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學人寄語     
“國學熱”一詞近已風行不少時間,現在升級為“國學火熱”,這本應是從事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研究的我門歡喜赞叹的。不過我不得不說,當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闡述,如就其深度、高度要求、都還不好用“熱”來形容。相反的,我倒有一種預感,割白這種國學之“熱”難於持久,甚至弄不好轉化為國學的危機。目前有些現象,使我擺不脱這種杞憂。  相似文献   

2.
我看国学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07,(1):168-169
夢溪先生文席您好!《中國文化》已於日前拜領,所刊大作《論國學》一文,正應時所需,因視力甚差,歷時一周,始將全文讀畢,獲益滋多。總感覺當前之“國學熱”似不正常,但亦說不出所以然來,加以高年目眊,未能廣覽諸賢讜論,難以著文論述。謹陳愚者一得奉請指教!  相似文献   

3.
编后记     
《中国文化》2006,(2):172-173
回眸17年前,1989年盛夏,《中國文化》創刊之時,在首期編後記中,我們申說期刊創辦之旨趣:“着眼點在學術,目的是弘揚文化。”此言的源出,就是“我們抱定的宗旨不變,仍如撰於去年年底的創刊詞所說”——在該篇創刊詞中,主編提出:“深入的學術研究不需要熱,甚至需要冷;學者的創造力量和人格力量,不僅需要獨立而且常常以孤獨為伴侶。”兩年之後,《中國文化》第5期編後,又引用錢鍾書先生的話,重提“冷”、“熱”問題:“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相似文献   

4.
羅志田 《中国文化》2006,(1):175-186
據說近年有所謂“陳寅恪熱”,致引起好些人不滿意,已出現一些試圖“降溫”的反思文字。其實近百年來,學術和學人何曾真正“熱”過。如今是市場時代,歷史電視劇中的帝王將相下論正面負面,每日都在思考“銀子”問題,真可謂傳統的再  相似文献   

5.
龔鵬程 《中国文化》2006,(1):151-162
一去年是清華大學開辦研究院國學門八十周年, 該校頗有紀念活動。五月二十二日歷史系舉辦國學 院的紀念會,上午由何丙棣、何玆全、張豈之諸先生 講話,下午,因我本年哈好正在北京清華擔任客座教授,故也要我談一談。我即略說了以下幾點意思: 我認為清華國學院在近代學術史上已成為一則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先生在談到陳寅恪先生的治學方法時說:"寅恪先生曾在幾個歐美國家留學,在德國時間更長,受業於Heinrich L u derS(亨利希.吕德斯)諸大師,學習梵語及其它古代語言文字,深通德國學者的治學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讀《中國文化》第十六、十七期合刊所载"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戴執禮《<蒙文通文集>理學部分質疑》(以下稱《質疑》)一文,不禁令人惶惑。在學術界享譽聲望的國學大师蒙文通先生的理學功底竟然那樣"浅陋",犯下了如《質疑》所說的一系列"错誤",何其與蒙先生曾言"自得之深者厥唯理學"相径庭若是?細檢蒙先生書校讀,實見《質疑》于蒙先  相似文献   

8.
我看國學     
梦溪先生文席 您好! <中國文化>已於曰前拜領,所刊大作<論國學>一文,正應時所需,因視力甚差,歷時一周,始將全文讀畢,獲益滋多.總感覺當前之"國學熱"似不正常,但亦說不出所以然來,加以高年目眨,未能廣覽諸賢讜論,難以著文論述.謹陳愚者一得奉請  相似文献   

9.
李零 《中国文化》2006,1(2):28-31
(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8章)“重”是老成持重的重,北京話說,端着點。人不端着點,就“不威”,看上去,沒有威風凜凜的那麼股勁兒。這和學習有啥關係?我想,孔子說的“學”,不光是讀書,更重要的,還是修行習禮學道德。修行習禮學道德,目標之一,就是有君子風度,如果沒有君子風度,莊重不足,輕浮有餘,當然說明,他沒學到家,“學”自然“不固”。  相似文献   

10.
所謂"三生石畔紅學新說",即學界俗稱的"土默熱紅學",系筆者積三十五年之功,獨力創立的一個紅學新說.這一學說對《紅樓夢》產生的時代背景、思想源流、文化傳承、民俗宗教等,另闢蹊徑進行了新探索;對作品的創作綠起、故事素材、人物原型、審美建構等,别開生面做出了新闡釋.該學說由晚明氣脉論、洪昇著書論、蕉園素材論、西溪背景論、釵盒情綠論、遺民思想論、芹溪托名論、脂硯評點論、假語村言論、浙西發源論等十論構成,自成體系并自圓其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