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发表的左云鹏同志的《明代徭役制度散论》(以下简称“左文”)和唐文基同志的《明中叶东南地区徭役制度变革》(以下简称“唐文”),都探讨了明初徭役制度的内容,提出了一些有启发的见解。但又感到二文在某些问题上对史料的理解和运用稍欠严谨,  相似文献   

2.
今年《写作》第三期发表的张春生同志的《试论叙述的人称》一文(下称张文),重新提出了写作基础理论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有无第二人称的叙述。张文认为“所谓叙述的人称,是指叙述主体的立足点或观察点”,“第二人称的叙述是不存在的”,并否定了“人称问题其实是个‘称谓’问题”的提法。我们暂且把目前存在的这两种见解简称为“立足点”说与“称谓”说。笔者认为,这两种见解均未准确揭示出“叙述的人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如何界定这一概念有  相似文献   

3.
佚名同志《“移用”——一种新的修辞格》一文(以下简称《佚文》)(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声称“近几年来……有一种修辞手法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着”,并“不揣冒昧”,“给这种修辞格取个名子,叫做——移用”。对这种“新”的见解,我们实在不敢接受。我们认为佚名同志:  相似文献   

4.
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归义军政权是晚唐五代宋初的一个特殊藩镇。它与其他藩镇一样,也设有“营田使”及其管理系统。归义军的营田使也由节度使例兼,并由中原王朝授予,但其主掌的营田既不是“营田务”之营田,也并非边境屯田,而主要是指经营土地,即境内土地的分配、授予、请射、对换等。除了归义军节度使例兼“营田使”之职外,其下各州还有具体管理营田的官员——“都营田”或“营田使”及其具体的主事者——“营田”。  相似文献   

5.
《经济问题探索》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发表了王永江、杜一二同志的题为《马克思是如何论述竞争理论的》(以下简称《竞争》)一文。文章比较全面地引证和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竞争的理论,读后颇受启发。但笔者对文中提出的“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规律”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提出来与王、杜二同志商榷。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讲过竞争是规律,更没有讲过“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规律”的观点。就《竞争》一文所引的马克思的论述来看也得不出作者的这个结论。以下就《竞争》一文的引语来分析:“在一种商品与只应耗费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表现为竞争的外部强制……”显然  相似文献   

6.
《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刊载了刘德鸿同志的《穆彰阿评价异议》(以下简称《异议》)一文,对鸦片战争时期穆彰阿的评价提出新的见解。认为:(一)道光帝乾纲独断,“军机大臣职权有限”。长期以来,学术界“把道光帝视为动摇于投降与抵抗之间的君主”。却认定穆彰阿始终是投降派的首领,未免“有失公允”,也“缺乏令人信服的可靠根据”;(二)  相似文献   

7.
《语文报》2 0 0 1年 3月 6日高中版第 370期登载 ,岳泽和先生《白璧微瑕》(以下简称《白》文 )一文指误邓小平同志《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以下简称《我》文 )这个历史性文献中的语误 ,有毛疵之处可以吹求。《白》文例一指误《我》不合逻辑、互相矛盾的第一个问题 ,既有因忽略语境而导致的对原文的误解 ,也有语法和逻辑知识方面的欠缺。《白》文认为“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 ,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 ,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没有别的选择”一句 ,“下野”和“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互相矛盾。理由是 :“下野”是指执…  相似文献   

8.
“相”字是古诗文中的常见字。大体说来,它有副动名介四种不同用法。相字作介词,词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对于、与(跟)”。对于这一点,某些同志似乎没有足够的认识,《中学语文》81—4期的《谈“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简称《谈》文),就是一例。《谈》文指出:“相字是副词,兼有称  相似文献   

9.
董继斌同志在《经济研究》1986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价值序列”的几点异议》一文,对该杂志1985年第1期上发表的万解秋同志的文章——《价值、理论价格序列问题初探》提出商榷(以下简称董文和万文),从理论和逻辑上对万文中所提出的“具体劳动时间概念”以及价值序列的层次关系,阐述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读后深受启发。我同意董文所作出的“‘具体劳动时间’这一概念是错误的”和“关于‘具体劳动时间(经过社会抽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的归结,……其命题及序列构成  相似文献   

10.
吴广成《西夏书事》所引西夏屯田的史料有误。西夏屯田始于宋真宗咸平四年八月,为军屯。至崇宗乾顺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推行了“堡屯并置”之策,同时出现了“西夏弓箭手”的屯田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西夏的屯田和营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和李振江撰写的《究竟什么是论证》一文(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对刘宗棠,同志《论“承认”》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接着张盛彬、杨世秀同志又分别撰写了《究竟什么是成功的论证》(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关于论证、论据与承认》(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肯定刘宗棠同志的观点,并对我们的文章提出了商榷意见.为了对有关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促进我国逻辑界对“论证”的研究,特撰写此文,对张盛彬、杨世秀同志文章(以下简称“张文”、“杨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反驳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学研究》81年第4期在问题讨论栏内刊登了重庆市南岸区刘家岗小学蒲跃庆同志的文章,题为《对“分数单位”与“分数的单位”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是很有意思的也是有益的。但对《讨论》一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和作者蒲跃庆同志商榷、研究,也供同志们参考。一、不能用语文知识去推导数学知识《讨论》一文中开头就说“从语法的角度去认识”,“分数单位”与“分数的单位”是不同的。我认为用语文知识去解释数学知识很多问题是无法解释的,因  相似文献   

13.
李永先同志在《辽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的《司马迁是“揭露”“鞭鞑”和“批判”吕后吗?》(以下简称“李文”)一文,在评价吕后的问题上,对我们的拙著《<史记>的思想与艺术》(发表于辽宁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四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意见,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益。但为了探讨并弄清问题,我们愿意再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就正于李永先同志。李文认为:“司马迁对吕后这个历史人物是基本肯定的。”我们又重新读了《史记》的《吕太后本纪》《匈奴列传》等有关篇章,对李同志的这一看法实在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如何适应社会转型,继续发挥强大导向功能,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新一代社会建设者,为人们所关注。理论工作者们从各种角度加以研究,为解决这一世纪性难题倾注心力。葛新斌同志在《教育评论》(福州)1997年第1期上发表《试论“灌输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一文(以下简称葛文),剖析“灌输教育”之根源,提出自己变革“灌输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新的德育模式,表现出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细品有关“灌输教育”出路的见解,觉颇有疑问之处,笔者谨陈述浅见,以就教于葛新斌及德育理论界同志。  相似文献   

15.
(一) 我们是否需要对“主体与客体的不可分割的同格(即相互关联)”再认识? 甲:近来,我读到了柳树滋同志所撰写的《微观测量与量子力学的人类学特征》(《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年,第2期,以下简称《特征》)一文,这一文章认为:“经典物理学的概念能够反映物质客体的纯本体论结构”,而在量子力学中,“通过测不准关系,……我  相似文献   

16.
读了劳庆元同志《这样的答案不合逻辑》一文(下简称“劳文”,见本刊1987年第1期),笔者对其教学评点不敢苟同。我认为,对于劳文提出的问题还是以采用《教参》上的答案,即被劳庆元同志否定的那种“说法”为妥。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庄子·内篇》的归属,历来都肯定它为庄子本人所作,以之为研究庄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六十年代初,任继愈同志发表《庄子探源》(见《中国哲学史论》)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内篇为“后期庄学”思想,而外、杂篇中之若干篇倒是反映了庄子本人思想。今天,它不仅成为任继愈同志关于先秦哲学思想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成为学术界庄学研究的一种有影响的见解。本文试就《庄子探源》(以下简称《探源》)的这一观点谈谈不同看法,以申述传统观点之所以然。  相似文献   

18.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三期刊载了孙映逵同志《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边塞地名》一文(以下简称《孙文》),对拙作《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载《甘肃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三期,以下简称《质疑》)提出论难,帮助我重新思考了一些问题。本着切磋琢磨、疑义相与析的态度,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再提出来与孙同志商讨。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提出了句子的“几种附属成分”,即独立成分——插入语、评论性状语、关联性状语和解释性状语。反复学习《提要》,《“提要”解说》(倪宝元、田小琳主编、北京市语言学会实用语言研究小组编写。以下简称《解说》)和《“提要”问答》(田小琳、庄文中、黄成稳,熊江平撰写,以下简称《问答》),感到关于这部分内容,有些问题需要提出来,请大家讨论,同时也略陈我们粗疏的见解以求教于诸位同志.  相似文献   

20.
《学术月刊》1982年第四期发表了胡培兆同志的《也谈〈资本论〉的叙述方法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叙述法》)文中认为:“不论是研究还是叙述,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行程又是一致的。”①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和《资本论》本身实际的。马克思在谈到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行程时曾明确指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②显然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二者在形式上必须不同。研究和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