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以本科培养为基础、硕士研究生培养为支持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培养层次明晰、培养主体明确、专业设置多样。然而从学段的关联性和衔接性来看,职教教师本硕培养存在衔接困境,培养主体资质不明、学历学位错位以及培养阶段割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职教教师本硕培养的连贯性,导致整个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统筹性。厘清我国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框架、形成培养主体联盟、明确职教教师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设计通畅持续的培养环节和建立职教教师教育保障机制,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成长和能力的养成,更有利于职教教师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研究生协同培养和科研能力各变量之间关系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全国10所高校的2127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生协同培养的院际培养、校际培养、国际培养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科研能力;院际培养、校际培养和国际培养组成的研究生协同培养体系中,院际培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最大,依次是校际培养、国际培养;性别、婚姻状况、不同年级、不同担任干部经历在科研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需要构建多元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提供多岗位锻炼机会。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研究生协同培养和科研能力各变量之间关系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全国10所高校的2127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生协同培养的院际培养、校际培养、国际培养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科研能力;院际培养、校际培养和国际培养组成的研究生协同培养体系中,院际培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最大,依次是校际培养、国际培养;性别、婚姻状况、不同年级、不同担任干部经历在科研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需要构建多元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提供多岗位锻炼机会。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根本。当前,地方师范院校创新教师培养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地方师范院校的不断发展,应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沟通式培养模式、随机化培养模式、品牌式培养模式、"体验—提高—创新"一体化培养模式和激励式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力量,其"教—研"综合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发展前景。针对当前高校出现的重科研能力培养轻教学能力培养、重学历培养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职业培养轻个性化培养等青年教师能力培养现状,借鉴发达国家高校青年教师"教—研"综合能力培养的经验,提出组建优秀团队的"传、帮、带"培养模式、教研并重的"激励"培养模式和依靠国内外培训机构的"借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不够明确、缺乏多主体协同培养、不同培养阶段未有效打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缺乏长效机制和职业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等问题,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秉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多主体协同培养、产教融合等新理念,提出了能力素质模型、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培养过程贯通的融合培养方案、项目驱动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和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介绍了湖南工商大学采用该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培养什么人”,涉及到学校的办学定位、指导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怎样培养人”,涉及到培养内容、培养过程、运行机制、质量标准和监控保障等等。从整体观念上说,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构建科学系统的专业培养方案是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本文从如何确定本科化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等战略层面入手,对高校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确立、专业特色和优势的打造、培养规格的明确和培养模式的创新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培养方案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思路,对今后化学类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主体通过启动由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构成的传动体系来完成对培养对象的"做功"过程。现阶段,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各构成要素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对象升级化、培养内容非农化、培养方式非定向化、培养过程偏理论化、培养条件非农村化和非师范化。农村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指学生在中等师范学校、师专、师范学院(或大学)等院校接受教育,为毕业后在农村从事教师工作准备知识与能力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加强军校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增强军队文化软实力、推进军事院校改革的迫切需要。军校学员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途径。其中,培养目标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培养内容横跨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途径则要依托“评价-教学—提升”系统、连贯、协调的多个环节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当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在常熟理工学院产学研背景下探讨了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提出了企业工程现场启发式培养、企业工作站培养、创业孵化园培养和卓越计划培养等培养模式,这些模式也可为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探讨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建立了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模型和标准化回归方程:批评性思维能力培养=0.760×培养条件+0.372×逻辑推理+0.172×质疑,认为培养条件、逻辑推理和质疑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均有影响,且彼此之间有交互作用,另外培养条件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效果的预测力最强,有77.5%。由此,构建了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为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指导,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应在传承使命担当、树立系统思维和彰显高远意蕴中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当前高校“青马工程”在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机制、培养考核和培养对象等方面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应树立新发展理念,从培养方式的理论灌输与内化自觉、培养机制的多方整合与共同参与、培养过程的有的放矢和全程关注、培养内容的系统谋划与知行合一、培养对象的重点突出与全员覆盖等多个维度推进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下名师培养存在重培轻养现象,需要在明确名师培训工程含义的基础上,探索工程实施的路径,以提高培养质量。根据培养目标、培养周期、培养团队和培养过程四个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造就专家型教师、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为总目标,构建名师培养工程的实施思路和培养途径;以引领培养对象形成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鲜明的教学思想为主线和归宿,统筹设置并有效实施培养计划,使各项培养计划建立起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陈珺霞 《广西教育》2013,(27):73-74,134
分析社会转型期高职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和方向,从培养方法、培养途径、培养效果、培养目标、培养保障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师资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招收高层次外国留学生力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研究生来华学习。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学生专业基础和汉语基础相对较差、缺乏适合留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培养课程体系陈旧、毕业附带条件过多、硕士学位单一、学制偏长和轻视过程培养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在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提高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探讨四年制检验技术本科的培养方案,为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医学检验高级人才作指导;通过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获得更为有效的培养方案,为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医学检验学生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的精神标杆,是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力量,应融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的培养视域中,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当前的师范生培养体系中,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还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化、培养内容零散化、培养方式单一化等问题。要将教育家精神真正融入师范生的培养视域内,需要明确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人格化、时代化和中国化等特征内涵,从政治维度、经济维度和价值维度建构教育家精神培养的具体内容。立足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特征与内容,未来有必要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建构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乡村定向师范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教育研究的新对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主要集中于培养主体、培养定位、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培养效果五大板块。现有研究明确了系列理论问题:地方师范院校是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主要院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根本指向,“本土化培养”和“全科教师培养”是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的核心任务,等等。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还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如研究内容和理论深度需要拓展,研究方法不应限于理论思辨为主,应形成多学科研究范式等。未来研究应注重拓展研究内容、深化研究层次,强化实证研究取向、提倡研究方法多元化,确立多学科研究范式、开展多学科和多视角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探索和开辟新领域的能力。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具备上述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开拓性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高等学校教学的最好策略。基于上述思考,将创新能力培养应用于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