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河道型水库蓄水诱发地震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维弹性有限元模型,计算了河道型水库蓄水造成的地应力变化,进而计算了走向平行于水库长轴的不同倾角断层面上库仑应力变化,以此来评价水库蓄水对库区断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蓄水增加的压应力非常有限;如果背景应力场有利于正断层活动,蓄水可能会导致一定深度和倾角的断层更加危险;如果背景应力场有利于浅表的逆断层活动,蓄水会抑制不同倾角的逆断层活动.  相似文献   

2.
2013年4月20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Ms7.0级芦山地震,通过计算多个地震活动参数,定量分析芦山地震发生的背景地震活动性及与汶川地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历史记载龙门山断裂南段仅有3次6.0级以上强震,存在地震空区的历史地震背景;2)通过a值分析可知,芦山地震发生前30年背景地震活动性较高;3)分析汶川地震前后b值的空间分布差异,发现龙门山断裂南段在汶川地震后仅部分区域b值下降,应力增强,芦山地震发生在b值明显下降区.  相似文献   

3.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Ms6.8地震,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发生了7次Mw5以上的中强余震,序列的余震丰富、强度大。本文求算了Ms6.8主震及其序列中主震和中强余震共同在后续中强余震(7次Mw5.0以上余震)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情况。考虑到震中定位的误差,分几种情况分别讨论了此次Ms6.8主震及其中强余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情况,并定量分析了Ms6.8地震序列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断层类型的关系及其静态应力触发模型作用的延迟时间和空间范围。认为采用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的震源机制解、矩心深度和新疆震中定位结果较合理,由此得到的7次中强余震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的区域。综合分析表明,巴楚—伽师Ms6.8主震对后续中强余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而中强余震之间的触发作用不显著。但由于目前震源定位精度的限制,不能肯定序列中7次中强余震是完全受Ms6.8主震触发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4.
福建仙游金钟水库2010年5月下闸蓄水,2010年8月开始在库区附近就发生地震序列活动。本文根据仙游地震序列,将仙游地震分为五组不同活跃期,通过对不同阶段地震的序列参数、震中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特征、区域应力场特征的分析,结合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初步认为:仙游地震活动将持续较长时间,地震活动水平仍会有起伏,地震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在金钟库区还有可能发生4级左右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水库作为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蓄水、拦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若当地出现旱情时,也可以通过将水库中所储存的水排放出去,以缓解旱情。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若在放水时出现水库水位骤降的现象时,会对水利大坝坝坡稳定造成一定影响。为了减少水库水位骤降对坝坡稳定性所造成的影响,就必须要对其稳定性进行有效分析,并设计合理的水位下降速率,以保证水利工程水库坝坡的稳定性。以下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农  延军平 《资源科学》2014,36(8):1652-1659
发生于四川省西部的"5·12"汶川大地震,给所处区域的旅游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分析汶川地震对该区域旅游业的影响,本文在四川省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两个区域尺度上,运用灰色预测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方法,从旅游业总量指标、年度特征和季节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对两个区域旅游业影响的阶段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震前平稳发展期、震中急速下挫期、震后努力恢复期和恢复之后发展期,不同区域恢复期持续的时间不同,四川省为1年左右,而阿坝州为3年左右;2汶川地震对不同区域尺度受灾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存在差异,灾后1年内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省旅游业总收入减少186.94亿元,游客接待量减少1.84亿人次;灾后3年内阿坝州旅游业总收入减少114.62亿元,游客接待量减少0.13亿人次;3汶川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的季节特征影响不大,而对阿坝州旅游业的季节特征影响显著,可见地震对小尺度区域旅游季节特征影响更明显,地震3年后阿坝州5月和6月的游客接待量明显增加,说明对地震灾害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能有效促进灾区旅游业的快速恢复和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2003年建坝蓄水成库以来,最大水面面积扩大到1084m^2,总库容增加到393亿m^3,水库区域的水量增加了约200亿m^3,水域生态系统也从河流生态系统迅速转变为深水河道型水库生态系统。受三峡蓄水引起的水文情势改变影响,水库范围内的全部支流水域从物理形态、化学结构和生态功能均发生了剧变,回水顶托作用使得支流的中下游彻底从河流形态快速地向库湾形态演变。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0,(4)
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地区风能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工程建设会改变库区地貌,从而间接影响区域内风资源分布情况。利用Meteodyn WT软件对西南某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点附近风速进行模拟计算,以分析水电站蓄水以及移民安置点旁石料场开采对移民安置点风况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水库蓄水会增加移民安置点位置的风速,增加山谷风速,并减小山谷位置的风速梯度,减小山脊位置的风速,石料场开采对移民安置点风速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高原机场修建中冻土区域浇筑控制时,一直存在大量热损失的问题,提出基于非线性弹性理论模型的冻土区域浇筑控制与热损失关系分析法,该方法先对冻土区域的应变进行分析,确定冻土区体变增量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高原冻土区域土体发生塑性应变增量与应力增量的关系,采用热物理参数计算出冻土区域土体温度场数值,得到冻融土的体积热容量,分析冻土区域进行浇筑控制时产生的冻融情况,确定导热微分方向,建立浇筑控制与热损失间的非线性弹性理论模型,分析高原机场修建中冻土区域浇筑控制与热损失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沿着浇筑中点的温度会随着浇筑控制时间的增长而降低,距离浇筑中心越远位置的土体,温度越低,热损失越快。  相似文献   

10.
地震液化判别是对饱和砂土和粉土在地震工况下是否存在液化,通常通过抗震设计规范初判和复判进行判定,而当前许多水电防护工程砂土和粉土在水电蓄水前未处于饱和状态,在水库蓄水后,当前非饱和砂土将变为饱和状态,在地震工况下,饱和砂土和粉土可能产生液化,将对防护工程产生破坏,将对工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水电防护工程地震液化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田野  田翠勤 《科学中国人》2010,(2):126-128,F0003
运用能量释放公式(地震公式),通过对汶川5.12地震(主震级为8.0级,震源深度为14公里)能量释放状况的分析,并通过与相近(主震级与震源深度)案例能量释放状况的比较。认为;汶川5.12地震,若主震级为8.0级,则震源深度为14公里的实测结果远小于实际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12.
马国栋 《学会》2009,(5):3-6,28
5.12汶川地震带来了一次罕见的自然危机。环境非政府组织应急而行,主动承担起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社会责任,以积极的姿态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这无疑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风险应急和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该文试图展现地震及震后环境非政府组织救灾行动的基本形貌,并对其表现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唐璞妮  杨档 《现代情报》2010,30(6):102-104
5.12汶川地震过去1年多,灾区人民的精神家园重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灾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了解,分析了在灾区建立流动图书馆的意义,并就建立流动图书馆提出了几点建设策略及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人们对地震风险承担机制的思考,保险作为一种化解风险的手段,不能被有效运用于地震风险的分散。本文通过对国外地震保险基金设计模式的分析,旨在探索一种能使保险业在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路径,主张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地震保险基金,充当我国地震保险的再保险人,增强地震风险承担能力,确保地震一旦发生,灾区人民能够通过保险渠道获取稳定的重建资金,从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15.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组织,可在自然灾害救助及灾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国内外各类非政府组织在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灾害救助中的卓越表现,总结分析了该类组织在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灵活高效地为灾区群众提供各种社会救助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针对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发展仍然存在的障碍和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实验确定了砂岩在干燥、饱水、有孔隙压三种情况下的摩尔破裂准则线(摩尔包络线);定量地说明了砂岩的弱化,并以此阐明水库地震的发生过程及其特点,指出了以往应力分析中的疏漏,指出含水岩石的弱化是水库地震等水诱发地震的首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唐安超  陈朝龙 《软科学》2011,25(12):101-105
通过ARMA-GARCH-M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住宅期房市场对现房价格波动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住宅现房价格与宏观经济指标不显著相关,现房价格表现为MA(1)过程;除川、渝两地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外,多数地区房价的波动与收益正相关,;期房市场对现房价格的波动性影响显著,其中期房价格对现房价格波动有正的影响,期房销售面积对现房价格波动有负的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滚石、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其中,滚石、崩塌、滑坡成为阻断交通的主要灾害。堰塞湖不仅对上游造成淹没,而且对下游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形成灾害链,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流。次生灾害沿破裂带及两侧密集分布,并随距破裂带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将持续5—10年,泥石流的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文章根据次生灾害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9.
董丽娟 《科教文汇》2014,(4):193-193,195
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雅安的芦山地震,每一次地震都会给儿童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并在身心、认知和精神上表现有一定的创伤应激障碍,因此,需要针对地震灾区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创伤的反应特点,提出具体的护理措施,着重分析人文关怀在灾区儿童心理干预中的运用,以及人文关怀对灾区儿童心理重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