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知自何年月始,语文课的“讲”字被逐出了课堂,谈“讲”甚于“谈虎变色”,语文课变成“导”“读”,“问”,“练”……等,美其名曰:“变讲堂为学堂”。似乎谈“讲”字就“抱残守缺”,就是“不合时适宜”,就是“少慢差废”。窃以为语文课离不开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个“讲”字,讲课讲课,无“讲”焉能成课?在语文教学时,讲是根,导、读、问、练才是枝叶,根深、根壮,枝叶才能繁茂。只有首先讲好课,才能有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掌握与培养。那么,怎么讲,讲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考虑。1、讲文眼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段也有段眼,既然是“眼”,…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经历“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的剧烈“阵痛”之后,教师却有了谈“讲”色变的感觉。“讲”成了“灌”的代名词,“讲”成了教师的难题:讲多了不好,讲少了不好,不讲也不好。就是说,课堂上讲的“度”难以把握。这个“度”究竟如何把握呢?叶圣陶老先生曾明确指出:“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审时度势,在关键的地方,难懂的地方,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写得特别精妙的地方,点拨一下。这种地方,老师点一点,也就是用上几个字至多一两句话提醒一下,学…  相似文献   

3.
如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对教师而言关键要把语文课上“活”。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那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5.
何为语文味?把“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就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所以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拥有这样的“语文味”并非易事,其中通过“读”是不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语文的“语”就是说话:说——言语,话——话语。课标讲具有适应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语文的“文”,就是把要说的话用文字写出来,即文章,就是课标讲的“写作能力”。实然,培养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即会说、会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7.
【讲辞再现】 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再过两天,我们就要在凛冽的寒风中迎来期末统考了。所以我就将今天讲话的题目定为“统考之前谈‘赢’字”。  相似文献   

8.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都离不开一个“问”字。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节语文课的优劣,与教师之“问”密切相关,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动脑、动口,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9.
毋庸讳言,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钟摆总是行走在“讲”“问”之间,不是讲个不停,就是问个不休,再不就是练个没完。而“读”,充其量也只是被视为“蛋糕上的酥皮”,偶尔用来“点缀”一下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0.
柯云路 《教育》2007,(12S):50-51
培养孩子的自在状态完整幸福的人生,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成功”、“健康”、“自在”。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人的生存离不开成功。然而,只有成功,这个衡量标准还比较狭隘,还不够完美。在成功的基础上还要讲健康;有了成功和健康,我们又提出更高的要求:“自在”。  相似文献   

11.
一、正确处理好夯实双基与创造出新的关系 时下的语文教学,似乎忌谈“训练”,且有淡化“双基”之势。我想。当语文课不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训练的时候,语文课还成其为语文课吗?有一位学者曾用一个比喻生动地概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关系,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如果把这三个维度比喻为一艘帆船的话。那么“知识与能力”就是帆船的船身,“过程与方法”是船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要教好语文课,首先要了解语文课。 过去说“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这种界定一直沿用了几十年,深深渗透到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中,直至现在还居于统治地位。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学、考试都向术语概念、技术技巧倾斜,完全抹杀了外国人学汉语和中国人学语文的区别,出现了严重的重“语”轻“文”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周信达 《湖北教育》2005,(12):50-51
在美术课欣赏教学中,我们最忌讳的是“一言堂”、“满堂灌”。但是,教师埘“告诉”的忽视使欣赏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不少教师谈“讲”色变,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对作品背后所蕴含知识的“告诉”;不该讲的不讲,该讲的也不讲,让学生一味地独自欣赏与感悟,忽视了学生对作品的把握;紧紧抓住“电教灌输”不放,忽视了对问题的引领与讲解。这样一来,使欣赏教学过多地游离于形式。学生对作品的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14.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施展才华的天地。这是其他形式的作文无法与之媲美的。可就是因为其“开放”、“自由”,作文时不少同学时常闯人一些误区:错把话题当文题:错以为文体不限,即不讲文体;错以为提示语言材料就是文章的主题等现象不一而足。为此,结合日常作文教学,我总结了写好话题作文的四字诀,相信它对我们的写作实践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开,大量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而传统意义上的“讲课”被贴上了“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能力培养”的标签,成为人们批判和摒弃的对象。不少人已经不愿再谈“讲课”或者“讲”字。谈“讲”色变,一点也不夸张。其实,“讲”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应该在语文课堂上有一席之地。只是要“活”。不能一“讲”到底,满堂“讲”,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时下,语文教学又陷入另一个误区:绝大多数教师谈“讲”色变。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看待“讲”这一基本教学方式?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对教师“讲”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对传统意义上的“讲”既进行坚决地否定和改革,又得承认一定程度和方式的讲亦是必要的。现象的本质是理论,行为的背后是观念,大凡一种教学理念,往往受制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思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和一边倒的大气候,使得颇具苏联特色的“红领巾教学法”风靡全国:一篇课文讲上五六课时,强调讲深讲透。六十年代,在对“大跃进”似的教学有所反思的基…  相似文献   

17.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得有多好,而是懂得驾驭课堂的艺术,能把语文课上活。的确,语文课不是算式,没有唯一的答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传统的“死寂”走向“活泼”,从“单向”走向“互动”。从课堂教学本身来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激活语文课堂,就必须围绕教师和学生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在整个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主要是分“三步走”,注重三个字“全、联、重。”①“全”即教师讲得全,学生练得全;②“联”即教师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③“重”即后期阶段复习重点要放在思维训练和审题答题能力的培养上。  相似文献   

19.
董超 《现代语文》2009,(10):36-37
在我们老师的圈子里几乎人人都知道:谁都可以上语文课,但要把语文课上好就很难了。这个“难”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工作辛苦,作业尤其是作文难改;二是工作努力程度和学生成绩难成止比,语文课上起来比其他课吃力多了,  相似文献   

20.
学语文是需要感情的。麻木的人只会学死板的语文,当然也学不好语文。语文教学更要讲一个“趣”字,一个“情”字,一个“活”字。我们常常高喊让学生去感悟、去感知、去体验,但我们往往少了些耐心,少了点童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