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殊师利身份重重,但一般从其作为菩萨的身份来称呼,对这种身份的辨析需借助于经典记载和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文殊菩萨,有不同的学术概念"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文殊信仰"一词运用广泛,传统上也多用文献学方法展开研究,但要回答"文殊信仰是什么"的问题或研究"文殊信仰的民间化或社会化"课题时,宗教学方法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显得更加有力;而"文殊智慧"是因为肖黎民先生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即哲学诠释学而在近来才被作为一个新的学术名词,思想史研究和哲学诠释学的方法主要用于总结研究文殊法门,系统梳理文殊智慧,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通过研究方法之反思,最后探讨"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文殊     
《现代语文》2014,(6):F0004-F0004
中国文化绵延长, 行善读书最吉祥。 七大觉哲智慧师, 晨旦日新文殊来。  相似文献   

3.
雅典娜早已成为西方的智慧象征,并出现在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文殊表征了佛教智慧的核心,乃东方智慧的象征。雅典娜与文殊的共同特征就在于不仅包容着有限的世间智慧,还象征着无限的超越性智慧———大智慧。  相似文献   

4.
在东汉至两晋时期,竺法护所译佛经不仅部类多,而且数量大,其中,文殊类经典占了相当一部分,结合相关资料统计,译数仅次于唐不空三藏。相关经典对文殊形象、文殊智慧、文殊法力等极力渲染,文殊信仰由此得到极大宣扬。同时,作为竺法护译经团体中成员,聂承远、聂道真父子的相关译介是竺法护所译文殊类经典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延伸。而竺法护对《维摩诘经》的重译以及对此重译本的删减也体现出他对文殊智慧的推崇。竺法护的译介很大地促进了文殊信仰在中国的初传,奠定了文殊信仰在中土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殊通过“六妙”智慧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人相和、与物相谐,从而大而化之、圆而通之、等而齐之、和而谐之,进而获得超越之意、和谐之理、圆融之境、自在之法和善转之力。这既是对文殊智慧本义的系统还原,也是对文殊智慧特色的哲学重构。文殊智慧中所蕴涵的有机整体观、辨证思维、超越精神以及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和谐圆融精神,在当今矛盾重重的多极化社会里仍然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殊菩萨一直因为表征佛教中的般若智慧而被信仰,我们强调它表智的这一方面,同时也不能忽略文殊信仰本身也包含着慈悲的精神.而在社会发展中,对佛教的深入理解,离不开文殊信仰的复兴.重建"金五台"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国际交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7.
文殊菩萨是藏传佛教中的第一菩萨,主智慧,地位极高。西藏称呼中原皇帝即为“文殊大皇帝”。清初诸帝对藏传佛教实行既推崇又限制的策略,至乾隆朝,乾隆帝被视为“文殊菩萨在世间的转世圣王”,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比较圆满地解决了中原与蒙藏地区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8.
无草不是药     
作家林清玄,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文殊菩萨在碧绿的草原对大众开讲智慧,他让善财童子去找一株不是药的草来。善财童子寻了三遍,一无所获,对文殊菩萨说:“菩萨,寻遍各处,没有不是药的草。”文殊菩萨随手指着身边一株草微笑着三复斯言:“天下无不是药的草。”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     
日本相传有一句谚语,说“三个人凑在一起,聪明智慧就抵一个文殊菩萨。”在中国,我们说“三个皮匠抵一个诸葛亮”。日本把以智慧著名的文殊菩萨作为聪明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聪明智慧的象征是诸葛亮。  相似文献   

10.
佛教圣地五台山最为殊胜之处在于它被汉藏佛教徒共同确认为大智文殊的道场.这一点构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价值。文殊智慧中所渗透的人文精神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值得珍惜的宝贵遗产,而且对于今天的先进文化建设和现代人的精神修养也不乏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英语习语翻译的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习语作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其翻译在整个翻译中占突出的地位。文章从翻译的内涵、异化归化的理论基础以及社会因素这几方面探讨了习语翻译中异化的必要性,并从异化的角度介绍了几种翻译英语习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善说“第一义谛”是文殊助佛弘法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异风格,其中所蕴含的极具东方智慧的终极之思可给现代人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不二法门”的发露及彰显与文殊有特殊的渊源关系。文殊的“说不可”与众菩萨的“说可说”以及维摩诘的索性“不说”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相似文献   

14.
西方佛学专家安东尼·托拉巴(AnthonyTribe)的力作"文殊:来历、角色与意义"一文刊登在2004年《西方佛学评论》第一期和第二期,全文共分三大部分,文章只选译其中的部分内容,旨在通过了解五台山佛教文化研究的域外动态,为五台山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生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西方佛学专家安东尼·托拉巴(AnthonyTribe)的力作"文殊:来历、角色与意义"一文刊登在2004年《西方佛学评论》第一期和第二期,本文选译自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从寺庙的修建、佛经的翻译、文殊与密教的结合等方面阐述了印度密教祖师不空对于提升中国五台山文殊信仰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在三昧"是文殊禅法的特质,由文殊在所说中显示并由佛陀所揭示,彰显出"无心用道"的般若深智。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中保留了许多早期的五台山史料,对于了解当时五台山的历史面貌尤其是文殊信仰的流行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