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细胞生物学家。江苏溧阳人。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人》2005,(4):48-55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52年集北大、清华、燕京三所大学的生物学系,合并成立了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从最早设置的动物学和植物学专业到50年代初设立了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动物遗传学专业。1956年以后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专业,上世纪80年代又先后建立了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及生态学专业,  相似文献   

3.
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多年,细胞生物学科学工作者证实,在细胞核内除染色质、核仁、核膜与核孔复合体等外,还存在一种网络结构体系,称为核骨架(nuclear skeleton)或核基质(nuclear ma-trix),它在调节DNA复制与基因表达等重要细胞生命活动方面起重要作用。核纤层(nuclearlamina)是位于细胞内层核膜下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片层,由1—4种多肽装配成直径10um纤维丝然后网织成核纤层。核纤层与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核被膜与染色质(体)的构建以及细胞核组装等重要生命现象的关系极为密切。核骨架与核纤层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近十年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需要研究。中间纤维虽然在60年代中期就在高等动物细胞中被发现,并已积累了较丰富的试验资料,但它的功能还未被真正阐明。在植物细胞与低等生物细胞中是否存在中间纤维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独活属10种(含1变种)的核型,其中8种的染色体数目亦为首次报道。研究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2,为二倍体,其核型为中部着丝点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具1A和2A两种类型。有4种具随体染色体,在部分H.vicinum植株中发现有1条B染色体,在H.millefolium var.longilobum中同时存在2n=22和2n=24的非整倍体.不同种的染色体形态不同,为分类研究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本文在核型分析基础上讨论了该属分类群的划分、种间亲缘关系及演化,并结合我国毗邻地区该属细胞学资料和地理分布规律,提出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是独活属的频度中心和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用电脑图象分析手段对芸苔族5属13种植物进行了核型分析。其中蓝花子Raphanus;sativus var.raphanistroides、白芥Sinapis alba等植物的核型分析结果,都是国内外首次报道的。笔者建立了十字花科芸苔族植物的染色体数据库,这是国内外第一个专科性的植物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并且首次将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应用于分类学研究。例如,比较分析芸苔族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以及探索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得到了若干新的核型论据。笔者认为,植物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在植物分类学研究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专科学校现代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当中 ,生命的起源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之一。生命起源在化学进化学说和热泉起源学说等两大化学进化假说为主流的引导下 ,解释了原始生命漫长的形成进化过程而受到较多学者的支持。原始生命——原始的异养型厌氧原核细胞形成之后 ,它们的进化长达2 0亿年左右 ,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真核细胞。本人在此主要讨论对于真核细胞的进化——“内共生假说”的理解和浅见。1 内共生假说内共生假说认为“一类以吞噬方式为生的原核细胞常发生外膜内陷 ,内陷的膜包被了原来细胞中裸露的 DNA,以便保护其遗传物质不受外来物质的破坏 ,从而逐步形成了原始真核细胞 ,其后 ,原始真核细胞内吞入好氧原核细胞并与之形成共生关系 ,以便利用它们进行有氧呼吸途径的能量代谢 ,内共生的好氧原核细胞最后演变为线粒体。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亦有相似的起源 ,通过内吞入蓝细菌之类的光合原核细胞经内共生演变为叶绿体”。2 对内共生假说的理解和浅见2 .1 原核细胞外膜内陷与现在的草履虫 ,变形虫的胞噬、胞饮作用类似 ,在长期的外膜内陷吞噬过程中逐渐为保护遗传物质—— DNA而一部分形成核膜 ,另一部分形成内质网 ,所以核膜、内质网、胞膜是相...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星叶草属的核形态。其间期核和前期染色体分别为简单染色中心型和中间型;中期染色体较小,长度介于3.00μm到1.20μm之间;核型公式为2n=30=22m+8sm。其明显很高的染色体基数以及其它退化和特化的形态学性状,表明该属是一个孑遗的古多倍体类群。该属与独叶草属在间期核形态、前期染色体形态以及中期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方面极为相似。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本文认为星叶草属和独叶草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将它们一起置于星叶草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首次记载了毛冠菊属2种4居群的核形态资料。两种植物的染色体间期和前期染色体为复杂型 和中间型。狭舌毛冠菊两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公式为2n=18=14m+2sm+2st(2SAT);毛冠菊两居  群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公式为2n=18=14m+2sm(2SAT)+2st。它们分别代表了整个毛冠菊属的两组  植物,并包含了形态学上最原始的种类,因此,该属的染色体基数可能为x=9。核形态证据表明毛冠菊属放在紫菀族比放在旋覆花族和千里光族中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建立与科学业绩评估相适应的资产组合管理业绩报酬设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资产组合管理报酬设计存在如下问题:固定报酬在总报酬中的比例过高,促使管理人追求高波动率的股票,而浮动报酬的设计可能导致业绩优秀的管理人追求高风险的个股,而业绩差的经理可能进行分散的消极投资。论文在国内首次提出如下方案:设定浮动报酬上限,降低起提浮动报酬的起提点,降低固定报酬在总报酬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双花木属Disanthus Maxim.的长柄双花木D.cercidifolius subsp.longipes和单种属壳菜果属Mytilaria Lec.首次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长柄双花木与产自日本的双花木D. cercidifolius subsp.cercidifolius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2n=16,前者无“st”或“t”染色体,表明该亚种可能比较原始;壳菜果Mytilaria laosensis Lec.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x=13。前人报道的金缕梅科染色体基数为x=8和x=12,因此x=13可能是金缕梅科的一个新染色体基数。联系该属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马蹄荷属Exbucklandia R.W.Brown的关系,作者支持将壳菜果属处理为独立的亚科,即壳菜果亚科Mytilarioideae。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乌头属Aconitum三亚属53种及变种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的研究。纳出该属植物根部组织构造的6大类型和18种亚型,找出了鉴定乌头类药材的解剖学特征。并结合植物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细胞染色体和毒性,探讨了该属组织构造与植物系统演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部具有较进化的I型和II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很大的双酯型生物碱,主要存在于乌头亚属乌头组3,5-11系中;较原始的Ⅲ型、Ⅳ型及少数小根类Ⅱ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较小的阿替生和胺醇类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露蕊乌头亚属和乌头亚属乌头组1—2系;更原始的V型和Ⅵ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更小的牛扁碱型生物碱,主要存在于牛扁亚属中。本文还从解剖学的角度对乌头属下等级的系统位置作了讨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根尖细胞为材料,观察了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三个不同居群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发现石蒜为一复合体,包括两种不同类型:(1)三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以鳞茎无性繁殖的园艺栽培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33=33t(st),属“4A”核型,且极其稳定。(2)二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野生植株,变异较大,我们发现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芜湖产石蒜(L.radiata)的野生材料,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21+1B=1m+12st+8t+1B,属“3A”核型,在石蒜种内迄今未见有类似报道;另一是黄山产野生材料,观察到两个细胞型,绝大多数细胞为2n=22=12st+1Ot,极个别细胞出现2n=22+1B=6st+14t+2T+1B的情况,均属“4A”核型。芜湖和黄山野生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石蒜(L.radiata)的二倍体类群也是首次在安徽发现。  相似文献   

13.
这种分子与蛋白质腐败和合成都有关系。泛激素这种小分子蛋白质是一名多才多艺的演员。它能渗入到所有的有核细胞中去,结合到染色体、细胞骨胳和表面受体中的其他蛋白质上,而其作用也和结合能力那样是多种多样的。此外,该蛋白质的结构在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酵母菌的泛激素与人类泛激素之间只有3个氨基酸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李人可  赵乃良 《科技通报》2010,26(2):257-260
为了解决骨架方法在网格变形中容易丢失细节的问题,同时为了便于Laplacian网格变形中控制点的选取,本文结合网格简化和微分坐标技术,提出一种通过骨架驱动来保持细节特征的网格变形方法。首先建立原始输入网格的简化模型与骨架节点,通过操纵骨架点对简化模型进行变形,变形后产生的顶点作为原始网格的Laplacian变换中的控制点,最后利用这些自动生成的控制点对原始模型进行Laplacian变形。从实验结果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蓝钟花属Cyananthus及整个狭义的桔梗科Campanulaceae(s.str.)的花粉、   染色体和形态性状作了深入的系统研究,表明蓝钟花属是该科的最原始类群,它的亲缘属有党   参属Codonopsis和细钟花属Leptocodon。  对蓝钟花属中各个种及它的亲缘属的地理分布分   析,揭示了该属是典型的中国-喜马拉雅区系的成分,横断山地区是该属的频度和多样性中心;   认为中国西南部及其邻近地区至少是桔梗科原始属的保留中心,甚至可能是该科的起源中心。   作者最后对蓝钟花属各个种的性状作了生物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属进行了全面的分类   修订,把原有的26个种9个变种归并为19种(包括2亚种);对该属的次级分类也作了修订。   首次报道了该属的染色体数目和细钟花属的花粉形态。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覃重军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北京时间8月2日,该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此次,以覃重军研究组为主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将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天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报道了滇蜀豹子花的核型,发现居群中存在两种细胞型,即A型和B型。A型参考核型为2n = 24=2m(2SAT)+2sm+8st(4SAT)+12t(2SAT),其第3号两条同源染色体长臂均无居间随体:B型参考核型为2n=24=2m(2SAT)+2sm+8st(2SAT)+12t(3SAT)+0—1b,其第3号一条同源染色体长臂紧靠着丝点处有一大而明显的居间随体,而另一条同源染色体则无,构成明显的3号染色体的结构杂合性。统计表明,居群中二者的比例近似为1A;2B。研究还发现了大量的体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核型,表明滇蜀豹子花核型尚未趋于稳定,还处于强烈分化之中,高频率的体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其种内分化不可忽视的一种进化要素。  相似文献   

18.
细胞揭秘     
现今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除了病毒,不管是虫虾鱼蚧、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尽管其形态、大小、构造有着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不仅是有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单位,也是有机体的基本功能单位。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与进化都以细胞为基础,有机体的一切代谢活动都是在以细胞为单位的统一而复杂的结构内进行的。细胞也是有机体发生退行性变化与疾病产生的基础。细胞的结构 得益于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经观察到细胞的各种亚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生物界现普遍存在的真核细胞由细胞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分布于云南和四川金沙江河谷的云南山茶花C. reticulata及其两个近缘种(怒江山茶C.saluenensis和西南山茶C.pitardii)进行了细胞学研究。34个居群的云南山茶花中,21个居群是四倍体类型(2n=60),11个居群是六倍体类型(2n=90),另2个居群为二倍体(2n=30),云南山茶花的四倍体类型为首次发现,并且进行了核形态研究。四倍体和六倍体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构型在大多数居群都为二价体(四倍体中30个二价体,六倍体中45个二价体),少数居群或是个体除二价体为主外还出现单价体和四价体,六倍体类型没有出现六价体构型。根据减数分裂的构型,我们认为,四倍体和六倍体分别为异源四倍体和异源六倍体,少数四价体的存在表明染色体有部分同源性。所有四倍体和六倍体的体细胞间期核特征和前期染色体形态特征基本相似。中海拔(1800m)以上的四倍体的云南山茶花外部形态特征与六倍体类型比较相似,而低海拔(1100~1800 m)的四倍体类型的外部形态特征则有些不同,但核形态结构是比较相似的。四倍体与六倍体类型地理分布是连续的,并与近缘的二倍体种怒江山茶、西南山茶重叠分布。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毛茛科鸭(足石)花属Oxygraphis Bunge 3种植物的核形态。其间期核均为复杂中央染色微粒型,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染色体基数为x=8。脱萼鸭(足石)花O.delavayi的染色体明显大于鸭(足石)花O.glacialis和细叶鸭(足石)花O.tenuifolia的染色体。结果支持鸭(足石)花属是毛茛科毛茛亚族subtrib.Ranunculinae的一个自然成员以及脱萼鸭跖花可能是该属的原始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