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早期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中分延、播散、转换等概念,原文取决于译文,原文因译文而得以生存,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关系等观点,以及晚期德里达确当的翻译观。其前后期翻译思想的转变,尤其后期确当的翻译观对译者来说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法国崛起,其代表人物是雅克·德里达。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及其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其次分析了德里达将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的原因;然后主要分析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中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将原文看作翻译活动的中心,认为原文具有恒定不变的统一意义,而翻译就是对此意义的线性传递。然而这种原文中心论遭到了解构主义的强烈质疑。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由于中心的缺场,根本不存在统一的原文意义。恰如播种一般,意义在能指转换的过程中(语际、文本间的转换)四处播撒,产生出无穷的语义效果。文章以理雅各、苏慧廉、威利等人的七种《论语》英译本对儒家核心术语“仁”的翻译为基础,讨论了意义在翻译或德里达所谓的“转换(transformation)”过程中的播撒,从而在理论上对重译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将原文看作翻译活动的中心,认为原文具有恒定不变的统一意义,而翻译就是对此意义的线性传递.然而这种原文中心论遭到了解构主义的强烈质疑.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由于中心的缺场,根本不存在统一的原文意义.恰如播种一般,意义在能指转换的过程中(语际、文本间的转换)四处播撒,产生出无穷的语义效果.文章以理雅各、苏慧廉、威利等人的七种<论语>英译本对儒家核心术语"仁"的翻译为基础,讨论了意义在翻译或德里达所谓的"转换(transformation)"过程中的播撒,从而在理论上对重译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语言被看作言说他者的工具。然而,解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产生意义的主体,充分享有言说自己的权利。文章从分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入手,说明在解构主义翻译观影响下的翻译确实为语言提供了自我言说的场所。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盛行一时的哲学思潮,它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理论的突出代表德里达和韦努蒂为翻译理论增添了新的、多方位的翻译思考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本文试图从解构主义主要思想"延异"、"生命的延续"和"异化观"出发,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再论翻译的解构主义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海德格尔的"隐退的语言"和德里达的"印迹的游戏"足以引起对翻译的重新考量,他们并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提出某种更为理想的转换模式.既然翻译使得差异的延伸成为可能,它就不仅仅是在文本"意义"的层面加以定义.解构主义"利用"翻译去研究语言的本质,同时也提出了翻译自身的本质这样的问题,这对翻译理论家们是极为重要的.翻译的解构主义本质再强调也不为过,因为它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翻译.  相似文献   

8.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实践层面的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而译介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之一,涉及其他诸多因素。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否定中心、否定意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造成重大冲击。本文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对比,阐述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造成的重大冲击,以及其对翻译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当代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叉”传统。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就是反对一切中心和权威,反对一切恒定意义,使作为研究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哲学得以继续存在于一个质疑的空间,在对抗的过程中予以肯定并在封闭时马上开放一个空间。本文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视角从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中心论、权威论等方面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不断地以解构的视角审视大学英语教学,找出其存在的弊端,避免教学模式陷入僵化。  相似文献   

10.
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对德礼达的解构主义语言观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和影响,但仔细分析二者的理论观点,不难发现他们在语言观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是颠倒的。首先对造成二者语言观不同的根源,即二者分析问题的出发点进行一番剖析。接着,着力对比分析了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语言观的异同点,重点放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语言观是如何对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进行解构的。最后,分析了这两种语言观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造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无疑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体现了他对文学的基本问题,即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文本间性以及文学文本的意义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主张消解中心和权威,从而带来了文本的开放性和文本之间普遍的互文性以及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解构主义“延异”思想下的文学观和翻译观对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文学译本语言及风格上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作为解构主义的先驱,尼采和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在反理性主义的立场和语言观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尼采认为真理是个人权力意志的表现,是相对的,道德只是个人对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的一种解释,是虚无的,因此,作为理性载体的传统语言观也就受到质疑,尼采认为这种语言压抑了个体的意志和创造力,他认为语言本质上是隐喻的,语言的使用是个人的一种创造性行为,解构主义者继承了尼采的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观点,消解了文学与哲学、文学作品与文学评论、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之间的界线,通过语言意义的相对性和流变性瓦解了理性主义的大厦。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6.
李思远 《英语广场》2023,(12):27-30
相较于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模式,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化”的拆解,消解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共识与历时及作者与译者等二元对立,提倡意义的延异及重构,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解构主义翻译模式较适用于文学作品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本文将举例浅析解构主义翻译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其翻译过程尤为突出译者主体性,彰显出解构主义翻译下重构性和创造性等优势,为诗歌翻译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8.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等等。一方面,这些观念具有强烈的激进和反传统色彩,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原有认识。另一方面,解构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给翻译研究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就当前学界有关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成果做综合性评述。对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往往是和"解构主义"思潮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学界关于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论述极少,文本从已有的关于德里达思想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中探求国内外学者对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解构主义思潮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其本质精神体现在创造性的实质、新颖的角度和开放性思维三个方面.解构主义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译应从解构走向构建,寻找新理性,构建新的译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