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学生能"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去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且要重视学生对学法的获得和掌握,这样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  相似文献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要善于借助"微课"辅助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要具有情境性、先学性和拓展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功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信息技术学习。  相似文献   

3.
许军 《考试周刊》2013,(92):116-116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教学的重要使命。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不但要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形成一定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方法,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本文就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与作用发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昱峥 《教师》2019,(3):81-82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信息技术应用的便利性。文章阐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融合的必要性,并以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生活融合创新的案例,去呈现生活化的信息技术高效融合创新课堂。  相似文献   

5.
“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追求和目标。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较强,其教学方式需要生活化。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一、教学内容基于生活经验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让信息技术课堂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6.
张桂霞 《成才之路》2012,(14):19-19
正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继而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文明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由此,新课程不仅强调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也强调了在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奉  相似文献   

7.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一种现阶段高中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主体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概述为研究基点,分析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所要遵循的相关原则,并进一步论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程序与相关实践,以期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可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更好运用。  相似文献   

8.
庄健 《学苑教育》2023,(27):91-93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开展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白学生学习特点,考虑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探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新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融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运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海玲 《教师》2012,(25):92-92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体验生活,如何发展个性,如何创新。新课标提出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那么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新”在哪里?如何用“新”?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要更新由于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只是一门会考科目,因此,它不论在学生还是在信息技术教师心目中便成为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法公民”。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期,其中转型的核心就是理念的转变。在这种形式下,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刻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理念,转变陈旧的观念和做法.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学生等形成一个基本的看法和信念,增强课改的适应能力:其次要加强学习教育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再次就是要有专业发展的意识。加强自我发展。二、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我国高中必修课和若干选修课程体系之一,与其它学科相比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它重在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重点要放在让学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目标上,要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1.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纯知识传授模式,逐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生接受知识、锻炼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  相似文献   

12.
中专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就笔者中专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验,初步探讨中专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新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强调要让学生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和思维发展融入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文章以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理论基础、应用原则与要点为主要研究内容,分享了一些观点,意在促进学生基于项目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培养专业性更强的信息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4.
周晓兰 《成才之路》2009,(32):78-79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寓教于乐,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游戏进入信息技术课堂,将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游戏化,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本文通过玩游戏、奖游戏、装游戏和做游戏使游戏真正步入信息技术课堂。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是一门面向未来的学科,它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尤其是高中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的教学有根本的区别,比较注重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高中信息技术课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终生学习的能力重要任务。本文探讨了自主学习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认为一是要由"填鸭式"转变为"任务式"教学;二是要善于因材施教;三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在信息教育课上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此为高效课堂的着眼点。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应从五个环节,即"五精"来努力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让课堂生动起来,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相似文献   

18.
学讲计划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有效运用,应当结合学科特点,既让学生"学进去",又让他们"讲出来",同时在自主参与和师生互动活动中增强理解与掌握效果,充分体现学讲计划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使用网络课程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高中信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课程系统,让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一、网络课程的教学构成信息技术高中网络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将信息技术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1,(55):103-104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相关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来说,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的计算思维以及电脑操作技术,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以及学习习惯,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文章主要对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