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汉代官府藏书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末年,官府藏书已达13000多卷,光武帝以后,采取“诏求亡失,购募以金”的图书搜集政策,进一步增加了官府藏书,于是,中央政府筹建了多处藏书处所,设立了专门的藏书管理机构和官员,对官府藏书进行校勘,编目,分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藏书管理制度,奠定了官府藏书发展的基础,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图书馆学的发展,确立了我国图书分类的基本体系,编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标,研究汉代官府藏书的管理,对于促进  相似文献   

2.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设置秘书监,促进了明初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自洪武中期废黜秘书监后,只设置两员典籍掌管宫廷的藏书,由此造成明代宫廷藏书管理力量的极大削弱,带来了征书活动减少、书目编排混乱、藏书楼屡次被火、图籍失窃及损毁严重等后果,致使明代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相似文献   

3.
汉末荆州府(治所襄阳)时期整理经典和搜集图书为古襄阳藏书奠定了一定基础,促进了汉末古荆州区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今探讨之实为究襄阳作为古荆州郡县首府的官府藏书之源流,为人们研究襄阳藏书这段历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明代私人藏书兴旺原因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为公共系统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学科图书馆三大系统。与现代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不同,我国古代图书馆藏书体系为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三大系统。可见私人藏书在古代藏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私人藏书源远流长。早在殷周二朝,文化上是“学在官府”,反映在图书方面则是“官守其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到民间”的秩序被确立,于是民间收藏图书工作开始了。首先,“士”藏书极为普遍。据《墨子》云:“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又“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庄子·天下篇》载:  相似文献   

5.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贵州共创建和修复书院175所,清代贵州各地书院总的来说藏书规模都不大,藏书的来源主要有官府置备、社会捐赠、书院自置三种途径,一些书院还设置了专门的藏书阁以保管藏书,并制定了管理制度。清代贵州书院藏书不但保存了大量文化遗产,还促进了贵州地区人才的培养,为贵州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贵州地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贵州共创建和修复书院175所,清代贵州各地书院总的来说藏书规模都不大,藏书的来源主要有官府置备、社会捐赠、书院自置三种途径,一些书院还设置了专门的藏书阁以保管藏书,并制定了管理制度.清代贵州书院藏书不但保存了大量文化遗产,还促进了贵州地区人才的培养,为贵州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贵州地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前图书馆学”经历了从“图书整理理论”到“藏书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我国历代王朝都有聚书、整书的措施。历次大规模地整理图书,使“图书整理理论”不断充实完善。汉刘向班固、唐朝魏征、宋代郑樵、清代章学诚都对“图书整理理论”作出了贡献。私人藏书和官府藏书的管理、藏书的公开与公共使用理论繁荣了“藏书管理理论”。古代藏书与前图书馆学斑展联系紧密,相依相存。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着极其灿烂的古文化,书籍作为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经历着由繁到简、由物质到数字的发展,通过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大藏书性质、目的与现代藏书的对比,说明古今藏书是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转变的。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的产生是文字、文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文化现象;通过阐述文明古国图书馆起源的证据,重点介绍中国藏书楼四大系统,即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书院藏书系统及其特点;指出公共图书馆的出现是近现代图书馆兴盛的重要标志,当代图书馆的复合化、特色化是融入社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0.
唐代藏书述考蔡晓初,谷茂兰在我国悠久的藏书历史中,唐代是一个重大的转折阶段。在它以前,藏书事业盛衰起伏,时兴时替;这之后则一帆风顺,日臻兴盛了。可以说,唐代是大发展时期的先驱,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我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我们对它来加以探讨。唐代是...  相似文献   

11.
明宣宗朱瞻基具有一定的司法才干,在位期间运用封建帝王的司法权力,对许多复杂的案件作出了较为公正的裁决,并改善了司法制度,既体现出明代的某些法律传统,也反映出封建时代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特点。出于某种需要,朱瞻基对武官犯法较为宽纵,但他的司法活动对明代当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宋荦是清康熙年间的名宦,又是全国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其家藏之丰,刻书之精,为当时学者文人自叹弗如。尤其承刻三种“御籍”的完成,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本文就其在藏书缘由和收藏特色、刻书成就及影响等方面做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大唐帝国初期繁荣昌盛的文化氛围,奠定了刘知几早年丰厚的学术修养,科举制度使刘知几进入官僚仕途。武则天时代的劝谏上书,使刘知几崭露头角,武则天的诏修史书使刘知几获得了编修历史著作的大好机遇。中宗时代史书编修的烦恼促成了刘知几的不朽名著《史通》的诞生。纵观刘知几的一生,武则天时代正是他史学事业成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缺少这样一个特殊的环节和氛围,刘知几将很难完成《史通》这样一部纵论古今史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4.
万历二年至三十八年延绥中路边墙外,出现平墙大沙。这不是人为所致。因为明初河套基本是无人地带,正统至成化十二年,前后约四十年,延绥军民确实曾经入套垦殖但总体规模不大。成化十二年以后,明令禁止,且蒙古部落在套内活动日益频繁,入套垦殖结束。所以百年以后,万历间大规模沙壅平墙的现象是自然界突变的结果。又,目前生态环境研究中,对史料不作具体分析,随文按需摘引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正式确定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并强调只有皇帝钦定或官方批准的纪传体史籍即二十四史为“正史”。自此,“正史”遂成为“二十四史”专有之名称。笔者就纪传史及其体例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此种体例的优缺点所在,进而对二十四史及其善本加以探讨,且点出研读佳法。  相似文献   

16.
王崇简在明朝灭亡之前考取进士,未及授官,李自成军队便进入北京,遂携家眷流寓南方,两年后返回北京。自顺治初年授官后,仕途顺遂,康熙初年以原官致仕。可以说,在明亡前夕,王崇简虽然参加复社,对时局感悲不已,但并没有抱定"君亡与亡"的决心;清军入关后,他南奔避祸,期望南明政权恢复旧土,但无望而北返,也无意隐居埋名,最终投效清廷,荣宠备至。  相似文献   

17.
明代,成祖以后的历朝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把玄天上帝奉为“护国家神”.明代《大岳太和山志》对明皇室的玄天上帝信仰做了大量记述.明朝二百余年闻,武当山编修了四部志书,不仅翔实地描述了明代武当山的盛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明皇室奉祀玄天上帝的史实.因此,通过对明代《大岳太和山志》的解读,既有助于揭示明皇室与武当道教的密切关系,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明代道教发展状况和社会政治现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明代女教书中“三从四德”思想的具体内涵.认为封建时代专门针对妇女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明代已经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缜密的思想体系,“三从四德”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明代嘉隆年间产生了四部长城图籍。其中郑晓《九边图志》是明代第一部长城图籍,完成于嘉靖四年,以文字为主,并分镇绘制地图。许论《九边图论》地图与文字并重,重在议论,从整体上系统探讨了九边形势。该书地图部分《九边图说》首次用整幅地图的形式,展示了九边长城防御体系的全貌。三门峡市博物馆藏《九边图说》残卷是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论》未继承《九边图志》的内容与体例,而是别创体例。魏焕《皇明九边考》以文字为主。重在史事记载,第一次全面梳理了九边制度源流。这三种图籍都是中央负责地图创制机构的官员的私撰图籍。兵部《九边图说》为官撰图籍,以地图为主。四部图籍基本开创了明后期长城图籍的创作模式,引领与规约了长城图籍的创作风气与体例。后三部图籍提出与发展的两种九边说法也成为明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两种九边说法。后三部图籍皆未使用“计里画方”与图例绘法,这也是明代地图,尤其官方所绘地图的主流绘法,显示出明代仍然继承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人文传统,“科学”、“定量”对明代地图绘制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较之前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在加强官方朝贡体制的同时实行与加强了闭关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经历了明朝初期的强化、明朝中期的松弛、明朝晚期的反复三个阶段,清朝初期是海禁政策的延续,随后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中央政府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开海政策,但最终在康熙年闻闭关政策正式形成。明清闲关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深刺原因。闭关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