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有人问你:你是教什么的?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教音乐的。不过也有例外,不久前笔者在京城听课时,问上课教师教几年级的音乐,那位教师的回答令我感叹不已:“我不是教音乐的。”我正想着不是音乐教师也把音乐课上得这么好,他接着说:“我是教学生学音乐的!”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听一位音乐教师的公开课《蜗牛和黄鹂鸟》。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小朋友谈谈:你喜欢蜗牛还是小黄鹂?为什么?小朋友的发言十分热烈,其中不乏一些天真、充满童趣的想法,如:我喜欢蜗牛,因为它会冬眠;我喜欢小黄鹂,因为春天来了,小黄鹂可以出来谈恋爱了……他们稚嫩的童音,迎得听课教师阵阵善意的笑声。但一位小朋友的回答,我却笑不起来。他说:“我喜欢小蜗牛,因为它背上有房子,永远不用怕下雨……”话还没说完,其他小朋友就哄笑起来,有的还大声说“:真傻,背上有房子重死了,行动也不方便。”有人附和着:“就是,这房子讨厌死了,压得小蜗牛走…  相似文献   

3.
“古怪”     
语文课上,学生正在自由朗读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老师,古怪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认为这里是说猫的性格很特别,使人觉得很奇怪。”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我认为您有时候也有点古怪。”另一个孩子突然  相似文献   

4.
无声的世界     
如果有人问你:"朋友,你喜欢什么?"有人回答:"我喜欢唱歌";有人回答:"我喜欢跳舞";有人回答:"我喜欢游泳"一天我问同学:"你喜欢声音吗?"有的同学回答:"声音?没有考虑;"有的同学回答:"不知道;"有的同学回答:"不喜欢。"  相似文献   

5.
天才与勤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它的作者牛顿也因此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有人问牛顿:“你是用什么方法作出那么多发明发现的呢?”牛顿回答说: “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不过对每件事情,总是花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  相似文献   

6.
有人问我,谁是你喜欢的歌手?我回答说,周杰伦。是呀,如果不是他,我无法走进音乐的世界;如果不是他,我将领略不到音乐的美妙;如果不是他,我就没有倾诉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语言学家王力同志就指出:“‘咬文嚼字’,原是用于贬义的,但是我想把它用于褒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咬文嚼字,要一字不苟地讲给学生听。为什么学生会写错别字,会念错别字,会用词不当呢?主要是由于不肯咬文嚼字,而老师们也很少引导他们去咬文嚼字……”(原载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四日《文汇报》)怎样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纳了以下几点。(一)讲清词素,建字推敲。我曾问一个学生:“‘优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优良,非常优良。”我又问:“‘奇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奇怪,非常奇  相似文献   

8.
很怕被人问到现在学的是什么专业,因为一旦回答"新闻学",别人就会立刻问道:"新闻学还有研究生?你们学的什么呀?新闻有什么好研究的?"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倒不是因为我不知道我自己学的是什么,研究的是什么,而是我觉得对一个外行人讲述这个专业性质的问题实在是一件很费神费力的事情。于是每每有人问到这类问题时,我总是用"一个专业有一个专业的特点,这个很复杂,你不明白是很正常的,毕竟你不是学这个的"来敷衍了事。然而,闲下来以后,自己仔细想想觉得有必要向非新闻专业的人们说些什么,也正好与  相似文献   

9.
王志红 《班主任》2006,(11):31-31
我刚进教室,一个女生便来告状:"老师,李凯说李戈喜欢杨谨."原本很安静的教室顿时笑声四起.被提到的3名学生早已涨红了脸,不知所措.自知理亏的李凯一个劲儿地对李戈说"对不起".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我没有马上表态,而是说:"虽然杨谨刚来到我们班一年,但据我所知,许多老师都特别喜欢她,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等他们回答,我又接着说:"现在大家先想想,你们喜欢不喜欢杨谨?喜欢她什么?第三节课班会我们再来讨论."  相似文献   

10.
李桦 《学子》2013,(9):61
一、从题目入手,想象音乐表达在欣赏课开始之初,我会提前进行音乐题目的引导,让小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想象一下音乐的主题表达。在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教材中的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中,我首先出示一副插图让学生猜测:这首欣赏曲将会向我们展示什么?学生们非常兴奋,都乐意回答,有的说是暴风雨,有的说是舞曲。我继续问:猜猜看,作曲者将会用什么样的器乐来  相似文献   

11.
世上最愉快的事是什么?有人回答说:写文章。世上最苦的事是什么?有人回答说:写文章。是的,我们确实能举出许多被写文章、作诗弄得苦不堪言的例子。这样的例子,甚而不必到古代的书塾里去找,就是在当今学生的作文课上也能发现。老师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随即就会看到许多皱起的眉,许多沮丧的脸。还可能会听到很有苦意的唏嘘声。  相似文献   

12.
李边 《小学生导读》2014,(10):20-20
正要是问起同学们最不喜欢什么"瓜",肯定会有好多人回答不喜欢"傻瓜"。"傻瓜"这个词在我们日常口语中很常用,但却很少有人去较真地问一问这个"瓜"是什么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黄瓜、西瓜还是哈密瓜?其实,这个傻瓜的"瓜"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种瓜。"傻瓜"这个词的来源跟一个非常古老的部族姜戎氏有关。《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述了范宣子对姜戎氏的谈话,其中有"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一句。据考证,瓜州位于今甘  相似文献   

13.
黄兴安 《师道》2013,(4):52-52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一个谜,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那么,我的答案是什么?我在苦苦地追寻……《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本中一篇普通的课文,我却对它情有独钟。这份独特的情感源于文中那位老人———他  相似文献   

14.
好的音乐多了,喜欢音乐的人多了,但是“听不懂”音乐的人也多了。人们一方面喜欢音乐,一方面又为“听不懂”音乐而困惑。音乐究竟能不能“听懂”?音乐究竟“叙述”了些什么?这是音乐这门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音乐材料的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使得音乐艺术不像其它艺术那样客易“听懂”。人们试图通过文学的形式去诠释它,但是力不从心。既然音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就要尊重它;既然音乐是供人们欣赏的,我们就可以充分享用它;既然音乐“什么都没有说”,我们就不存在“听懂”与“听不懂”。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虚数实际上并不存在,虽然有时它很有用。” 这话对吗?不能简单的回答是或非,需要分析:什么叫做“实际上”存在或不存在?  相似文献   

16.
活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一定会有人提出这一问题,我可以很简单的回答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  相似文献   

17.
一次在课间,无意间听到几名学生的对话:“我最喜欢上美术课”、“我喜欢上体育课”……我走上前,轻轻问:“音乐课喜欢吗?”“不太喜欢。”“为什么?”“我觉得音乐课很无聊。”“很无聊?”我心中一惊,对音乐课的评价竟然会用上“无聊”二字。“为什么?”“音乐书上的有些歌曲不好听,我不喜欢唱。”“上音乐课时,有些同学经常吵吵闹闹。”“音乐课老是唱唱歌,听听音乐,没意思。”面对学生的回答,我无言以对。回想平时的教学,面对如火如荼的课改,确实有很多的困惑和困难。一、教师自身储备的知识、技能与课改提出的高要求产生了新的矛盾现行的…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听一位音乐教师的公开课《蜗牛和黄鹂鸟》。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小朋友谈谈:你喜欢蜗牛还是小黄鹂?为什么?小朋友的发言十分热烈,其中不乏一些天真、充满童趣的想法,如:我喜欢蜗牛,冈为它会冬眠;我喜欢小黄鹂,因为春天来了,小黄鹂可以出来谈恋爱了……他们稚嫩的童音,迎得听课教师阵阵善意的笑声。但一位小朋友的回答,我却笑不起来。他说:  相似文献   

19.
我写隶书     
正"你写的这是什么字体?"经常有人这样问我。问我的人,大都是不搞书法却又喜欢书法的人。我很诚恳地回答:"我写隶书。"然而,这样的回答却时常遭遇不信任的目光、甚至直截了当的质疑,因为,这与他们已有的认知背景形不成对接。于是有好事者出来解围,说这是竹简体,说这是篆隶体,等等。这就陷我于更为尴尬的境地——要是强辩呢?似乎有自诩正统羞为旁支之嫌;要是不吭声呢?仍脱不了卖关子的干系。横竖都是难。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为什么喜欢听伤感的歌?我惊讶地发现最爱的音乐播放器中有一个名叫"悲伤的歌"的歌单。可,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听这种歌呢?我不禁疑惑。常理而言,悲伤的歌使人难过,而我们都希望开心并不是难过才对。所以,人们爱听悲伤的歌,这根本说不通。可当我打开这个歌单,竟发现自己好多喜爱的歌都被收录其中。那么,是什么让悲伤的歌那么吸引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