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明代国子监创于公元1365年,初称国子学,洪武十五(1382)年改名为国子监,校址在南京鸡鸣山下,“延袤十里,灯火相辉”,规模相当宏大,坐堂学生最多时期,将近万人。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新设京师国子监。国子监的学生统称“监生”,有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四种成分,还包括夷生  相似文献   

2.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他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的最大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将应天府学改为国子学,建于鸡鸣山下。洪武十五年,又将国子学改名为国子监。据《南雍志》称:国子监在南京城内西北七里,东至小教场,西至英灵坊,北至城坡土山,南至珍珠桥,左为龙舟山,右为钦天山(即今之鸡笼山),即现在的南京鸡鸣寺和成贤街一带。国子监的校舍最初有四百多间,后来不断扩建,到弘治年间,校舍有一千多间。当  相似文献   

3.
明代社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刚刚建立,朱元璋便在“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京师的国子监与地方府、州、县儒学,以及坊厢、里甲的社学纷纷创建起来。国子监和郡州之学已有不少文章论及,本文只就明代社学作一初步探讨。一洪武八...  相似文献   

4.
明朝中期以后,国子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监生群体——援例监生,他们的出现是明政府财政危急的显现,也导致了国子监的衰落、吏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5.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贵族的元朝统治,建立明王朝以后,为了维护其中央集权,便大力兴办学校。洪武初年(1368年),明在元朝国子监旧学基础上,建立国子学,学生由朝廷品官子弟及民间俊秀者充任。洪武三年(1370年),创没科举科,实行科举取士。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全国举行会试,录取生员472人,他们都分别被派往全国各地,在各级行政机构中任职,为朱明王朝效命。朱元  相似文献   

6.
国子监简介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也称国学或国子学。在监读书的主徒被称为监生、太学生或国子生。国子监始建于公元276年西晋时代,时称国子学,隋朝政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等等,亦称为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设北京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主管监务人员称为祭酒,监生可以选任六品以下官员。清代国子监沿袭明代体制,“设六堂为讲肄之所”,“穴堂讲师,极一时之选”。后来逐步衰退,…  相似文献   

7.
段建民 《教师博览》2002,(12):52-52
祭酒封建王朝专门教育公卿大夫和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学校称国子监或国学、太学。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推一年高望重的人先举杯以祭,称祭酒。隋唐以后始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祭酒),官多为从四品。司业隋后至清末,国子监设有司业官,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协佐祭酒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官为正五、六品。博士国子监的助手,官位多在正七品到正六品。为培养各类专门实用人才,从东汉到隋末,在当时的京城还建有各类专科学校,依据其专业,分别设立了律学博士、医学博士、武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  相似文献   

8.
段澍(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段澍,字汝霖,(昆明)致恩坊第二里人。以《诗经》洪武丙子(公元一三九六年)举应天府乡试,丁丑,登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监察御史,不就职,乞任教官,遂改鹤庆军民府儒学教授,入为国子监典籍,复除姚安军民府儒学教授,终于官。《天启滇志》:段澍,(云南府)郡人,洪武丁丑进士。事亲至孝,以监察御史不  相似文献   

9.
元史研究近年来硕果累累,然而有关国子监的研究似乎总裹着重重迷雾。如自北齐设置国子寺以来,历来是一个朝代只设一所国子监。而元代却三监并立(蒙古国子监、国子监、回回国子监)。这一独特的格局成因何在?人们总是语焉不详。再如元代国子监的演变过程、办学模式、管理机构、职官人物等详细情况,及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意义,也乏人问津。  相似文献   

10.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设置秘书监,促进了明初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自洪武中期废黜秘书监后,只设置两员典籍掌管宫廷的藏书,由此造成明代宫廷藏书管理力量的极大削弱,带来了征书活动减少、书目编排混乱、藏书楼屡次被火、图籍失窃及损毁严重等后果,致使明代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相似文献   

11.
明朝建国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在遵奉“武治祸乱,至太平”原则的基础上,设国子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为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素质为其统治阶级, 在国子监中,设监规制度,对师生的品德、言行、纪律、学习等各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从而规范了古代封建教育管理体制。但到明宣统以后,由于考核体制宽松、俸禄降低、赋税繁重,致使教育质量迅速下降,国子监的教师与监生流失严重,监规制度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占据大量的史实的基础上,讨论了唐朝三百年统治中国子监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认为国子监在国家的图书编纂与整理、历法与法律的制定、重大祭祀活动的主持等方面发挥了中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国子监,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它既是进入仕途的桥梁,又是向科举制度的金字塔攀登的阶梯。清初,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顺治七年(1650),改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保留了北京国子监,称为国学,亦称太学。清代的统治者对国子监是非常重视的。顺治元年(1644)就设置了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  相似文献   

14.
国子监是明清时期的最高学府,是全国生员心之向往的求学场所。优厚的生活待遇、良好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力量,为国子监生潜心学业提供了重要保障。严格的规章和规范的考核活动,为确保国子监正常教学秩序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提高国子监的培养质量提供了管理保障。  相似文献   

15.
王兴文 《函授教育》2002,(4):109-11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呈螺旋型上升的,每经过一次改朝换代,社会经济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到一个王朝中期时,经济恢复发展到最高峰。但是,在明初的洪武年间,朱元璋通过争夺劳动力,荒屯田、兴修水利。奖劝桑棉生产、发展工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使社会经济在明初就有一个较高的定位,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6.
北宋国子监利用雕版印刷技术印行了大量的典籍,其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收取书籍的民间印板,二是馆阁校勘后付国子监雕造、印行或馆阁校勘、雕造后付国子监印行,三是国子监自己组织人力校勘、雕造。《文选》在北宋国子监的版刻历史,正恰好反映了这三种途径。毋昭裔刻本《文选》系五臣注本,印板后被收入国子监;景德四年诏校《文选》李善注本,是由馆阁校勘并刻板,但毁于荣王宫火灾,并未印行;天圣七年国子监刊本李善注《文选》,则是由国子监官员负责校勘并由国子监印行的。  相似文献   

17.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从开海到禁海的变化。在严格的朝贡贸易体制下,中国和外国私商突破了贸易禁令,使洪武时期的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潘相,字润章,号经峰,湖南安乡东高里人,乾隆六年拔贡生,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后入国子监琉球官学任教习四年,写下《琉球入学见闻录》一书,该书赢余了琉球官生在国子监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呈螺旋型上升的,每经过一次改朝换代,社会经济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到一个王朝中期时,经济恢复发展到最高峰。但是,在明初的洪武年间,朱元璋通过争夺劳动力,荒屯田、兴修水利,奖劝桑棉生产、发展工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使社会经济在明初就有一个较高的定位,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20.
“国子”是周之旧名,秦以吏为师,汉兴太学,晋设国子学,隋唐改为国子监,宋元国学仍为国子学,明代改称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随明朝建立而初创,发挥了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它在明代教育、科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明太祖时期倍受重视,规制较为完整,遂拟就应天府国子监太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细节方面问题入手,探讨太学生在国子监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