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既没有惊人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词语,只是围绕着项脊轩,写了自己读书、生活的情景和一些家庭琐事。初看似乎平淡无奇,但是它却以独特的风姿吸引着读者。  相似文献   

2.
王猛  魏艳丽 《文教资料》2011,(10):14-15
中年丧妻,是归有光人生中最为悲切的一件事。归有光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表达技巧就十分丰富。《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借项脊轩的兴废,归有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别具一格。他较少写什么重大的题材,也不抒发豪情壮志,更不爱运用华丽的辞藻和偏僻的典故,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抒写深情。笔触朴素淡雅,感情真挚自然,于平淡中寓至情。正若王易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项脊轩志》就是其中一例。《项脊轩志》以自己读书的小屋———项脊轩为线索,写家庭的变迁,把浓挚的亲情之恋和深切的人生感慨,寄托在述怀忆旧之中,写得似乎极平淡,而读来却令人感慨唏嘘、余味无穷。文章充分体现了归有光散文在发扬创新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项脊轩志》是明朝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它以小屋———项脊轩的变化写世事变迁,以“我”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写亲人的聚散离合,均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琐事、个人情怀,然而在读者看来,《项脊轩志》正是以此奏响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怀念亲人、赞美女性、抒写人情之歌。一、内容解读《项脊轩志》一文中作者主要写了生活中给了自己无限关怀爱心的三位女性———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位女性的事情,可写甚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根据三位女性在自己各个生活阶段中的地位,精心地选取了几个富有生活情味的场景。作者写母亲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5.
倪一清 《现代语文》2007,(4):128-128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作者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情,但从文中的“既为此志”来看,此文并非一气而成,后两自然段为后期的补记部分。那么作者何时写这部分附记的呢?  相似文献   

6.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记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书斋——项脊轩及有关的人事变迁,回忆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全文笼罩着一种凄清阴冷的气氛和浓重的悲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多年来,一直被选人高中语文教材。那么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呢?《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得很明确。即“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既然是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那么有关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都应重在怀念。但《教师用书》对“祖母赠笏”这一细节的分析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师: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归有光的散文往往只是记叙一些日常琐事,却写得感情真挚,细节生动,具有诗一般的意境。那么,本文写了什么呢?有人用"一、二、三"  相似文献   

9.
归有光为明代“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项脊轩志》真情为文、不事雕琢。《项脊轩志》叙的是平淡琐事、但事细而情深;笔墨简洁、言近却意深;情绪悲愁,情深而意长。从《项脊轩志》看归有光其人其文可谓:情到深处归平淡平淡之中见至情。  相似文献   

10.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随事曲折,娓娓细谈,叙述了与项脊轩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尤其是注重选取典型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起到以少总多、以简驭繁之功效,笔意淡极,感情却深极。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清代散文家姚鼐称之为“太仆最胜之文”。它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郁郁索索的身世之感。就本文的写作主旨而言,有人认为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的,也有人认为是表达了作者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这些固然是《项脊轩志》一文所包容的内容,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的子弟对家道中落的身世发出的惋惜和哀鸣,同时也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沉痛凭吊。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是明代所谓“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的名作,也是一篇出现在复古主义风行一时的晚明文坛上的不可多得的优美抒情散文。作者以青少年时代朝夕相处的书斋“项脊轩”为抒情线索,选取了几件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琐谈作抒情的基点,抒发了对“百年老屋”的亲切感情,表达了作  相似文献   

13.
<正>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4.
文似看山不喜平,然而绚烂之极却又归于平淡。西湖如西子一样,淡妆浓抹总是平分秋色;文章如美女一般,环肥燕瘦却也各有千秋。明代著名的古文家归有光,他主张写作应当"独出于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散文,往往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情意。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华美的言辞,可是生活小事、平凡场景,音容笑貌中的细节,情真意切时的细腻,却也动人心弦别具魅力。《项脊轩志》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抒写了作者对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位亲人的悼念之情,正是做到了琐事见真情,细节动人心。  相似文献   

15.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多年来,一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那么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呢?《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得很明确,即“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既然是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那么有关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都应重在怀念。但《教师用书》对“祖母赠笏”这一细节的分析却值得商榷。《教师用书》说:“回忆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对这一分析,笔者…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散文作家中,明代归有光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因为他敢于把生活琐事、常人之情引进到“载道”的古文中来。这类散文最见真情,故必尚本色。归有光自己曾对那种雕琢的文风表示不满:“近来颇好剪纸染彩之花,遂不知复有树上天生花也”(《与沈敬甫》)。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写对已亡亲人的琐碎回忆,却于平淡中极见真情。  相似文献   

17.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借项脊轩的兴废来表达三世变迁、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的散文。若能理清《项脊轩志》的情感层次,也就走进了归有光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正>归有光19岁时写《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小阁子,"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破败的"百年老屋",也是"余稍为修葺"而成的书屋。它见证了"我"的读书之"可喜",也见证了家破人亡之"可悲":伯叔分家,母爱不再,祖母遗愿不遂。归有光32岁时补写《项脊轩志》,项脊轩又见证了"我"的婚姻的幸福与不幸。归有光写读书短暂的喜,不过是为了衬托人  相似文献   

19.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叙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的变迁。透过归有光清新淡雅的笔触,读者可窥视到他丰富蕴藉的内心世界,哀婉动人的往事回忆渗透了作者浓厚的思亲之情:日常的琐事、生活的细节,寄寓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内心难言的伤痛。  相似文献   

20.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文章的正文写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是年作者19岁,补文部分作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其时作者31岁。一篇写家庭琐事的短文能四五百年传诵不衰,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