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探讨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性,属宏观理论研究。取称名、方法论、认识论和可译与不可译性的二元对立连续体等四个视角,文章考察了话语行为、交际过程、语境构成、知识跨度、认知层次、内容策略、对等标准,提出翻译世界综合体概念。用柏拉图和波普尔的认识世界考察翻译世界,作者认为翻译的理想标准对个案研究具有必然的普遍性价值。宏观认识让所有翻译都可能,因此可译。虽然翻译个案有自身困境,暂时不可译,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互动中会变得可译。  相似文献   

2.
中文企业网站的翻译对企业对外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翻译目的论学说分析了企业网站翻译的目的性,进而提出中文网站翻译的策略,即语言层面的转换及网站翻译信息的转换。也可称之为变译法,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  相似文献   

3.
以严复翻译的名著《天演论》为例,考察严复通过翻译实践提出的“非正法”以及他为何要选择这种翻译方式。“非正法”是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4.
通过诗歌翻译的几个概念问题、译诗问题、译诗研究问题的阐述,明确诗歌翻译的内涵,肯定其可译性,提出要加强诗歌翻译评介,突出风格翻译,倡导迎难而上和严谨高尚的诗译道德。  相似文献   

5.
误译是对读者造成误导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翻译策略选择失当是导致误译问题的重要原因。目前翻译界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概念还有混用的现象。翻译策略体系包括译前信息取舍策略、译前文化导向策略、译中语意转化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若干,译者需由译前策略到译中策略逐项作出选择判断。翻译策略体系研究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三个概念进行剖析,明确翻译策略体系,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翻译中要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本文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就文化意想的互文性翻译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颇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翻译家,贺麟不仅在翻译理论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在翻译实践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贺麟关于可译性、译名翻译的研究包融传统译论,而他关于重译、深度翻译的研究又关照现代译论。重新发现并认识贺麟翻译思想对中国译论译史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蔡华 《大连大学学报》2010,31(5):105-108
翻译复译行为承担着创新诗歌译文的翻译使命。某种意义上讲,前译虽然可以是创造性翻译,但即使经典化了的翻译也难免超越不了时空荏苒,必然经历着从时下过渡为历史的转变,成为复译的借鉴性底本。于是,前译因复译的缘故而遭遇翻译价值由重而轻的宿命,而复译的创新翻译表现使后译居上,因此获得当下性翻译价值。  相似文献   

9.
翻译职业化对翻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资源辅助翻译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译前、译中和译后"三阶段"网络资源辅助翻译教学模式能切实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狗》的英译文为例,分析了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显译与隐译。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翻译策略主要有显译和隐译两种。通过分析发现,因中英社会文化的不同,对社会文化背景默认值通常进行显译以激活译文读者的认知框架,词汇、语法衔接手段等默认值的翻译也应进行显化。而对于汉语中的重复、排比及受事的凸显等方面,翻译中常采取隐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王斌 《海外英语》2013,(13):142-144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诗词中数词的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泽东诗词的特点之一是数词的使用,数词的翻译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至关重要。译者应根据数词的实指和虚指等不同情况,采用直译、减译、淡译、增译和改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商务信函翻译应遵循“七C原则”,应用此原则,商务信函翻译应遵循套译、替译、语用翻译和模糊翻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西方译学的发展经历了六个翻译高潮 ,每一个翻译高潮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每一个翻译高潮都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都推动了译学的发展。本文对每一高潮产生的历史背景、译人译作译论、翻译特点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就西方译学的发展的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翻译机构研究应归于应用翻译研究范畴,其旨在指导翻译机构内部的有效运行并保持其与外部联系的和谐性,进而有效发挥翻译机构的作用,推动译学发展.本文在综述我国译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论述了翻译机构研究的内容及其在译学研究体系中的定位,并分析了翻译机构在译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借翻译机构的研究来丰富译学理论并推动译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意在斥二三译概念和观念。并回顾译史,析译评歪风,以展望未来。倡回归简化的翻译理论。论搜引垄断。揭译资格国家垄断、译评与现实、翻译软件、现实需要不符。论翻译道德。  相似文献   

20.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在国内翻译界造成了很大影响。该丛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学家张培基先生所撰稿的译文集结出版,受到了英语专业尤其是翻译专业学生的喜爱。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意译、增译、减译和替换四个方面探讨了张培基译文(以下简称"张译")中所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认为张译中的漏译、误译、增译、改译等现象是译者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的体现,是散文翻译中较好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