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耶律斡罕领导的抗金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起义的历史背景公元1141年金朝和南宋成立了“绍兴和议”。此后,宋金分据中国南北州县,双方以淮河为界,陕西地区以大散关为界,河南地区唐、邓二州属于金朝。南宋每年向金朝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赵构向金帝称子称臣。金和南宋统治者的勾结妥协,把封建剥削阶级的无恥、卑鄙、阴险和贪婪都在“绍兴和议”上集中暴露出来,他们共同将“和议”的沉重负担强加到人民身上。 1152年,金统治者完颜亮将都城从上京会宁府(今吉林阿城附近)迁到燕京,把燕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知抚州的时间,由于收入宋嘉泰刊本《张于湖集》附录的《宣城张氏信谱传》(陆世良撰于绍熙五年)谓“年未三十”(张氏生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其后《宋史》便采此说入《张孝祥传》,今人宛敏灏先生撰著《张孝祥年谱》(初稿载1959年4、5期《安徽史学通讯》,修订稿载《词学》第2、3辑。以下简称《年谱》)承陆说定张氏知抚州在“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二十九岁”,并谓“绍兴三十年除知抚州,夏日取道南陵、鄱阳、余干赴任”,“绍兴三十一年六月去临川”,绍兴三十一年秋冬、三十二年整年至隆兴元年春均“在宣城”,“往来宣城、芜湖间”。我们知道,张孝祥于绍兴二十  相似文献   

3.
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约生于宋高宗绍兴25年(公元1155年),卒于宋宁宗嘉定14年(公元1221年),是南宋格律派(又称婉约派)著名词人。现存词80首,有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相似文献   

4.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南宋时代的爱国大诗人陆游的名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公元一一二五年—一二一○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相似文献   

5.
《涧泉日记》是一部记录宋代史实、品评人物和考证经史的学术性笔记,它对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南宋人,生于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卒于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韩淲出身于一个“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的世家,但“遭逢乱世,坎坷退居,”所以他一生没有作什么大官,只是因为他父亲吏部尚书韩元吉的原因,荫补为京官。当时正  相似文献   

6.
宋代的学派与政派——从"绍兴学禁"到"庆元党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打通思想史与政治史的界线,以“科际整合”的研究方法,把朱熹思想的研究推向一新的视域。余先生提出了许多极富挑战性与启发性的问题与看法,其中,南宋之为“后王安石时代”的提法,对南宋政治及朱熹思想与南宋政争或党争关系的研究,实具全局性的意义。本文是对余先生研究的回应。认为:南宋时代的政争——党争始于“绍兴学禁”。斗争的主线,不仅高宗绍兴时期是围绕“和议”与“恢复”这一“国是”进行的,孝宗时期实际上亦是如此,不过或明或暗罢了。“庆元党禁”则是一种权力斗争,不具“国是”的路线斗争性质,也不具改革与反改革的性质。以朱熹、张拭为核心的“道学”集团,始终坚持反“和议”,主“恢复”,高举复君父之仇的三纲大义,故反功利之说、反王安石思想,成为其“内圣外王”之一体两面,亦成为南宋思想斗争的主线。“后王安石时代”,在本文看来,是意谓反王安石思想的斗争,贯穿于整个南宋时期。 从学派与政争的关系看,“绍兴学禁”关系到南宋整个时期的学派、学术与政争,它不仅凸显道学内圣与外王之一体两面性格,也成为整个南宋政派与学派斗争的新起点。因此,“绍兴学禁”不必与北宋之党争划在一起,而应看作南宋党争、政争的开始阶段。孝宗时期则是它的继续,是第二个阶段。对“绍兴学禁”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澄清和加深对程朱道学性格的了解,也可以加深对南宋政争与学派内在关系的了解。余先生对“绍兴学禁”未加大的注意。沈松勤先生的《南宋丈人与党争》对“绍兴和议”与“绍兴党禁”虽有专节论述,但未集中论述学派与政争——特别是程学之“内圣外王”性格与政争的关系,亦未论述其对南宋整个时代之政争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延沛、吴海林嫡《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简称《年表》)第192页“宗果(大慧、妙喜)”条生卒年皆误,兹辩正之。《年表》:宗果生于公元1084年(宋元丰7年甲子),卒于1158年(宋绍兴28年戊寅)。据此,则与宗果这位佛教界领袖生平事迹相差5年。根据诸家《大慧禅师年谱》,宗果当生于公元1089年(北宋元祜4年已已),卒于公元1163年(南宋隆兴元年癸未)。  相似文献   

8.
飞英塔原名舍利石塔,后取佛经“舍利飞轮,英光普照”之意,更名为飞英塔.石塔始建干唐代(884——894年),宋开宝年间(968——976年)在石塔四周又作木塔以笼之,成为少见的“塔里塔”.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遭雷击起火,内外两塔尽毁.不久,由群众募化重建.现在石塔上刻有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和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可作见证.据《湖州府志》记载,外塔曾在南宋端平初、元代至元年间和明、清两代作过多次维修,最后一次修葺在道光十五年,距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由于年久失修,塔顶长期漏损,顶木霉烂,于1924年塔顶突然倒塌,外塔各层塔檐和内塔塔顶均有损坏.  相似文献   

9.
《金石录后序》既是李清照为《金石录》所作的后序,同时也被视为李氏的一部自传。该文在研究李氏的生平等诸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意义。但该文的写作年代,至今学界未有定论。李氏在文末记为“绍兴二年玄默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然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却与文中其他诸处交代相抵触,不足信。洪迈《容斋四笔》卷五载“赵德甫《金石录》”条,谓《后序》为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作;今人观点也多认为该文写作年代为绍兴四年。其实绍兴二年说与绍兴四年说均不正确,值得商榷,《后序》的写作年代应为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  相似文献   

10.
庐山白鹿洞书院东碑廊有一通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当时南康郡守董文伟所立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碑,碑文除镌刻了南宋朱熹守南康军时手订的《教规》外,还附录了《程董二先生学则》(以下简称《学则》)以及朱熹在公元1187年所书的跋文。查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修撰的《德兴县志》在《卷三九·艺文志·文征·杂著》中,首篇录了朱熹的跋文,还有《学则》十二条(自“居处必恭”至“相呼必以齿”)逐条咸有说明。  相似文献   

11.
宋金"绍兴和议"缔结之后,淮河成了宋金使节交聘的必经之路,南宋使节在渡淮出使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表现出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使节诗人渡淮的诗作,探析诗人的内心活动。其复杂的内心情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边塞之感与沦陷之痛、翘望恢复与批判议和、行旅的辛苦与归国的喜悦。  相似文献   

12.
从1127年南宋建立到1141年绍兴“和议”,南宋的主战派在陕西抗击金军,尽力经营陕西,前后十余年。尽管在和金军的军事斗争中,“陕西尽入于金”,但是,金军终不得下蜀。这成为南宋王朝得以保住江南一隅半壁山河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就南宋初年主战派经营陕西的...  相似文献   

13.
延笃是东汉官员,官至京兆尹,生年不详,卒于永康元年(167年),延笃博通经传及百家学说,为政仁爱,重视教化。《战国策论》是延笃对《战国策》所作注解之书,此书今亡佚,仅余片言只字。《战国策论》一卷,成书时间为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之前,散佚时间为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至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  相似文献   

14.
<正> 南宋张世南所著《游宦纪闻》十卷,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宋代笔记史料。为了方便广大文史研究者利用此书,中华书局在1981年出版了点校铅字本。张茂鹏同志在《点校说明》中说: “《游宦纪闻》十卷,宋张世南著。世南宁光叔,鄱阳人,其事迹已无从详考,约为南宋宁宗(公元一一九五——一二二四年)和理宗公元一二二五——一二六四年)间人。”  相似文献   

15.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南宋孝宗年间修成的一部编年体的著名历史著作,它的作者是李焘。李焘(公元一一一五年至一一八四年),字仁甫,一字子真,自号巽岩,学者称巽岩先生。眉州丹稜(今四川省洪雅县境)人。中南宋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年)黄公度榜进士。历官内外,悉心任事,不畏豪强,颇有政声。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兼侍讲,同修国史。《长编》于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年)最后写成进呈。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年)病死。他的著作除《长编》外,还有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易学五卷、春秋学十  相似文献   

16.
岳飞是宋金双方合谋杀害的:为保有黄淮以北占领区是金朝和议的动因,也是岳飞冤死的外部原因;南宋君臣、主战主和各派举朝一致主张收兵权,贯彻祖宗家法和赵构、秦桧等企图保有半壁江山,是岳飞之死的内部原因。在杀害岳飞这事件上,赵构、秦桧无所谓主次之分。收兵权是当时的趋势,金方收兵权早于宋方。从吴曦叛国降金事件来看,世将的危险是存在的,收兵权也并非毫无积极意义。秦桧的内奸作用,导致绍兴和约成为一个屈辱的、不平等的条约,但是绍兴和议对宋金双方休养生息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此作描绘雪野寒江、枯枝飞禽,又名《寒汀宿雁图》。作者在表现枯枝、皑雪的同时,又用较多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寒鸦、群雁的神情动态,更增添了画面萧瑟寒冷的艺术效果。李迪(公元12世纪),南宋画家,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北宋宣和时为画院成忠郎,南宋绍兴时复职为画院副使,历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  相似文献   

18.
秦九韶(公元1202-1261年),字道古,南宋时期著名的数学家,著作:《数书九章》.其对“大衍求一术”(整数论中的一次同余组解法)和“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的研究,取得卓越的成果,前者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后者被称为“秦九韶程序”.美国科学史家萨顿(1884-1956年)称“秦九韶是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一通鉴纪事本末42卷,南宋袁枢撰。枢字机仲,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6年),卒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官至工部侍郎。宋史卷389袁枢传云:“出为严州教授。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枢之至友杨万里序通鉴纪事本末亦云:“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以学,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据此两说,均谓此书作(?)枢官严州之时。按枢调严州教授,乃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六月问事,杨万里过临漳读其原稿,并为之作序,乃熙淳元年(公元1174年)三月问事。公元1175年,吕祖谦朱熹复先后为此稿作跋。1176年,参  相似文献   

20.
认为金朝五世皇帝完颜雍在位29年(1161—1189)中,励精图治,业绩显著,有金国“小尧舜”美誉.介绍其从执政伊始,即在短期内剿灭契丹农牧民和汉族反金起义军,稳定政局的过程.肯定其主动让步于南宋,签订宋金“隆兴和议”,减岁币,降辈份为叔侄关系,同南宋保持和平友好相处30余年的积极意义.论述金世宗“减丁战”,修筑边堡界壕,作持久防御的策略.金世宗的安边保境策略终于延缓了后日蒙古灭亡金王朝的历史进程,充分肯定了金世宗安边保境方面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