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运动”部分一直是初、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关于地球运动有这样一条标准“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建议又指出“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模型。深入领会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常常采用地球运动的“假设”情形,形象演示地球运动,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但据笔所知,在一些老师的教学及一些教辅书中。关于地球运动的某些“假设”存在误区,致使误导学生思维。在此仅举如下一例与大家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卫星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一个工具,也是人类通过高空探测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开发空间的重要仪器.在航空航天技术不断开发的今天,学生在学习有关卫星知识时,总是探究性地提出一些有关卫星及航天仪器的运动问题,解答这些问题,是知识教学走出课堂、联系实际、体现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也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环节.现就笔者历年教学中积累的几个典型问题,浅谈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 有关地球自转的知识,由于信息渠道来源很广,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想从学生已了解的知识人手,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模拟实验来真正理解地球的自转。  相似文献   

4.
施光平 《江西教育》2002,(17):27-27
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愈加感觉到小学自然课的艺术教学十分重要。同一篇课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法,而添加了艺术情趣的课堂教学,其效果就是不一样。譬如,在教《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环节:用学生的形体形象地演示出浩瀚宇宙中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教学时,请一名身穿鲜红衣服的胖女生来扮演“太阳”,找一位蓝衣衫的瘦个男生扮作“地球”。先叫瘦个男生原地以自己身体为轴转动,我就向学生讲解这是蓝蓝的地球在自转;接着让瘦个男生在自转的同时再围绕着胖女生转圈,并向学生讲解这是地球在围着鲜红的太阳公转。演…  相似文献   

5.
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问题。治理环境污染应当从环境保护意识抓起,环境保护应渗透于中学教育的各门课程中,化学教学理应进行环保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促使学生自觉地宣传环境保护,去维护人类赖以 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许慧  周波鸿 《山东教育》2000,(28):29-29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便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  一、初读课文,激发兴趣 开课伊始,初读课文,教师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通读课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个地球是怎样的 ?我们该怎样对待地球 ?学生在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并在“只有一个”下加着重号,教师设问:“为什么说只有一个 ?”“我们人类能否在其他星球上居住生活 ?”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与人类关系是何等密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  相似文献   

7.
野外实践教学是工科地球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能解决各种地质问题的天然实验室,教师应当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产学研相结合三方面实践教学措施,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探索热情、科学思维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邹建华 《物理教师》2000,21(6):46-46
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素质,而培养学生对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培养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估算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实感,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洞察力.赵凯华先生也说过:“这种定性或半定量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初学者来说是最难不过的,因为这要靠一定的物理直觉和洞察力,没有相当的经验和功力是做不到的.”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对地球的各个物理量进行估算,既增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科学素质,又增加了对地球的感性认识.1地球质量和密度的估算 [例1]由地球表面…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历程的引路人……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地球的“支点”。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教学重点放在“爱护地球”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人们为了眼前利益,对地球索取多,保护少,为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必须爱护地球。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1.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地球。(实物投影仪打出地球的彩色图片)(板书课题)2.大家知道地球日是哪一天吗?二、释疑自读,小组讨论1.为什么确定地球日呢?(人们为了宣传和呼吁全人类都来保护地球,确定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关“地球”内容的教学始终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网建立、方向判读、晨昏线意义、日照图模型等知识的教学都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帮助学生构建心中的地球模型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Google Earth(Google地球)软件具有直接真实的地球模拟功能,对于辅助“地球”教学将起到其他多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Google Earth软件是Google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仪软件,它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人们可以从太空人的视野直接进入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信息量大,扩缩自如,表达了大量无法用语言传递的空间信息,大大提高教与学双方的课堂兴趣。下面以2009年2月发布的Google Earth简体中文版为例,具体谈谈其在“地球”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理课教学中,“地球和地图”部分涉及到的“日界线”问题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清概念,掌握规律,准确判断有关“日界线”问题的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即用地球仪演示,使学生不仅掌握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而且掌握从南极上空、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这样,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地球的历史"为例,利用问题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在UbD(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引下以"把地球的历史变成一天"为目标,运用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引导学生小组不断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教学活动。探索了问题式教学下教学设计的撰写路径,提出了以一种教学模式为主,借鉴、整合其他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化学教学中,不但要辅导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大自然中冰状甲烷的相关知识,关注地球资源,保护人类环境。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仪,掌握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及经度与纬度的划分。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划分。教学难点经、纬度的划分。教学方法实践法、分组竞赛学习法、讨论法。教学准备乒乓球、多媒体软件、地球仪。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地球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也许是一颗非常重要的星球,但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却是目前惟一的家园。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家园,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制成模型。这就是“地球仪”。将讲台上…  相似文献   

17.
设计特色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地球小卫士记者招待会”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一、营造情境,明确任务1.揭示课题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2)呼吁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2.播放音像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教师借助课件先播放地球在天际遨游的画面和一组表现地球山青、水绿、天蓝的画面,播完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后播放一组辑录的反映地球生态遭到破坏的镜头,例如山洪爆发、水…  相似文献   

18.
地理环境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非常复杂的系统,仅仅依靠传统教学很难获得较好的教学反馈。谷歌地球软件可以提供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和地理学习内容,教师若在课堂上适当运用谷歌地球并引导学生运用,则将增加地理学习的乐趣,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技能,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吴红霞 《湖北教育》2003,(15):37-38
我在教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保护地球”的认识不够深刻,而且在学生脑海中好像“保护地球”的事例只是处理好“白色污染”“臭水沟”等问题而已,为了强化学生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我在扩展阅读、组织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上作  相似文献   

20.
《只有一个地球》从地球的可爱和易碎两个方面,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在引导学生感受地球的可爱后,执教者借助CAI课件播放了地球被遭受一系列破坏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球的易碎,从而使精心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此时执教者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