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能长多高     
根据地质学中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由于至今印度板块仍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所以整个喜马拉雅山脉还在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上升。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已高达8848.13米,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而且它还在往上长。你也许会问,珠穆朗玛峰能一直升高下去吗?  相似文献   

2.
李强 《地理教育》1994,(3):47-47
从《世界地理》、《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六大板块示意图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安第斯山脉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因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沿海长达5900千米的秘鲁-智利海沟,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教学》2012,(7):F0004-F0004
地球板块运动有多快 地球板块的运动确实非常缓慢,一些小板块每年大约移动几厘米,而大的板块每年仅移动几毫米。知道一个板板在某个确定的时间内移动了多少路程,科学家们就能算出它的平均移动速率,就能解释地球大陆的形态在过去是如何演变的。同时,这也能使科学家对地球大陆未来的变化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中,板块是板块构造学说所提出来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这些大块岩石称为板块。在语言学习当中,语言学家Michael Lewis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有意义的词汇构成的。  相似文献   

5.
郭丽芝 《地理教育》2015,(Z1):33-34
"球面地图"即在地球球面绘制各个地区地理信息的地图。地理具有空间性、地域性、综合性特征,而笔者认为空间性是后者建立的基础。对中学生而言,空间概念掌握好与坏的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空间思维的发展状况,而"球面地图"思维的培养对空间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如初中阶段基础地理中的经纬网,地球的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位置;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相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身份角度入手探讨中华文化板块学说的理论合理性,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如何与当下相结合,如何面向未来的可能。通过身份是一个文化概念、身份差别与民族社会的历史和发展状态有很大关系等论点阐述中华文化板块以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民族分布、文化特征作为划分的依据。对各民族文学经典作品展开分析,印证中华文化板块学说关于各相邻文化圈、文化区之间互相重合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岩山脉及巨大的山脉。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马谷峰 《地理教育》2010,(10):52-53
误区一:想当然——凭主观想象 案例1:在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山脉;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往往形成裂谷。例题:海底地形中的海岭和海沟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海岭是大洋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的,位于消亡边界: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张裂而形成的,位于生长边界。从答题中不难发现症结所在,把海底地形的成因等同与陆地地形的成因去分析。  相似文献   

9.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及巨大的山脉。地球上海陆的形式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新高考》2009,(7)
世界海洋最深处为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马里亚纳海沟为一条洋底弧形洼地,延伸2550公里,平均宽69公里。主海沟底部有较小陡壁谷地。1957年苏联调查船测到10990米深度,后又有11034米的新记录。1960年美国海军用法国制造的“的里亚斯特”号探海艇,创造了潜入海沟10911米的纪录。一般认为海洋板块与大陆板板块相互碰撞,因海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进入地幔后逐渐溶化而消亡。在发生碰撞的地方会形成海沟,在靠近大陆一侧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这些地方都是地质活动强烈的区域,表现为火山和地震。  相似文献   

11.
雷瑛 《考试周刊》2007,(27):110-111
文章通过对传统健美操教学弊端的剖析,提出了一种适应当代需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由学习板块、创编能力板块和多维综合评价板块构成的新的课程构建模式运行系统。  相似文献   

12.
大地构造地貌及其单元的划分,通常是以地壳构造运动学说为依据的.仅在笔者所见的有关地貌学的论述中,尤其是教材中,关于大地构造地貌,目前多是以槽台说为依据.槽台说主要是根据对大陆型地壳的研究建立起来的,因此它对全球性构造地貌的解释,不能不受到限制.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诞生的板块构造学说对全球构造运动的机制提出了新的看法,成为当代地学界最为重要的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根据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格局,将全球划分为若干板块(Morgan.W.J提出20板块分法,X.Le Pichen提出六大板块分法).由于板块的分离与汇聚,而逐渐形成人们所看到的大陆的基本轮廓,以及现代的大陆与海洋底部的构造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大地板块学说是本世纪20年代由魏格纳(A·L·Wegener)等人提出的有关地球大陆起源的崭新学说.从1910年至今,无数的地质证据验证了大地漂移是正确的.如今,大地板块学说在地球科学领域已经占据了相当牢固的主导地位. 《周易》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结晶,被尊为中国古代众经之首.现代中外学者的  相似文献   

14.
杨艳 《考试周刊》2012,(77):101-102
本文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二单元Task板块的教学为例.对该板块特点解读的同时,就Task板块设计理念的可操作性进行了一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正>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在今天获得广泛肯定。很多人相信,在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那就是“盘古大陆”。随着岩石圈板块的移动,“盘古大陆”分裂开来,形成了今天的各大洲。  相似文献   

16.
梅进 《宁夏教育》2008,(10):40-40
澳大利亚科学家称,历史上地球大气中氧的增加与超大陆的形成有关。他们认为,历史上地球构造板块的相互碰撞重塑了泛古陆等超大陆,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导致了大气中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郭令智教授已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近70年,是我国最早引进板块构造理论并倡导把板块理论运用到中国地质实践中去的杰出学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和他的研究集体一直研究华南大地构造,最早发现并论证了华南大陆内部存在地球演化早期阶段板块运动机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教书育人和基础地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概述了郭令智教授的学术经历和教学科研轨迹,展示了一名老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独特风采和学术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一、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分界线吗?读板块构造示意图时,我们往往会认为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分界线,但根据大地构造理论,当两大板块相撞后,一个板块就会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边并强烈挤压该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线称为地缝合线,它只是板块间的一种接触线。由此理论我们可知,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俯冲带不在喜马拉雅山脉,而在位于该山脉以北距离该山脉约150千米的雅鲁藏布江谷地,这也就是说,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分界线为雅鲁藏布江板块地缝合线。地质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证实这条地缝合线向西进入了印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牛津小学英语》词汇和句型板块的教学,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词句板块教学的实效性,以及在词句板块教学中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周伟 《考试周刊》2012,(69):101-102
在日常教学中,相当一部分老师将Integfatedskills板块简单地等同于听力训练,把课堂变成了“听力课”。“综合技能”,顾名思义,应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结合一堂公开课.XtIntegratedskills板块定位、作用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相关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