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浅谈大气污染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突飞猛进,生态环境巳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大气污染的主要途径,如自然污染、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城市污染以及气象条件对污染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浅析了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旨在唤起人们对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和室外环境污染相比,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更直接,危害更大。诸多因素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们健康家居和办公的最大危害,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新环境挑战。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面临复杂的环境污染形势,虽然近年来的污染控制卓有成效,但环境污染的毒性效应造成的急性或慢性疾病高发风险不容忽视。目前,我国许多区域性疾病高发的环境污染诱因尚不明确。解决这些环境健康问题亟待开展多学科协同的基础研究,建立“污染过程—人体暴露—人体响应—疾病发生”的全局研究路线,争取在暴露组学、超痕量测量与溯源方法学、分子流行病学、环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交叉领域取得突破,实现健康风险导向的精准污染防控。  相似文献   

4.
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是人类百多年来不断研究和探索的目标之一。本文分析了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基本原因和主要评价指标,简要综述了近5年在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领域,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对我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今后国内应在准确评价人群室内空气污染的暴露量、人群健康效应暴露-反应关系的定量评价、室内环境对人体舒适度和工作效率的影响机理、室内污染健康效应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等几个主要科学问题方面深入地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人生活在大气中,无时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气象天气和环境的各种因素会通过人体的多个器官来影响人体.气象环境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人体的健康,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本文从太阳辐射、气温、气压、湿度等气象环境因素和人体对天气变化的反应等方面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4—2014年中国各省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控制环境污染可能存在的空间关联效应的基础上,从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两个角度,实证考察了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收入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则显著为负,说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分权恶化了环境污染,财政支出分权则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文章研究结论为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具有全球性和跨国性,且对人体健康有极大危害性。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要从减少汞排放总量、监控污染源、控制暴露途径、保护受影响人群等几个方面,切实降低环境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浅析室内环境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琴  王慧欣 《大众科技》2005,(9):134-134,136
介绍了室内环境污染的种类、来源,分析了室内主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提出了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主要从事水环境、空气卫生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设备研究。具体包括:水环境安全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与设备研究,水环境安全评价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饮用水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及其控制技术研究,大气颗粒物暴露评价及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估技术研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食品溯源与预警技术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0.
燃煤引起的氮氧化物排放量的与日俱增,使我国城市大气中的NO2污染程度加重,使NO2对大气的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校园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校园环境是否适合人群健康,本文章对某校园中二氧化氮进行测定,关注其对人体健康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反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气候中心共同承担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反馈研究”课题有关研究成果。包括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趋势、空气质量模拟及应用、区域气候模拟及应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及对污染物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污染物防控措施和效果的研究进展。主要阶段性成果包括:建立了基准年典型空气污染物和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并分区域和行业综合评估了我国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趋势;利用区域气候模型对全国近十年气候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开展了典型地区的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典型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城市群)空气污染指数(API)与不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揭示了气象因子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机理;对比分析了典型发达国家或组织和典型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物防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并对未来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反馈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环境污染持续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国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伴随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空气、水、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污染构成了生态安全与人民健康的重大隐患。因此,亟待针对PTS暴露的环境健康风险开展科学攻关,从现实环境问题出发,通过学科交叉,揭示PTS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文章从PTS环境健康研究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分析了该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态势,思考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与挑战,并阐述了关于PTS环境健康研究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占刚  师华定 《资源科学》2012,34(8):1416-1421
开展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反馈响应研究对于有效控制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区域气候模型和空气质量模型有机结合,提出模型互馈集成框架结构,描述了集成中空间与时间尺度问题。将互馈集成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即数据层、模型层、集成层、应用层和结果层。介绍了区域气候模型与空气质量模型之间的数据集成接口和功能集成接口。设计并开发了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的互馈集成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有效模拟和预估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情况,发现空气污染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姜卉  朱文涛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195-203
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0-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共5412篇相关文献进行核心国家分析、期刊共被引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突发性检测.研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热点领域为传染病学、急诊医学、应急管理和空气污染,其中有关引发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病毒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敖长林  王菁霞  孙宝生 《资源科学》2020,42(6):1199-1209
基于大数据探究空气质量对公众外出游玩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空气质量议题的实践研究,还对加强空气污染治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携程旅行网16554条在线评论数据、环保部空气质量指数数据以及历史天气数据,基于负二项回归与有序Probit回归分别构建公众外出游玩次数与游玩满意度模型,定量评估空气质量对公众外出游玩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控制温度、风速、节假日等影响因素不变的基础上,空气质量会显著影响公众外出游玩次数和满意度;②公众外出游玩次数会随着空气污染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与空气质量为优相比,游玩次数在“严重空气污染”时下降40.1%,在“空气质量为良”时下降15.1%;③针对哈尔滨市旅游景区,严重空气污染会显著降低公众外出游玩满意度,而较低程度的空气污染对公众外出游玩满意度不具有显著影响。研究不仅为准确评估空气质量对公众外出行为的影响提供新视角,也为相关空气污染防治及旅游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依据2001年-2010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日报数据和相应时段的地面气象要素数据,从季节平均和月平均、空气污染等级和空气污染过程3个角度出发,分别研究北京、天津和石家庄3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北京、天津、石家庄3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在2001年-2010年期间逐步改善,夏季空气质量最好;北京春季受沙尘的影响、天津和石家庄冬季受取暖的影响导致对应季节的空气质量最差;②气象要素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存在较大时空差异,北京、天津和石家庄3市的月均尺度的API与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最高气压、水汽压和最大风速4类气象要素存在一致的相关关系,大部分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天津〉石家庄〉ag京;季均值尺度下,北京、天津和石家庄3市的API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差异性较大,但3市的API与水汽压存在一致的相关关系;和季节与月份均值处理分析的相关性相比,基于空气污染不同级别分析的相关系数明显偏低,可能与较大的样本量和气象要素对空气污染影响机制的复杂性有关;基于空气污染过程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介于均值和级别分析结果的中间,但是3个城市气象要素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相关系数仍显不足;③根据不同风向上污染日数的分布统计分析,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分别主要受西南和南西南、北西北和北以及东南和东东南方向上极大风速和最大风速的影响。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机理性和普适性,更好的服务于空气污染未来预报,仍需进一步开展包括上述多种方式的联合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Clean air policies in China have substantially reduced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air pollution in recent years, primarily by curbing end-of-pipe emissions. However, reaching the level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guidelines may instead depend upon the air quality co-benefits of ambitious climate action. Here, we assess pathways of Chinese PM2.5 air quality from 2015 to 2060 under a combination of scenarios that link global and Chinese climate mitigation pathways (i.e. global 2°C- and 1.5°C-pathways, 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 pledges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to local clean air policies. We find that China can achieve both its near-term climate goals (peak emissions) and PM2.5 air quality annual standard (35 μg/m3) by 2030 by fulfilling its NDC pledges and continuing air pollution control policies. However, the benefits of end-of-pipe control reductions are mostly exhausted by 2030, and reducing PM2.5 exposure of the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to below 10 μg/m3 by 2060 will likely require more ambitious climate mitigation efforts such as China''s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and global 1.5°C-pathways. Our results thus highlight that China''s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will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reducing air pollution exposure to the level of the WHO guidelines and protecting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科学家感知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如何受到自然环境及个体心理特征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基于压力转换理论,建立不同主动性人格的科学家如何应对空气污染的两个假设,并通过匹配官方公布的空气污染监测数据与基于问卷调查的科学家自我报告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面对空气污染时,强主动性的科学家会显著增强对科学传播重要性的感知,这种感知的改变是通过自我效能感增强实现的;而弱主动性的科学家在面对空气污染时,则不会改变对科学传播重要性的感知。该研究为理解外部环境压力下科学家如何对科学传播重要性做出判断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