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今,农民工对于我们来说已并不陌生。随着城市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到了城市。不论是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还是各种服务业,到处都有农民工的身影,这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改变,并改善了农民工自身的生活。据统计,去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仅比上年增长了43元,增长率是2.1%。其中农民外出获得的收入人均240元,比上年增长37元,增长率是18.2%,由此可见,农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依然能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这几年农民增收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农…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参考》2005,(3):63-63
据《人民日报》:2004年,河南省筹措专项资金4000万元,对649个培训基地给予财政补贴,以降低收费标准和发放培训券的形式.使20万名有打工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得了技能.节省了学习成本.得到了实惠;增加了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培训后的农民工月收入普遍高于未受培训的农民工30%。  相似文献   

3.
根据南京市578名农民工的抽样调查,进城农民工收入的基本情况及特征是:月均收入为850.88元,收入随职业、化教育程度、每周劳动天数等因素不同有较大的分化;工作时间普遍较长,相对于农民工的劳动付出,他们的收入较低;由于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高,部分农民工对收入不太满意,而且,农民工在城市中完全处于一种非福利、低福利状态。  相似文献   

4.
当看到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靠苦力挣钱,微薄的收入只能艰难地养家糊口;当看到部分农民工付出了自己的劳动与艰辛,但还要为讨工资而四处奔波;当看到个别农民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还得不到补偿……回想当司法局局长时所接触到的无数起农民工维权案例,郭辅邦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5.
消除歧视农民工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群建 《中国培训》2007,(11):48-48
一、适应三个需要,做好"农民工"工作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留下的增加值有近两万亿元,带回家的有5000至6000亿元,农民增收有50%靠外出务工收入。就江苏泰兴市而言,2006年全市实现劳务经济收入28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1.3万元,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特别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研究》2005,(4):96-96
今年新疆将投入5000万元,完成50万农民工培训,其中包括20万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目前,新疆有1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他们大多缺少外出打工和在非农领域创业的职业技能。为此,新疆将对这些农民工开展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施工,家政服务,餐馆酒店服务,旅游保健服务等方面的技能。  相似文献   

7.
数字天下     
节省1.2万亿元农民工劳苦功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539元,而城镇职工是1335元。一个企业雇用农民工每月可节省796元,一年下来就是9552 元。以全国1.2亿农民工计算,一年全国因雇用农民工而节省的开支高达1.2 万亿元,这相当于我国GDP的8%。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465名农民工为被试,采用自编农民工城市适应问卷,考查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结果如下:(1)城市适应包含7个因素:融入感、人际关系、个人期望、向往程度、个人准备、语高‘适应及生活习惯,这7个因素对农民工的社会认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具有不同背景的农民工,城市适应存在以下显著差异:男性农民工在个人准备上高于女性;年龄大的和已婚农民工,在个人期望、人际关系、向往程度、个人准备、语言适应、生活习惯等方面高于年龄小的和未婚的;有多次打工经验的在个人期望、人际关系、个人准备上高于第一次打工的;打工时间长的在个人准备、语言适应、生活习惯上高于时间短的;收入高的农民工在人际关系、融入感、个人准备上得分高,生活习惯上得分低。  相似文献   

9.
《教育》2007,(2S):17-17
2000年,一个名叫王一硕的学生,接到了河南中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然而面对6000元的学费和家庭只有十几亩地的微薄收入,他决定放弃上大学,前往西安打工。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省建筑业为例,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经济特征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行了指标量化处理。借助托达罗模型,并运用山西省1991~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除了城乡收入差距等物质因素外,城市更好的生活条件等精神因素对吸引农民工进城具有显著影响,政府除了切实增加农民工打工收入外,还应该增加对进城劳动力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农民工专场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农民工工作有关情况。农民工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杨志明说,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9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农民工月均收入是2609元,农民工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50%。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民工就业的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工资收入大幅增加,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较快增长,劳动保  相似文献   

12.
打工文学已然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打工文学现象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出现的,展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打工文学表现了农民工在进入城市打工后充满焦虑心理的生存状态,农民工渴望融入却被拒斥的无奈。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身份的打工群体已出现了分化。考察安徽枞阳大山村在张家港市务工的男性农民工,其内部已出现了经济收入、社会声望、价值取向等方面差异很大的层级,且这种以"学识、能力"等获致性因素为机制的分化已得到了他们的广泛认同。由于刚性身份制度的挤压机制,这种分化分层日益显性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Logistic模型,利用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670份有效问卷对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性别、20~30岁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满意程度、以后是否打算回来、外出打工年数、从事行业、平均月收入、所换工作数目、工作之余打发时间方式、遇到问题找谁帮忙、是否参加过党团组织、加入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类型、人均承包土地、土地是否流转以及对流转费的满意程度等因素影响了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提高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以及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品读     
<正>2014届高职高专农村生源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均收入为3117元,略高于同期农民工月均收入;毕业3年后月均收入为5552元,与毕业半年后相比涨幅为78%,明显高于同期农民工。由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但农村生源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职场后面临  相似文献   

16.
路柳平 《新疆教育》2012,(20):93-93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工热潮的出现使我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收入相对较低、城市学校教育体制及吸纳学生能力受限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大量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针对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一简单的探讨,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滁州学院学报》2018,(3):10-15
基于中部16个地市的1176份新生代农民工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了二元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选择农业还是非农业的发展方式及影响这一选择的因素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属性特征、家庭属性特征、资源禀赋特征中一些因素对其返乡从事农业的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上述列举的因素中,婚姻状况、年龄对其返乡后从事农业意愿存在正显著影响;家庭是否有农业收入来源对其从事农业意愿存在正显著影响;性别、承包地是否流转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从事农业意愿存在正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务工薪酬及其在打工过程中是否换过工作对其返乡后从事农业意愿存在负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相对收入状况对其返乡后从事农业意愿存在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土地上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主要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9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农民工月均收入是2609元,农民工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50%。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大军,是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近几年,每逢春节后招聘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农民工书写”成了当代文学的一大亮点,农民工的文学书写不单是对打工生活边缘化生存境遇的关注。也是对处于双重边缘的农民工身份问题的探究。本文从身份人手,解读郑小琼诗歌文本中作为边缘者的身份书写,探寻蕴涵其中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20.
通过随机抽取阜阳市2 00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分析,得到新生代农民工的亲情期望的高追求与月收入呈高度正相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打工的经历与经验不仅使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坚定了终身学习的决心,而且他们还会把自己实现了的及未实现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因而,要进一步完善更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体制和政策;进一步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培训与子女的受教育保障;进一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从业目标的指导与流动流畅性的保障。以最大程度地引导亲情教育期望高追求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的集聚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