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晁错的死因,历代评述不少,司马迁认为晁错是急于报私仇而反被其祸,有人认为汉景帝误听馋言而腰斩晁错。这些评述各有其道理,但是晁错之死不是单一因素所致。晁错被杀,有其思想、性格因素,同时他也是汉景帝为平叛乱的牺牲品,更是中央和诸侯之间矛盾的牺牲品。晁错之死,是个人性格与时代综合因素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成语“乱七八糟”,它是形容乱的不成样子,毫无条理和秩序.这个成语和两件历史事实有关联,知之者不多. 一件是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消减了一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濞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等六王于公元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  相似文献   

3.
“乱七”是指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扩大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诸侯王的不满。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赵、济南、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发起叛乱。“八糟”指的是晋时代的“八王之乱”。公元2  相似文献   

4.
有个成语叫“乱七八糟”,它是形容乱得不成样子,毫无条理和秩序。这个成语和两件历史事实有关,可能知者不多。   一件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氵鼻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等六王于公元前 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景帝错杀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此即成语中的“七乱”。   另一件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把皇室子弟分封为诸侯王,享有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那种杂乱无章、难理头绪的事情,往往用“乱七八糟”这句俗语来形容。说起“乱七八糟”这句俗语,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呢。西汉文帝时期,刘邦分封的那些刘氏同宗诸侯王的割据势力迅速扩张。他们自置官吏,自征赋税,不服从中央领导,成了各自为政的独立王国。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一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濞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和淄川王等六王于公元前154,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叛乱。景帝错杀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这就是“乱七”的来由。“八…  相似文献   

6.
[说明]《论贵粟疏》选自《汉书·食货志》,是晁错上汉文帝的建议书。晁错(公元前二○○——前一五四年),颖川(今河南省禹县)人,汉初杰出的法家政治家。他在年青的时候,就学习和研究了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后历任博士、御史大夫等职,是汉景帝的主要谋划人物之一。晁错在政治斗争中,提倡和推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打击奴隶主残余势力的法家路线,主张奖励农耕,削平藩国,打击匈奴,积极参加反复  相似文献   

7.
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省禹县)人。学过“申商刑名”法家学说,与贾谊同是汉初杰出的法家。汉文帝刘恒时,任过博士、太子家令,建议皇上用法家“术数”教皇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刘启),使法家路线后继有人。“匈奴强,数寇边”,晁错上书言兵事,后又上疏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公元前一六四年,文帝举贤良文学,晁错在回答文帝所问关于治国大计时,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汉初统治者坚持法家的正确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汉景帝刘启时,初任内史,后任御史大夫(副宰相),很得景帝信任。他继承贾谊的思想,“言宜削诸侯事”,  相似文献   

8.
晁错(公元前二○○——前一五四年),西汉初期杰出的法家政治家。他刻苦研读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是汉景帝的主要谋臣。晁错在提倡和推行打击奴隶主复辟势力、抵抗匈奴入侵、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政治路线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重农贵粟”就是其中重要的政治经济政策,对发展汉王朝的国家经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起了重大  相似文献   

9.
以宋文为例,探讨了宋人对《史记》和《汉书》中晁错形象的接受。宋人认为晁错确为忠臣,并认为袁盎献计杀晁错是晁错之死的直接原因。同时,宋人认为晁错削藩之策有失误之处,加之晁错有性格缺陷,谋身之计不足,终惹杀身之祸。宋代史学繁荣的背景之下,党争中出现了君子小人之辨、正邪之辨的风气,使得文人对忠臣与奸臣的论说兴趣大增。且晁错改革家的身份在宋代改革风云中能够产生共鸣,加之晁错自身浓厚的悲剧意义,诸多因素共同使得晁错成为宋人笔下常常论说的对象。另外,笔者对晁错之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晁错是汉代文景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景之治。文章在对晁错思想和齐法家之《管子》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管子》对晁错的影响。进而探讨了晁错接受《管子》的主要原因:一、在"过秦"思潮下,晁错对晋法家思想的矫弊;二、齐学在汉代的兴起;三、晁错受《尚书》等儒家典籍的影响,对晋法家进行了中和。  相似文献   

11.
晁错生活在西汉文、景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杰出的改革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力主“削藩”,但是,他没有死于“削藩”对象的诸侯之手,反而被他一心一意维护的汉景帝所斩杀,死的时候自己还不明白原委,令人扼腕。他一生机敏睿智、勇于革新,冷峻耿直又一心为国,但也恰恰是这些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2.
吴王太子刘贤被刘启所杀害在文帝四年或五年,他是咎由自取。文帝没有因刘启杀人而更换太子,也没有用儒家的贤人更换太子身边的刑名权谋之人;晁错因为文帝喜爱刑名权谋反而得到了提拔,作了太子家令。可是,杀吴王太子虽然没有动摇刘启的太子地位,却激发了吴王的不满情绪;虽然用晁错为太子家令并不意味着文帝政治的转型,而强硬政策的施行却加快了吴王为首的七国叛乱。  相似文献   

13.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颖(音影)川(今河南省禹县)人。西汉初期杰出的法家政治家。他年少时,刻苦地学习过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思想,后来成为汉景帝推行法家路线的主要谋划人物。他为发展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坚持国家的统一,反对奴隶主贵族残余势力的分裂、复辟活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巩固西汉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晁错一生曾著书三十篇,他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主要体现在《言兵事疏》和《守边劝农疏》中。  相似文献   

14.
晁错是西汉公文写作的个中翘楚,在中国公文发展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晁错的公文不可避免地受到先秦散文和汉赋的影响,但其作品绝不等于"文学作品"。把晁错的公文当作"政论文"或"散文",那是文体的"误读",是对中国公文发展史缺乏认识的表现。晁错的公文写作实践表明:公文写作并不简单地局限于对正确公文格式的把握,它需要具有政治家的睿智和谋略。或者说,公文的写作不光是文字技巧的问题,它需要熟悉公务管理、熟谙安邦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5.
李冲 《语文知识》2005,(8):23-23
西汉著名政治家晁错在汉景帝时担任御史大夫,其中的“大夫”怎么念?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许多演员都把这个“大夫”念成dàifu。笔者以为.这是把作为古代官职之称的“大夫”与作为医生之称的“大夫”混为-“读”了。  相似文献   

16.
晁错是汉初文景时期一位很有作为的思想家、政论家。针对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社会内部所潜伏的种种矛盾,他及时大胆地提出了"守边备塞劝农务本"以及"削藩固国"的治国思想。晁错的治国思想对汉初政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汉文帝时期,著名政论家晁错曾上有一份颇具影响的《贵粟疏》。但是,对于晁错上《贵粟疏》的具体时间有多种说法。根据对文献记载进行梳理、比对、互证,可以确定晁错上《贵粟疏》的时间是在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  相似文献   

18.
“削藩”一词,源于汉景帝时晁错献上的《削藩策》.其宗旨归结为一句话即削除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政策被中国历代皇帝奉为施政之宝.作为法西斯独裁统治者的蒋介石当然也不例外.对他来说,地方实力派和共产党一样都是心腹之患.他多次处心积虑削藩,铲除异己.在历次削藩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在1928—1932年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晁错独特的个性、思想理念及人生经历,深刻冷峻的历史审视和精辟独到的理性分析,朴实的文风,通俗、简洁而情感真挚的语言表达形式及其实用性理念,构成了晁错政论文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晁错独特的个性、思想理念及人生经历,深刻冷峻的历史审视和精辟独到的理性分析,朴实的文风,通俗、简洁而情感真挚的语言表达形式及其实用性理念,构成了晁错政论文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