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以高唐神女等性爱女神为原型,而她们之间又存在诸多不同。分析这些异同,既能看到杜丽娘对性爱女神原型的承续,又可窥见其超越之处。杜丽娘形象的进步性不是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的"以情抗理",而是"生死为情、情理兼顾"之真实自我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牡丹亭》以理想的"情"与现实的"理"的矛盾冲突,组织戏剧冲突,幻化出许多浪漫主义的情节。"惊心动魄"、"巧妙叠出",闪耀出理想的光辉,达到了"情真境幻意趣生"的艺术效果。《牡丹亭》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明传奇《牡丹亭》作为具有多重指涉意义,能够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修辞原型,在后世文艺作品中频频复现。这些作品与原剧构成微妙互文关系的同时,又对原剧中的女性形象、花园意象、爱情模式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引申、反讽和颠覆。《牡丹亭》文本的"复现"使原著负载的语义信息、审美信息在重释中实现了增值或改值,表现了女性意识和爱情观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据库的翻译原型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原型论打破了传统的二元思维,跳出了翻译中"形似"与"神似"、异化与归化、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等之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然而现今对该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元理论的层面上,据此,按照奈达的文化分类基准,建立小型双语平行数据库,用翔实的语料证明翻译原型论的可行性,证明《易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译者朝译语理想原型不断靠近、抽象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汤显祖剧作研究中,人们对《牡丹亭》"情"的理解,各不相同。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欲建构的实际上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爱情,而非以往论者所认为的"以情抗理"的爱情,是一种寓"情"于"理"的爱情。从某种程度上看,即是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圣经》中的上帝是犹太人和众基督徒信仰的神,对上帝的起源或原型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的渊源。通过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帝的原型就是"神秘的大自然"、"原始父亲或王"与"人类自身的映射"。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出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出"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出评",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的名妓,她"艺妓"的独特出身使她从小就学习有关戏曲的表演,尤其喜欢《牡丹亭》。而作为明清影响最大的浪漫爱情传奇《牡丹亭》则在诗词创作上和爱情观念上都对柳如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时喜用蕴含独特情感意义的"柳"、"梅"、"魂"等字;在对爱情的追求中大胆、执着,与杜丽娘一样,同是"至情"的化身。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以高唐神女为原型塑造主人公杜丽娘,在中国视"淫"为万恶之首的"无性文化"传统中,复活了性爱女神的形象,它以人欲的思考为切入口,批判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人类正常情欲的压抑,从而肯定和歌颂了人欲,代表了在几千年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性爱文明意识的觉醒.《牡丹亭》以其歌颂人欲和反对礼教的深度、力度和高度,标示着晚明社会个性解放思潮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以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崇孝尚友为基本命题结构的西周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以德为纲,融宗教、道德、政治为一体,在中国政治伦理思想史上具有典型的原型意义:其"天难谌"诉求"以德配天",开启了中国德治主义原型;其对礼的创造性转换,确立了中国典礼制度原型;其作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基础衍生传统道德规范,构筑了道德纲领原型。探讨作为原型意义存在的本土化的西周政治伦理思想可为当下政治伦理体系建设提供原型指导,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渐进对接中实现政治伦理思想的"原源之辨"。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出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出"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出评",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牡丹亭》的结局,一般都认为是大团圆结局,然而杜宝始终不认可杜、柳二人的自由婚姻,故《牡丹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如此安排,让《牡丹亭》中的现实世界与浪漫世界的冲突和碰撞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丰富饱满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浪漫史上的经典之作,作品描绘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传奇爱情,戏曲同时以华丽婉转的文辞著称,正如作者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首推牡丹"。文章以恋爱人物描写、恋爱中主体双方称谓描写、恋爱中的动作描写、恋爱双方爱情心理描写以及外部环境描写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牡丹亭》中有关爱情的语言词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春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剧中塑造的一个婢女形象,她与剧中人物丽娘相互呼应,成为作品中另一个理想角色。她身上负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剧中人性"真"美的直觉展现者,作家启蒙思想的另一个承载者。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6.
论《牡丹亭》的人物格局和矛盾冲突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丽娘是<牡丹亭> 唯一的核心人物,这是由汤显祖运用心学生命价值观理论塑造新佳人形象的创作意图所决定的.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爱情自发_择偶自由-婚姻自主三端.在她身上"矛盾"与"冲突"两相分离的情形是非常特殊的,可以称之为戏剧冲突的"<牡丹亭>模式".<牡丹亭>严肃崇高的文化品位与戏剧冲突具闹剧的丰富性与活泼性,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世间只有情难诉”,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与《牡丹亭》创作主题的高度概括。作者倾其心血,塑造了一个强烈地热爱自由、热爱生命、向往爱情的艺术形象杜丽娘。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