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诗歌传入西夏与传入契丹之后的境遇截然不同。党项人对汉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不及契丹人,这导致中原诗歌在西夏的群众基础不及契丹深厚。西夏君王不像契丹统治者那样对中原文化持主动接受的态度,他们尽管在政治制度方面全仿中原,但在文学领域则尽力维护自己的传统而未提倡学习中原诗歌,这缘自党项人当年"裂土分国"时强调的民族独立意识。因此,在西夏,接受外来的政治制度并未导致文学传统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社会的进步,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改造必须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下进行.因为,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源泉,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要义的凝聚,并且是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向导与动力之源.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改造提供精神资源、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3.
契丹文文学在辽代的崛起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长城以北大草原上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契丹人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民族精神,也孕育了契丹人质朴刚健、真率自然的文学艺术。而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的包括契丹文文学在内的有辽一代文学,则给相激相融、互动互补的中华文化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历史格局注入了新的因子与新的活力,为辽、宋、金、元时期文学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走势强劲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辽代玉器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本无用玉传统,建国后却大量使用玉器。从造型、文饰、功能上分析辽代玉器,可基本概括出其主要汇蓄有中原汉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佛教文化、契丹民族文化等因素。分析辽代玉器的文化因素,对研究辽代物质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传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辽上京是辽代的五京之首,是辽朝早期政治化的中心。它的兴建是契丹民族接受先进的中原化,效仿中原帝制建立的都城,其总体布局包含了契丹等北方民族化和中原汉化的诸多要素,变化多样,反映了民族化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6.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猛烈撞击、中北亚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游牧生存方式等因素,形成了契丹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和民族文化心理。契丹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使契丹艺术呈现出既接受、借鉴汉族艺术,同时又重视艺术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等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丰富和博大精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荆楚文化又与中原文化和而不同,显现出其"独处南方"的独特地域文化气质。以地缘文化角度视之,荆楚文化的发生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生成的某些规律,而且其发展、演变,也反映了地域文化打破地域、种族、制度差异,参与民族文化构建,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8.
南阳地处中原,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其民间剪纸的古老纹样反映出中华民族融合而形成的远古文明交会特征,并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丰富着中国民间剪纸的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成为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载体,传承了中华民族上升时期楚汉艺术精神,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健康向上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联结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要正确看待中国历史,看待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特别是在史学研究中---关键之一是要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认同在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与融合进程中的作用。本文以金朝这一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分析了女真族认同中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探讨了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视角研究金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联结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要正确看待中国历史,看待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特别是在史学研究中——关键之一是要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认同在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与融合进程中的作用。本文以金朝这一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分析了女真族认同中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探讨了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视角研究金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契丹族不仅建立了威震东亚的辽朝政权,而且与其他北方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与农耕文明并驾齐驱的游牧文明。其中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捺钵文化”,则是契丹民族独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对捺钵文化的历史追寻和勾稽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内涵,而且将为丰富与补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三国鼎立时期,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不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且在吸收中原汉化的同时,着手创建以民族字为标志的民族化体系,使本民族与汉儒两种传统共存于一体之中。这是两宋时期民族意识觉醒及民族格局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东流去》文化价值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凖在《黄河东流去》中,从文化的视角切人,描绘了中原乡土的日常生活状态与风俗习惯,反映了中原农民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并透过中原地域文化辩证地思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现了支撑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道德力量,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坚忍品格;重视人格与道德教育的伦理精神;家族本位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西方中心主义的特征还十分鲜明,文化的全球性还未进入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下,既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对抗,又有异质文化间的误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民族文化和文学又相互融合、吸纳与激荡。中国文学在全球性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与身份的重新确立,首先要以一种真正的全球化视野和高度来审视和界定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全球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中的现实地位和身份,中国文学应对文化全球性的挑战的策略,一是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找寻中国文学的传统和中国艺术精神,并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二是重铸和张扬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民族文学活的灵魂,形成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民族文学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立场和身份赢得自己在全球文学整体格局中的位置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深深影响着历代的文学创作。通过对《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认为,崇拜上天、顺应天时、反抗上天,构成了几千年来传统文学自然观的主题,这是形成中华民族一系列优秀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仍有着可借鉴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两晋时期,中原大乱,名教危机,但结果并非是中原传统文化毁灭和中国的灭亡,而只是新的民族分子的加入和新的文化因素的融入。传统文化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发生了变化,以新的面貌继续存在和发展。在经历中衰和危机之后,传统儒家礼教与传统的宗族组织系统仍旧是维系社会的支柱,仍然是文化的主干。这一变化,是中原文化的再造。文化的变迁与再造,是与国家的再造、民族的融和同期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契丹巫教是契丹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契丹氏族、部落时代,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文明特色,直至契丹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巫教在辽朝宗教信仰上仍保持着权威地位。随着契丹社会发展和辽统治区域扩大,契丹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原儒、佛、道三教在辽地广泛流传。契丹族在封建化和汉化过程中对巫教信仰逐渐淡薄,尊儒、祟佛、信道成为主流。这种扬弃落后,吸收先进,共同发展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文化是构筑民族共同心理、维系和发展民族感情、巩固国家统一意志的纽带。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它以儒家的“大一统”作为国家意志的最高追求,因此,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基础。在今天,由于中原文化与台湾文化血脉相连,它依然是联结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19.
辽代契丹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其中的居住与出行文化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契丹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特殊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决定了特定的居住和出行形式,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在居住与出行中,更多地体现出毡帐为居、车马为行的特点,同时还融入中原地区汉族的居住与出行的文化特色,一方面反映了契丹族传统的物质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与中原汉族文化相融的状况,并且在辽墓壁画中直观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论中原文化在赣鄱区域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文化不仅是植根于中原地区的地域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原文化逐渐播迁到原百越民族居住的广大南方地区,并使当地土著文化融合进汉文化圈,其中对赣鄱区域土著越族汉化的影响,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