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论武术生存形态的多样性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辩证唯物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生存形态的发展及多态并存现象进行研究,认为武术的生存形态可大致分为原始劳动形态、宗教形态、军事技能形态、体育竞赛形态、艺术形态等。同时,依据武术形态的流变及现时生存形态的多样性,指出了各种形态之间的联系及演变规律与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辩证唯物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峨眉武术文化的历代生存形态及现代流变的调查入手,对峨眉武术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满足巴蜀人生存需要,受佛教、道家影响,以及服从战争需要的军事技能等是峨眉武术文化生存形态多样性的基础,其现代流变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类精神的体育竞赛、艺术表现、武术教育文化等方面。因此,峨眉武术文化具有宗教性、竞技性、地域性、健身娱乐性和丰富的巴蜀文化内涵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从形态学角度系统测量和分析了第9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及派生指数(长度、宽度、围度指标及派生指数,身体成分和体型等)的特征,分析不同等级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指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辩证唯物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梅山武术文化的历代生存形态及现代流变做出较系统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梅山武术的基本特征,以期为梅山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选材年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心理和教练员评定及印象等方面,对上海市竞技武术套路(长拳类)一二三线运动员选材标准进行研究,提出选材模式与指标。建议一二三线武术套路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及不同年龄阶段完成动作难度的大小,可作为下一阶段选材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武术套路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参加九运会决赛的103名(男56,女47名)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了18项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结果表明,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具有身高偏矮,体重较轻,肩宽骨盆窄,胸围、上臂紧张围较大,下肢偏短,大腿较粗的特征。根据所测数据,采用百分位数法,建立了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的最佳范围值。  相似文献   

7.
田祖国 《青海体育科技》2000,27(2):34-35,22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套路女运动员和北京市常人身体形态指标的对比研究,探讨武术套路女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特点,为运动员选材和科学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武术的出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场学视域解析中国武术在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时空语境中的出场形态。研究认为,在不同历史时空语境中,武术都是基于时代背景,根据当时代实践需要,选择出场形态,彰显时代功能。中国武术古代主要出场形态是技击;中国武术近代出场形态是以技击为主,同时开始出现了武术强体健身的出场形态;中国武术现代出场形态主要彰显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形态。与此同时,中国武术现代发展必将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语境中,通过与多元文化主体的对话、协商和精神交往实践,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竞技武术为核心的武术新轴心文明,引领中国武术发展走向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武术套路演练的形态与眼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术套路的演练,作为一种表现其独特技击美和艺术美的运动形式,形神兼备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形态与眼神的高度和谐统一,体现了武术运动特有的民族风格和卓然特色。本通过对形态与眼神在武术套路中的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形态与眼神的练习方法,为提高套路演练水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CCTV5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以下简称WMA,表现出武术技击形态,谈中国传统武术技击形态的演变。从社会发展、武术技击技环境土壤的变化和武术技击承载文化传承的角度梳理其形态发展演变轨迹,通过查阅资料、访谈民间武术师、收集武术技击的影像、图片资料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来还原传统武术技击形态的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1.
武术散手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武术散手运动的特点,从遗传、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对武术散手运动员作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选材的注意事项、指标以及科学选材与经验判断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文化冲突与文明共存是当今的世界课题,社会问题起源于文化失调,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乡土文化的生态发展是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砥柱.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以梅山村落武术个案研究为基础,采用田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社会变迁与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生存形态可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以及后生形态.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再生产土壤、社会再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功能等方面的变迁,这一系列变迁导致了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在生态传承的内容、传承动力、传承方式及评判标准等方面发生若干变化.因此,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发展出路在于增值或扩大自身的文化内涵,以适应民众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的生态文化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3.
张可斌  华岩 《体育世界》2010,(4):114-115
本文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观察等多种方法对运动员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的表现做出研究和分析,认为“形神兼备”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进一步的提出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注重运动员形态和神韵的培养,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出场学视域探究当代中国武术是一种新的范式。研究认为,历史语境的重大变化必然导致武术的当代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的变化,武术的出场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一种超历史的武术形态;出场与差异是审视和把握武术在场性的“行动指南”,应该从武术的“当年”和“当代”两个不同出场语境框架去把握和理解它的出场路径、出场形态和在场性的差异性。新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是中国武术的当代出场语境;中华民族性、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中国武术的当代出场路径;在这种语境和路径下,中国武术的当代出场形态和在场性功能必然不同于“当年”。  相似文献   

15.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健身方式,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武术教育也是中国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武术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身体方面、智力方面、思想品质方面等。文章主要从身体形态、内脏器官功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探究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同时,研究武术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的价值对于探究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期形成发展起来的,具备完整结构功能特征的独立文化系统。宏观意义上的武术应是中国传统格斗术的总称。近现代以来,中国武术也随社会文化变迁融入了近现代竞技、体育等文化的因子。但是,竞技武术不是中国武术传统的历史文化形态。作为中国武术源头与根基,民间武术文化研究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近现代大...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一直以来武术基础理论薄弱,从选材到训练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通过测试和分析以定量的、科学的方法研究和探讨我国高水平女子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以此作为武术运动员选材、选项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周勇  姜凤云 《福建体育科技》2005,24(1):38-39,42
目的:探讨过早大强度专业化训练武术步型是否对人体下肢的形态存在消极的影响,从而科学地进行武术训练。方法:将陕西省武术队(包括已退役的)一级以上的武术套路队员35名与体育院系武术学生35名以及普通高校学生35名的下肢形态有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体育院系武术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下肢形态无明显差异(P>0 05);武术专业队员与普通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01);武术专业队员的腿部趋于"O"型和步态内扣。武术动作影响下肢形态主要是其步型。结论:过早大强度专业化训练武术步型对人体下肢形态存在着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运用社会文化学和科技哲学的理论,基于当今科技文化形态,对武术与体育的文化关系及现状进行阐述.提出武术与体育有机结合的协调发展思路,发挥武术的表示、指示和暗示功能,通过“划分层级”“重修规则”“拓展路数”确立武术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0.
现代武术的三次革命与概念嬗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战争中走来的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哺育之下,逐步由野蛮、血腥的搏杀格斗技术,演变为文明的体育文化形态。体育属性的凸显,为告别冷兵器时代的武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武术由技击到体育的转变,带来了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武术是什么?这一武术理论研究中最基本的概念,在建国后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却经历了数次波折。回顾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认识可发现,观念的变革与概念的嬗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