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视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境,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困嗥导致了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形成了经济.心理双重贫困。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度其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有序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受到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一个关注焦点,同时也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其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希望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障碍提供一份帮助,也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人际交往甚至学习上仍存在较大的压力,他们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这不仅是一个个的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积极关注。本文作者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4.
刘鹏 《河南教育》2014,(9):92-94
目前,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我国已经建立起多元化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这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已不再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可是,近几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成为不容忽视的地带。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对其现有的心理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我封闭与自卑现象突出、压力繁多与焦虑现象严重、思想认识与调适能力存在欠缺,其产生原因既有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客观因素,也有贫困生自身主观问题.对贫困生加大资助力度,并加强思想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等能够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可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相似文献   

6.
伴随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推进,高校出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遭受社会排斥的形式表现为经济排斥、同群排斥和心理排斥.国家、社会和学校应该高度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融合状况,国家资助政策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融合的有力途径,应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导.  相似文献   

7.
焦云娜  宋艺文 《教师》2021,(18):13-14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文章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针对性对策,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学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即来自于经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据国家教委统计,在高校中贫困生约占学生总人数的15%~20%,而其中一部分来自经济特别困难家庭的学生被称之为“特困生”,这部分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5%~10%。高校特困生因经济困难,导致生活方式、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学习状况、人际交往、自我意识、能力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压力,因此分析高校特困生的心理状态及形成原因、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扶贫”和“心理助困”工作,成为高等教育和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特…  相似文献   

9.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当今大学校园里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群体健康成长不容忽视.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要面对家庭经济的重压,同时也要承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但总体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表现出来或潜在很多心理危机。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不够完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关键要从本质出发,研究探讨这一群体主体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越来越严峻,“毕业即失业”现象较普遍.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处境更加艰难.他们这一特殊群体通常有着性格孤僻、自我期望高、心理压力大等特点.如何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要从合理部署经济困难学生培养和就业、加快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资助体系建设、成立学生自立自强的自助组织、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及加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入手,保证有效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指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问题近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福建省四所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压力进行研究,并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缓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大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随着高校的扩招,国家资助面的扩大,如何科学合理的界定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是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和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陈志远 《高教探索》2013,(1):140-143
以广东省综合类院校、专业型院校等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探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分析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韧性发展影响因素,探索提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调查研究表明,增强心理韧性对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应对压力和成功克服逆境有着积极作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发生机制包含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全方位发挥各因素的综合作用,能够不断提升其心理韧性,促进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就业环境、社会偏见、经济压力、心理素质等原因,在就业竞争中更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现状,从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家庭困难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一特殊群体已经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社会问题。介绍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以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构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帮扶系统。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扩大,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摆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面前的急迫问题。围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主题,涌现出一批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认定标准、方式和主体等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科学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应注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制定工作、认定过程管理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管理。  相似文献   

18.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独立学院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类型,往往处于弱势,需要重点和持续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比较独立学院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重点了解部分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人际关系敏感、感恩意识缺失等特点,将扶“志”和扶“智”有机结合,提出“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并举、创造和谐友善的外部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调适等改善意见和有效措施,以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贫困生问题已成为媒体报道和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关注的热点出现从"经济扶贫"到"心理扶贫"的需求转变趋势。本文作者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8所陕西省高校,开展了针对近600名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书面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交情况、思想观念和心理需求等,结合作者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经验,总结陕西省贫困大学生的群体性心理困境表现,分析具体原因,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突出。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快速增长,目前已有300多万人,在各高校学生群体的平均比例高达25%。因此,我国也在不断探索着更加科学、系统有效的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对吉林大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证分析,针对目前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形成的原因、现状,以及这些现状对学生身心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多角度分析,在不断完善认定工作的同时,结合我国资助手段,探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析现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与困难学生群体形成原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