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目标品读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每天早晨,睡眼惺忪的我们经常伴随着"豆腐,豆腐"这样的叫卖声醒来。街头巷尾,我们也经常听到辛苦的小贩们扯着嗓子的吆喝声。在老北京城过去也有这样一群小贩,他们的吆喝声各具特色。下面播放朗读带,让我们通过朗读带,倾听老北京城大街小巷的吆喝声。二、分析课文(一)读吆喝1.小组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生词。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吆喝声,吆喝吆喝,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似文献   

2.
那一声吆喝     
编者:那些走街串巷的商贩们,常常用别致的吆喝引起人们的注意,招徕生意.吆喝是一种声音、一段记忆、一份情感,也是一种文化.虽然生活中的一些吆喝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却隔不断我们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有时,我们甚至会沉浸在那些温馨而美好的回忆中……  相似文献   

3.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婆一定是夸自己的瓜好,而不是夸自己长的漂亮。所谓“卖什么吆喝什么”,只有让消费者洞察自己所买产品的优点才能促成购买。而插位战略告诉我们:“卖什么吆喝什么”倒不如“卖什么不吆喝什么”或者“卖这个吆喝那个”,因为这样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在《吆喝》教学中,如果说有一个字最应该引起老师的关注,而往往又最容易被老师忽视的话,那恐怕就是"唱"字了. 说它最容易被忽视,是因为在很多教师的眼里,"吆喝"与"唱"关联不大,甚至无关,因为"吆喝"是力气活,"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吆喝"似乎成了"大喊""大叫"大嚷"的代名词.诚如是,必然会削弱"吆喝"这种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魅力.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究其原因,恐怕源于对文本解读的粗糙与肤浅.  相似文献   

5.
在旧北京城的街头巷尾,招揽生意的那一声声吆喝,因行货而异,因时间而异,因地点而异,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现代作家萧乾的《吆喝》一文,就生动地描述了这种特别的民俗文化,多角度展现了吆喝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 时间方面的展开 不同的时间销售的货物,吆喝自然也就不同,因此,文章按照货物的时间变化规律,分四个时间段来写吆喝.一是清早的吆喝,主要是早点的叫卖.二是白天的吆喝,主要是日用百货的叫卖.这两段时间是一天中的重要时间,非常有利于买卖,因此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6.
"读唱赏悟"教《吆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读师:《吆喝》一文,描写了老北京城里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其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得最多?生:(齐说)吃的。师:是呀,关于北京小吃介绍得最多。民以食为天嘛!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相似文献   

7.
吆喝     
学校门口,总会有一些小摊贩吆喝着做生意。有卖糍粑的,卖凉面的……他们的吆喝声常常在早晨和傍晚响起,惹得你想不受诱惑都不行。我记得最早听到的吆喝是喊  相似文献   

8.
<吆喝>是一篇写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文章,作者以朴素轻松的语言,写出了旧时的北京街头叫卖的吆喝.从表面看起来文章很散,作者从不同的纬度例举了大量的吆喝,难以找到教学的主线,这也就容易导致教学上的散乱和无序,很可能是从一个"吆喝"到一个"吆喝"的表面化解读或生硬的拔高分析.在教学中,我觉得紧扣作者的生活历程,由感性的情感体验,走向对人文内涵的领悟,可以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走进文本,既能得到清晰的教学思路,又能获得深刻的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本文是作家萧乾写的一篇距离现实生活渐离渐远的"生活交响曲",内容贴近生活,而且趣味多多。  相似文献   

10.
绍兴的吆喝     
从小到大,我听到过很多吆喝声,在我们绍兴,吆喝声更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因为小时候贪吃(现在也同样),所以对吃的吆喝尤为敏感。依稀记得那时候,只要一听到走街串巷的卖扯白糖的小贩用铲子在铁板上敲击的声音,便赶紧向父母要钱,非得买上一袋不可。绍兴的扯白糖,讲究的是现扯现卖,一条热乎乎软绵绵的白糖被扯糖师傅三扯两扯地拉扯后,一袋袋好吃的、略带薄荷味的扯白糖便制成了。其实扯白糖小贩卖弄的是“扯”这道工序,所以在吆喝时把“扯”字放在首位,而且特意把“扯”音拖得很长很长,好像这扯白糖就在他的吆喝声中越扯越长,最后成形的。不过…  相似文献   

11.
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得失,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布里丹毛驴效应有这样一则哲学寓言: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有一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敬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以及与它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犯难了,因为它两堆  相似文献   

12.
《吆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家萧乾把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招徕顾客的各种叫卖声,用平易的语言,井井有条地进行了介绍。在缓缓追忆的语调中流露出了愉悦的情感,在近似噪声的“吆喝”中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在一次“初中语  相似文献   

13.
"糖葫芦——冰糖多呀——大葫芦哟——又脆又甜——"还记得小时候在家玩耍时,每每听到这糖葫芦的吆喝声,我就会缠着妈妈买着吃.我馋那糖葫芦,也馋那悦耳熟悉的吆喝声. 那时,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他们一家几代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糖葫芦的制作方法是从他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14.
"糖葫芦——冰糖多呀——大葫芦哟——又脆又甜——"还记得小时候在家玩耍时,每每听到这糖葫芦的吆喝声,我就会缠着妈妈买着吃.我馋那糖葫芦,也馋那悦耳熟悉的吆喝声. 那时,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他们一家几代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糖葫芦的制作方法是从他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15.
【片段一】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毛驴怎么少了》,仔细听,听完了请说一说毛驴是怎么少的。(故事《毛驴怎么少了》:有一个人买了10头毛驴,当他骑上1头毛驴的时候高兴地数了数,发现只有9头,他吓出了一身冷汗,马上跳下来又数了一遍,这时就又是10头毛驴了。于是他想:我步行就可以多出1头毛驴,骑上毛驴就会损失1头,看来我还是步行好  相似文献   

16.
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分析体味文章的语言,挖掘吆喝的广告魅力和文化魅力。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童年,似一幅优美画卷,绚丽秀美;似一坛陈年美酒,芳香醇厚。我的童年,莫属“趣”字当头,那一阵阵醉人的吆喝,充满了我整个世界。小时候,卖冰糖葫芦的老宋是个年逾花甲的和善爷爷,手艺和吆喝特别地道。老宋每天骑着一辆灰黑色自行车,拉着冰糖葫芦叫卖。那些冰糖葫芦个头十分敦实,七个红着脸的大红果串在一起,整齐地插在白色的大棉捆上。太阳透过树叶筛下来,糖衣就金灿灿地闪着耀眼的光芒。小时候,我就喜欢追着老宋的自行车,不是馋冰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追  相似文献   

18.
吆喝     
天空只有一抹淡淡的云在流动,知了在树上玩命的叫嚷。一本《围城》从头至尾翻了十几个回合,真无聊! 终于,宿舍院内传来一声吆喝:“买——馒——头——。”声音嘶哑,一字一调,抑扬顿挫。我知道卖馒头的老头来了。伸出头,从窗户往下望,老头仍是那身打扮:矮小的身体上套着一件  相似文献   

19.
“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听着电视剧《搭错车》的主题曲,我哭了,不仅是因为那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有那一声吆喝。依稀记得,童年时,大街小巷里,充满了吆喝声,此起彼伏,很热闹。  相似文献   

20.
读取开篇的几行文字,"陈土豆"、"张春妮"、"毛驴"、"屯子"……便会让我们感到这是一个农村题材的小说。待读完全篇,心里竟留下一丝酸楚的思索。从小说的开端看,像是一个寻找"毛驴"的故事,三愣爷的毛驴丢了,陈土豆让张春妮请假,帮着找毛驴。本以为情节的设计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的,可是在小说的第一小节刚写到一半时,春妮已经骑着毛驴回来了。丢的驴已经找到了,小说还要写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