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传统语文教学本着知识本位的语文观,常常从说明文的文体入手来解读课文。而新课标更强调文本的人文内涵,淡化文体知识,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此单元课文的解读,重点应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文体知识的把握。但目前,教师对此单元的教学仍存在两个问题:一、仍以文体为中心来解读文本,把本来蕴涵着丰富文化内蕴的课文,变为了枯燥的说明文范本;二、一些教师知道应该…  相似文献   

2.
说明文教学正面临尴尬,亟待突破。教什么、怎样教正困扰着许多一线教师。作者认为,说明文的说法只是文体划分,它本质上属于语文,需要从语文的角度去把握。而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写作思路、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应用,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中,注重落实说明文知识已形成固定模式,"语文味"尽失。如何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呢?一要明确"教什么"。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原点。要在把握单元目标的前提下,围绕课文设计教学内容。二要明确"怎样教"。要上出"语文味",要重视文本的品读与咀嚼。三要明确"为什么教"。说明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用"课文"来教"语文",教"语言",说明文教学必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编写意图,长期坚持按照课文单元要求组织教学,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比较、辨别中分析、研究,增强思维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加快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速度和获得知识的密度,颇受学生欢迎,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同题异体比较新编中专《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精选了六篇与“笑”有关的课文,而这六篇课文恰好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三种文体的组合。通过教学这一单元和单元后的读写知识《文体与表达方式》,学生从对相同的题材、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比较中去理解和区分这三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特别在教学第六课《谈“笑”》  相似文献   

5.
本单元四篇课文:《地球是圆的吗》、《看云识天气》、《苏州园林》、《核舟记》。本单元是本册书的第三个纯说明文单元。学生们对说明文的结构、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从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对整个单元宏观掌握,引导学生对四篇课文进行联篇比较阅读,找出它们在说明文文体特征几个方面的异同点,从而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6.
李晓峰 《西藏教育》2014,(11):31-32
<正>《死海不死》是人教版教材里的一篇经典课文,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执教该课文后,该课文在语文界一石激起千重浪。各方便的争论很多。比关文体的争论,有人认为本文是属于事理说明文,有人认为是事物说明文。笔者认为该课文应该属于事物说明文。第一、从说明文的分类标准来说。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是为读者介绍知识的文体。文学理论把说明文分为两类:即事物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这种分类在人教版教材上已有定论——八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7.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创作背景等。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无论何种文体,教师都习惯于在课前交代文本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学中自然形成了一种惯式——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解读文章,背景介绍在前,解读文本在后。同时在文本的背景内容选择上,如果介绍作家,则突出在作家生平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语文八上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说明文为主的单元.教材中电有许多涉及关于审美的知识和原理。在上完这一单元的内容之后,我总在寻觅一种合适的途径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并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中囊括了多种文体的课文。面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文体,教学时就应采用不同的解读方法。文本解读时,教学内容应选择文本的核心,教学方法应尊重文体特征,拓展阅读应紧扣文本与文体的属性。只有将文本与文体知识有机链接起来,阅读教学才能达到高效。  相似文献   

10.
科普说明文是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文体。在语文教学中,学习科普说明文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以达到提升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目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情感,关注语言特点,注重文本拓展,使科普说明文教学精彩起来。  相似文献   

11.
单元整体阅读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现阶段的统编语文教材都是以单元为体例编排课文,每个单元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篇章组合,这为开展单元整体阅读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同一个单元中的各篇课文在学习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在题材选择、写作方法、思想内涵上各有千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一个单元中的课文进行整体建构,运用解读、对比、分析、延伸、实践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但它也是一篇文章,教学时应把它作为一篇普通的课文来对待,通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梳理文本结构层次和赏析文本细部语言,多角度、有层次地探究文本,把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渗透在阅读对话中——特别是每一个活动环节后的小结,应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强化说明文学习的要求,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说明文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有一定比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说明文题材广泛,有天文气象知识、地理历史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生物生态知识等。这些课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篇幅短小,用词准确,结构层次清晰,大都通过因果、比较等逻辑关  相似文献   

14.
不知从何时起,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不再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等概念,也很少涉及文体的基本特征。以小学语文为例,许多阅读教学课往往只讲思想内容、主观感受和语言文字,不讲基本的体裁特征。阅读教学不再顾及文体的原因在于:其一,作文没有文体限制;其二,以主题为单元的教材体系。后者的影响恐怕更为直接。目前使用的教材多以思想内容或题材为单元,基本不考虑文体,同一单元中往  相似文献   

15.
<正>比较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通常指的是将两篇或多篇在内容、主题、表达形式等方面上具有可比性的文本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品鉴的过程。比较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活跃他们的语文思维,使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认知更加充分而深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鉴赏能力、思辨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我与自然”,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用,积累喜欢的语句”。单元内三篇课文的语言都各具特色,课后习题也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去体会文本语言的生动:  相似文献   

16.
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而言,所谓的“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称为“课文解读”更准确。解读课文时,可用“三步解读法”: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第二步,敢于质疑释疑;第三步,提炼精神营养。三步解读,先后有序,不可颠倒,不可偏废。一、“课文解读”出生记2015年暑假,我有幸聆听了贵阳市十九中陈华老师的讲座《从语文的阅读教学看文本解读的内容及策略》。陈华老师介绍了孙绍振老师的“还原及对比”  相似文献   

17.
一、运用导学系统解读说明文 1.单元导读--整组课文日标的指向.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从文体--说明文的角度编排的.导读中这样写道:"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8.
<正>纵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体裁来看,虽然以记叙文和诗歌为主,但是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体裁,即说明文,如《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神奇的克隆》《海洋——21世纪的希望》《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多篇课文。可见,说明文的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一、直面问题:小学说明文教学之"困境"深入到一线教师的课堂,却发现由于许多老师的文体意识淡化,导致小学说明文文本解读的偏位、教学目标的错位、内容理解的越位等现象。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科书通常根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来编排,而"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并不是真实的文体分类,只是文体的"教学分类"。按照"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来编制教科书选文,导致的首要问题是将文类混同于文体,疏离了语文课程目标;文学和文章误认,偏离了文本特性;阅读教学等同于纯粹的知识教学,背离了语文课程性质;对教学实践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套路化的教学模式,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科书的文体编制急亟改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类结构",回归语文生活的真实文体,并基于不同文体特征建构合宜的语文教科书内容。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语文课程的文本解读是一种教学解读。教学解读从属于语文系统,以语言品读为基本形式,为学生建构个人言语体系而服务。教学解读是一种强迫性阅读,其解读内容受制于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编排的影响。教学解读的展开是在特殊语境之中的多重对话过程,其基本要求是读懂文本的共识。基于语文课程进行文本解读,应把握课程标准导向,考虑学段、单元的衔接处理.既要关注同一作者或同一文体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衔接处理,又要基于单元整体,分解单元任务;还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学“言”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