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瑛 《教书育人》2010,(9):59-60
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国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串讲法”,即课堂上老师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的记,教师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零散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了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2.
初中阶段文言文篇目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寓意性,Scratch形象化的界面及生动的交互性支持编程创作数字故事。在编程过程中,学生亲手创设文言文故事情景,翻译重点语句,有利于学生感知故事情节及寓意。文章以《陈太丘与友期行》数字故事编程教学为例,对跨学科融合编程教学的环节及效果进行探讨,发现学生对在编程教学中融入文言文学习的喜爱和认可度很高,多数学生提出流程图可以帮助他们梳理文章脉络,编程实现数字故事能够帮助他们翻译或者理解文言文,并且期待创作更多的文言文数字故事。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逐字逐句讲解课文,甚至教师让每个学生买本文言文翻译书,看一句文言文,看一句译文,丢掉“拐棍”(文言文翻译书)就不会译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教学经验,归纳出四步教学法。  相似文献   

4.
正在各种文本的教学中,教师们似乎对文言文教学最有兴趣。因为文言文主要考查字词的理解,所以教师们认为,只要学生能把字词翻译出来,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字词意思,学生记字词的翻译,这已成为常态,学生在文言课文字里行间穿插记录了大量的字词的翻译。然而这种文言文词语的学习,尚是停留在记忆的表层上,字词背后人文情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是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但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成为仅次于作文教学的"第二大难题",颇令语文教师头痛。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整理成文,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一、培养兴趣,激活教学气氛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数学生喜欢老师面带微容地同他们交流,喜欢老师讲出故事、成语或名言警句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基于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导入环节上做文章,让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用来导入的内容可以是课文本身所叙述的故事,也可以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的翻译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文言文需要翻译,学生只有在读懂文言文语句,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分析欣赏课文,文言文字词句的解释又是每次考试中必考的一项内容。课改前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逐字逐句地翻译解释,教师忙得不可开交,学生则云里雾里,恹恹欲睡;临到考试则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甚至要求学生背课文翻译。这种做法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为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本文试图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重视积累、鼓励质疑和重视课外阅读等四个方面谈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曹广桥 《文教资料》2014,(32):36-37
文言文教学历来被教师看做一个难题,且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因此,不少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过多地注重翻译,其形式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一字一句地记。一节课下来,师生都疲惫不堪。文言文教学中注重翻译本无可非议,但关键问题是没有把学习文言文当做学习语言,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抽象知识或工具掌握。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只是翻译,还有阅读鉴赏能力。文言文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语感培养,提升文言水准;反复诵读,带动系统翻译;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力争透彻翻译。  相似文献   

9.
正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大难点。尤其因为文言文在应试环节中考查量大,分数占比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通常以逐字逐句翻译,最后让学生背诵的模式进行,导致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高投入低回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如何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成为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无论是就传承华夏的文化经典而言,还是就高考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而目前大多数高中生对文言文缺乏学习兴趣。这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先引领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再在此基础上讲解文章的内容。殊不知,这种一厢情愿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吃力不讨好而且效率低下,怎么能实现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11.
一、案例背景 目前初中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偏重于字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翻译,有的甚至把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知识的掌握视为文言文教学应达到的终极目标。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就能形成一定的语感,基本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句式语法的特点;再通过一系列习题练习,学生对课文以外的文言文就能正确地断句、标点、释词、翻译,  相似文献   

12.
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进一步加大了文言课文的比重,文言文学习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将逆向思维运用于“文言翻译”的教学活动中,创新“文言翻译”教学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对“文言翻译”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文言文。  相似文献   

13.
<正>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一、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当前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几个弊端:1.教法、学法僵化。许多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要么以课文讲解为核心,逐段翻译,要么以古汉语知识为线索,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讲解古汉语的  相似文献   

14.
杜瑾 《学子》2014,(3):11-11
正文言文教学在我们日常语文学习中是一个重点,对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把课本知识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是我们教师教学科研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传统文言文教学传统文言文教学较为程式化,教师视文言文为重要知识点,因而思想上虽高度重视教学中却难以放开手脚,惧怕教学中出现遗漏或差池。这样,一个貌似固定的教学模式便遵循了下来。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上课开始,老师就逐字逐句开讲,先译字,注释就标在原字上头,后译句,翻译就写  相似文献   

15.
<正>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读”“思”“辨”的训练,让学生在熟读中疏通文字,在精读中理解文意,在品读中锤炼思维,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以多样形式、多元策略、多维迁移探索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新路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简短,描写却十分生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应该关注文体意识,充分把握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遵循教材编排的特点,对文言文实施梯度教学,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推动文言文学习进一步走向全面与深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文言文教学既要关注字词句的翻译、主题思想的提炼,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何在看似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中创设富有新意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学弈》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文言文,它通过对比两人同时师从弈秋学棋而效果截然不同的故事,阐述学习需专心致志的道理。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活动设计。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学习难度较大,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文和字词含义,学生会觉得很吃力而且学习过程也很枯燥,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但如果教师能够通过故事、成语等巧妙导入课文,增加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性,那么就能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那么,文言文教学应该以怎么样的面貌呈现在课堂上呢?文章就文言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翻译环节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学习文言文对职中学生来说有重要意义,它是培养职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但一直以来,职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僵化,执教者往往将教学的焦点放在讲授和检查学生的背诵、翻译上面,从而不由自主地走入“灌入式”的教学误区。学生感觉文言文学起来很吃力。诚然,学习文言文必须对字词加以掌握,必须对课文加以背诵,懂得课文表达之意。  相似文献   

20.
陈惠英 《考试周刊》2013,(40):35-36
学习文言文对初中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教学文言文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难点。本文就文言文翻译教学提出了实践主张:朗读吟诵是顺利翻译文言文的前提;掌握"抄、释、换、增、删"的基本翻译方法是准确翻译、理解文意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