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介绍了虚拟天文台在天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着重评述了虚拟天文台的科学价值及其交叉学科的特性。虚拟天文台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天文学的发展 ,并对科学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新挑战 ,同时也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王绶琯,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毕业于福建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进修造船,1950年改攻天文,并被聘入伦敦大学天文台进行研究工作。1952年底回国。 回国后,王绶琯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负责完成提高我国授时精度的任务。1958年开始在北京创立我国的射电天文学研究,并主持北京天文  相似文献   

3.
薄树人(1934-1997年)是当代中国天文学史界的代表人物,50年代他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立志从事天文学史研究。60年代他和著名天文学史家席泽宗合作,以《中,朝,日三国古代的新星记录及其在射电天文学中的意义》蜚声国际天文学,科学史界,在4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系统整理与研究,天象记录,恒星观测,历法,天文学家,天文仪器,天文台,中外天文学交流,天文学史文献学,天文学思想等方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22-124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Hubble,Edwin Powell,1889—1953)(邮票H31a)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时,受天文学家海耳^H3启发开始对天文学发生兴趣。他在该校时即已获数学和天文学的校内学位;但毕业后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学习法律,1913年在美国肯塔基州开业当律师。后来,他终于集中精力研究天文学,并返回芝加哥大学,在该校设于威斯康星州的叶凯士天文台工作。在获得天文学哲学博士学位和从军参战在法国服役以后,他便开始在威尔逊天文台(现属海耳^H3天文台)专心研究河外星系并做出新发现。他在那里可以使用254cm(100英寸)望远镜,并在那里度过他的余年。  相似文献   

5.
“天文学有很多漂亮的图片和动画视频,HubbIe太空望远镜能够望见的各种天体如行星、恒星、星团、星系,甚至整个宇宙的精美图片,这些图片非常令人着迷。“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余聪博士谈到与天文学结缘的初衷时这样说,“天文学是利用物理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宇宙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天文研究经常需要处理大量枯燥的数据,但是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现象背后蕴藏的物理规律。为天文现象提供合理物理的解释,这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6.
<正>虽然说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和社会担当,但其实很少有科学家将科普做得很好,不过在2013年的时候我见识到了一位将科普做得很好的科学家。在许多人眼里他是名副其实的"天文学家":国家天文台博士毕业后留台工作,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到信息与计算中心主任。他通过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将天文学数据结合,主持创建了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他是谁呢?  相似文献   

7.
生物医学大数据发展的新挑战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医学数据从PB量级的组学时代进入到EB量级的多维度大数据时代,引发了生物医学研究向数据密集型的第四科学范式的深刻变革。如何将临床数据与研究数据进行高维度多层次的汇交共享,实现从"组学"到临床与健康人群数据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综合管理利用,从而使大数据迅速转化为新知识,成为生物医学大数据所面临的挑战。发展以递交为基础、以整合为导向的数据存储技术,以主题为基础、以交互为导向的数据共享技术,以及以传统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前沿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并同时开展标准质控相关研究,是生物医学大数据存储、共享和转化的新思路,也是构建新一代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的技术关键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8.
安利 《百科知识》2009,(8):28-29
自从人类诞生在天地之间,对上天的敬畏以及对天地运行奥秘的求索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天文学家和能工巧匠们建造了各种各样的天文台,以至现在的人们也不得不叹服古人对行星、星座以及时令的精妙的把握。在当时,天文观测所具有的意义往往集政治、宗教和科学内容于一身,远非现今的科学涵义。 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让我们在世界顶尖天文考古学家的指点下,回溯到那遥远的年代,去探寻世界上现存的九大最古老的天文台遗址。  相似文献   

9.
科学出版社2001年本书以断代史形式叙述了我国天文学发展状况,从天文观测、天文仪器、历法、星图星表及天文学家等层而进行阐述。全书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与深人的分析,展示了我国天文学的深刻思想和伟大成就。图文并茂,旁征博引,是一部总结性、综合性的天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10.
由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冒蔚、王晓彬领导的研究组,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与上海天文台及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一起,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低纬子午环。 子午环是天文学上用于精确测定天体位置和运动、距离的仪器。1689年丹麦人O.Roemer建造了第一台中星仪即后来的子午环原型,后来经历无数天文学家的逐步完善,子午环在天文观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到20世纪中叶,世界上的100多台子午环在原理和结构上无较大改进。这些子午环只能在高纬度地区设置,而在低纬度地区,则观测误差较大。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各国天文 学家探索…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数据密集型知识发现方法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联合全球6个大型国际学术组织以及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于2014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对大数据及科学大数据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大数据予大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开展了研讨,对大数据予大科学计划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并针对大数据服务科学计划使命提出了未来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2.
刘菁 《大众科技》2012,(5):143-146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它不断地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同时,能不断地开拓着人们的视野。开展青少年天文科普活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开展青少年天文科普活动之现状和问题,提出在天文科普教育活动中,突出把握好"五性",并以天文观测为核心,开展天文科普教育活动等对策,以实现我国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促使安全管理研究进一步生成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并扩展安全绩效管理研究的边界。首先,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4个层面分析数据驱动决策的内涵,并构建数据驱动的安全绩效反馈流程;然后,从时间维、逻辑维和领域维3个维度探讨数据驱动下安全绩效管理的三维结构,归纳数据驱动下安全绩效管理的6个研究特征,并从用户层、指导层、数据驱动决策层、业务层、基础设施层5个层面提出数据驱动下企业层面的安全绩效管理框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数据驱动下的安全绩效管理有助于推动大数据与安全管理融合,以数据主导方式持续优化安全管理,为安全管理信息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大量实验技术的更新,生物大数据逐渐产生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首先,生物大数据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基因组数据、表观基因组数据、蛋白质组数据等多种类型。这些数据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规律。其次,数据驱动的生命科学新发展和应用涵盖了基因编辑、精准医疗、药物研发等诸多领域,为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然而,生命科学研究大数据时代也面临着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可靠的科学发现等挑战。文章简要概括了生物数据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梳理了生物大数据组成、特点及来源,阐述并讨论了数据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下的共性问题和我国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论地学科研信息化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学科研信息化环境(e-Geoscience)是在传统地球信息科学基础上,利用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支撑地学创新研究及其政府决策服务的科学研究信息化环境。文章提出了e-Geoscience的核心要素及其概念模型,研究了e-Geoscience的典型特征,分析了在Web 2.0、物联网、移动通讯、语义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支撑下,e-Geoscience的技术体系:地球信息资源多源化采集、存储技术、分布式/高效能地学计算技术、地学信息资源共享、精确发现与智能推荐技术、地学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以及协同研究技术。最后讨论了地学信息资源持续共享、质量保障、智能发现以及e-Geoscience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Astronomy thrived in Europe during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but in the United States a utilitarian mind-set opposed it. John Quincy Adams's oratory in support of American astronomical discovery reached its peak during congressional debate over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838-1846). During this debate Adams countered proposals to found a university with plans for an observatory. His addresses to congressional and public audiences about observatories and astronomy were intended to foster interest in the science and encourage the growing astronomical community in America. Although the U.S. Naval Observatory in Washington, D.C., was established before the Smithsonian debate ended, many considered Adams its political father. Adams composed his speeches on astronomy in a systematic manner, following neoclassical principles of rhetoric that he had taught at Harvard University. His speeches both in and outside of Congress show evidence of the rhetorical principles he conscientiously used in the service of astronomy.  相似文献   

17.
Public agencies around the globe are liberating their data. Drawing on a case of Data.gov, we outlin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lie ahead for the liberation of public data. Data.gov is an online portal that provides open access to datasets generated by US public agencies an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n a machine-readable format. By discuss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Data.gov, we provide several lessons that can inform research and practice. We suggest that providing access to open data in itself does not spur innovation. Specifically, we claim that public agencies need to spend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capacities of their organizations to move toward ‘open data by default’; develop capacities of community to use data to solve problems; and think critically about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providing access to public data. We also suggest that public agencies need better metrics to evaluate the success of open-data efforts in achieving its goals.  相似文献   

18.
科学元数据是加强科学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数据密集型的科研范式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突显了科学数据的重要作用,也对科学元数据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在对科学元数据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科学元数据的相关定义和功能要求,进而从可追溯性、可关联性和互操作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大数据背景下的新要求,最后讨论了相关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生命科学进入了数据爆发的新时代,传统生命科学研究范式难以在日益增长的生物大数据中揭示生命复杂系统的本质规律。随着人工智能(AI)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持续取得颠覆性突破,AI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呼之欲出。文章通过深入剖析AI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典型范例,提出了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内涵和关键要素,阐述并讨论了新范式下的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和我国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