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作文》2006,(3)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文学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  相似文献   

2.
哈哈妙旅     
米乐(主持人):结束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学习,到我们的“开心地带”来一次“哈哈妙旅”吧,保证能让你露出会心一笑!一天,年少的苏轼带着弟弟苏辙去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整,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整,于是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声名远播。黄丝带一天,…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秋》的小序中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之所以写出这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笔调奇逸,风格健朗的好词来,完全是情感积聚的瞬间反映。苏轼,苏辙深厚的手足情不能不令人感动。苏轼,苏辙两人嘉佑元年(1056年)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同榜进士,一时名噪京师,并受  相似文献   

4.
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六月,谪居黄州的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僵俭),在江边建了一座亭,苏轼命名为“快哉”,苏辙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这首诗也作于此时:  相似文献   

5.
苏辙改对显才华 一天,年少的苏轼带着弟弟苏辙游巫山。兄弟俩在山上遇到一位道人,道人早就听说过苏轼是神童,便想当面考考他,  相似文献   

6.
在宋代文坛上,苏氏一门父子三人,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尤其是苏轼,最为光彩夺目。在“三苏”中,苏洵,号老泉,二十二岁才发愤苦读,以政论、史论见长,可谓大器晚成。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均少年得志。在苏轼21岁,苏辙18岁时,父子三人同科及第,一时成为美谈。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发愤立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历史上侍弄文字的高手。苏轼更为突出。不过年少时有过这样一件事。苏轼从小机敏过人,虽然年少,但许多文坛高手都不敢对他小看,他自己也觉得很是得意,骄傲之心渐生。这年春节,苏轼想借机一显才华,便作了一副春联贴于门上:  相似文献   

8.
手足情长     
张松涛 《高中生》2010,(2):28-29
(一) 苏轼比苏辙大3岁,兄弟俩自幼一起读书,直到一起中进士,而后一起被贬才分开,从此聚少离多。苏辙曰:“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在苏辙的心目中,东坡亦师亦友。  相似文献   

9.
北宋是辞赋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创作又是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对苏轼、苏辙和“四学士“的研究多集中于他们的诗、文、词、文艺理论乃至书画等方面,对他们辞赋创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则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恰当的评价。本文拟就苏轼、苏辙和“四学士“辞赋数量的统计、作品的研究、成就的评定等几个方面对历来的研究状况略作回顾。以推进此六人辞赋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对全面评价此六人的文学成就,探讨苏门的创作特征,更加深入地研究辞赋这一特殊文体,都应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李旭东 《学语文》2007,(3):6-17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  相似文献   

11.
道教在北宋出现复兴和发展的局面,内丹术在当时社会特别是在士大夫中比较流行。苏轼、苏辙兄弟均热衷于内丹修炼,尤其是苏辙,曾被苏轼誉为得道之人。苏辙自幼体弱多病,修习内丹的起因是为了祛病延年。苏辙养生修道活动有三个主要特点:一为以炼气为主;二为持之以恒、转益多师;三为佛道双修。苏辙练气强身成效显著,而佛道双修,空诸万物,察心观性,也使他在思想上日趋成熟和坚强,并为苏辙提供了抵抗政治打击,适应贬居生活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2.
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精神意蕴相通,与苏轼、苏辙、晁补之和陶《饮酒》诗在思想感情上也有相同之处,然张耒之诗对饮酒之乐的表达远比渊明《饮酒》及苏轼、苏辙、晁补之之作强烈而张狂。在张耒身上,饮酒之乐在求“真”去“伪”,饮酒之道在得“自然之性”,饮酒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苏辙,手足之情笃挚,思想观点一致。他们在“邅回一生中”、“寸寸弯强弓”的坎坷生涯中,彼此常以诗词唱和倾诉衷曲。苏轼给苏辙的赠答唱和诗词,现存二百多首,约占他诗词总数的十三分之一。其内容除了抒发兄弟之间悲欢离合之情,表达相互关怀慰勉之意外,有不少是吐露理想抱负,剖白政治见解和表达思想认识的,记录了苏轼思想活动的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来,学术界对郏县“三苏坟”成因研究的五种说法中,以“三苏坟”是苏轼生前亲自选定和本为“八郎妇”之葬地最具影响,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和现有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郏县小峨眉山非苏轼命名,“三苏坟”兆域也非苏轼生前的亲自选定;“三苏坟”兆域也不是苏辙为儿媳“八郎妇”选择的葬地;它是苏辙、苏过等根据苏轼的遗命“即死,葬我嵩出下”卜兆勘定的结果;郏县“三苏坟”的最终形成历史的偶然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苏轼苏辙兄弟个性文风截然不同。但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并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文坛上,苏氏一门父子三人,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尤其是苏轼,最为光彩夺目。在"三苏"中,苏洵,号老泉,22岁才发愤苦读,以政论、史论见长,可谓大器晚成。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均少年得志。在苏轼21岁、苏辙18岁时,父子三人同科及弟,一时成为美谈。  相似文献   

17.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中,“一门父子”是指苏洵、苏轼和苏辙,“四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提及苏轼,黄州的“赤壁二赋”,杭州的“苏堤垂柳”,定州的“东坡书院”,惠州的“引水济民”,儋州的“第一进士”,凡其足迹所至,遗惠千载。  相似文献   

18.
《人间词话》有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在此。”可知境界乃诗词之本。北宋一代大豪苏轼之词便胜在其境界。“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如天地奇观”,“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复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苏词境界之高于同时代词人,乃至前无古人后无来,究竟是何道理?其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云:“(轼)尝谓辙曰:‘吾视今之学,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这里,苏辙指出,在黄州之前,苏轼认为苏辙的章与自己还是不相伯仲,但黄州之后,苏辙便“瞠然不能及”了。由此可见,黄州时期在苏轼的创作生涯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一、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相似文献   

20.
巢谷守信     
赵荡敏 《小读者》2012,(7):17-18
巢谷是北宋四川眉山人,他和苏轼、苏辙从小就是好朋友。一次.苏轼说:“巢谷.我们将来做了官.一定不会忘记你。”巢谷说:“做了官.我不一定去找你。如果你们落难了.我一定会去看你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