期对教育技术的历史演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美两国早期教育技术在教育需求与媒介功能耦合过程中存在差异,美国主要表现为替代式的自动化教育,而中国对美国式自动化教育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超越,主要表现为补充式和支持式。  相似文献   

17.
美国高等教育由弱变强的历程与美国整个国家的崛起息息相关。如果说新国新梦、危局新政是美国大国崛起的历史浓缩,那么学习英国与德国并自主创新则是美国高等教育强国的真实写照。美国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的后进之邦,在仅仅百年(自19世纪中后期崛起计)的时间内完成了稚嫩的蜕变,并最终超越了英、法、德诸国,执世界大学之牛耳。  相似文献   

18.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走进我们的视野已经好多年了。从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出版至今,50年过去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不断发展,涌现了许多独领风骚的作家。美国小说家们抛弃和超越传统小说和现代派小说的模式和技巧,构建了一种不注重人物塑造、不讲究故事的连续性、追求文本的自我揭示和语言实验的元小说,引起了各国文艺界的关注和赞赏。  相似文献   

19.
芭比娃娃是美国玩具业的常青树,但其远远超越了玩具的定义,成为美国一个不朽的文化符号。作为大众文化商品,其流行折射着美国社会的诸多特征和价值观。比如,美国价值体系里追求的男女平等;国人对自我的认识,即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美国梦,美国理想的神话;美国资本主义体系中的消费文化;以及美国式的女性时尚等等。  相似文献   

20.
《华章》2006,(8)
美国:六种德育模式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权威研究机构的美国“重视品质同盟会”,提出了构成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六大支柱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已经得到美国国会和几十个州政府的广泛认可。这六大支柱是: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美国人把这六大支柱视为能够超越各民族文化、超越不同宗教信仰,每个青少年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一、当今美国存在六种主要的学校德育模式,这些模式具有下列特点:1.多元化与针对性共存。美国的多元文化和社会政体决定了其多元的德育模式。从内容上看,可大致分为:(1)以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