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瑞 《海外英语》2012,(17):158-161
莎士比亚的戏剧流传至今与它的思想、语言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莎剧翻译中的一员,朱生豪显示了他天才的才情与手段。他的译本至今仍然深受广大的读者的欢迎。该文旨在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两本译作的分析来研究朱生豪的译者风格。文章采用了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运用翻译问题学理论从语言学各个层面探讨了译文的风格特征,并且宏观上分析了译本中对原文主题和语气的风格的把握。最后总结归纳了朱生豪的译者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受到某些审美因素的制约,主要包含三方面:文体形式因素的制约、译入语传统文化的制约以及源语语言特征的制约。梁实秋以散文体译莎,他更加注重内容的表达,音美效果不太理想;他在潜意识中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译文有时呈现出某种“文化误读”;他在句法处理和词语处理等问题上或多或少使译文有悖于译语规范,带有生硬的欧化痕迹。  相似文献   

3.
<正>莎士比亚戏剧的中译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的重要篇章,将莎士比亚文学引入中国,朱生豪有着不朽功勋。除了朱生豪才华横溢的心血之作,卞之琳和梁实秋的莎剧译本也卓具影响力。卞之琳认为,莎剧既然是诗剧,译文也要还其诗剧的本来面目,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保持原作的面貌,以复制出同样或相似的效果。周珏良在《卞译莎士比亚悲剧与素体诗的移植》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通过仔细对照阅读莎士比亚《科利奥兰纳斯》原文和译界巨匠朱生豪的译文,白璧寻暇,发现有误译、漏译之处,并就此提出一些修正性的意见,说明重校莎著译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莎士比亚戏剧的三种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考试周刊》2007,(27):61-64
本文从功能主义目的论出发来探讨莎士比亚戏剧的三种译本。首先是根据目的论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来从宏观上把握朱生豪、梁实秋和卞之琳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再从微观入手选取了其中的一部悲剧《奥瑟罗》,从译文的字词和文体风格方面对比其中的翻译,看译文是怎样为其目的服务的。  相似文献   

6.
何津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1):103-10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文章对两人译莎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译莎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相似文献   

7.
梁实秋莎剧翻译,忠实委婉地反映了原文面貌,充分贴近原文。梁实秋在莎剧翻译中采用文白相间、散韵相糅的手段充分再现莎剧原作,选择充分性翻译策略是学习西方戏剧的需要,与译者尊重异域文化的心理倾向也不无关系。译者翻译策略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翻译家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8.
在莎剧<第十二夜>里,Myrmidons被朱生豪先生译为"她的跟班们",被梁实秋先生当作酒店名,音译为"美靡东".两种译文大相径庭,究竟哪个更准确可信呢?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否定了二位大师的译文,斗胆将它译成"警察们".  相似文献   

9.
莎剧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生命力的延续与翻译不无关系,而国内对莎剧翻译研究相对薄弱,对历史剧的翻译研究更为鲜有。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梁实秋和方平的《亨利五世》译本的对比分析,阐明了不同的译文目的产生不同的译文效果,从而说明莎剧的生生不息与基于不同译文目的产生的不同译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吴欣 《林区教学》2008,(12):50-52
好的翻译家应能运用译文语言中最自然的表达手段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内容和形式。朱生豪先生的《莎士比亚全集》译文既能紧扣原文,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充分地传达出来,又能再行创造,保持译文的通畅、自然。尤其他那优美、灵动的口语化译法更是为世人称道。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族优秀外来文化宝库中陈列着三部《莎土比亚全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朱生豪译莎“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替近百年来中国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实现了鲁迅“于中国有益,在中国留存”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国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除了他的诗人气质和他所具有的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国古典诗词修养以及挚爱莎土比亚这颗王冠上明珠的感情外,他和宋清如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本身就是一首优美凄婉的诗。他们之间催人泪下的爱情也是促使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13.
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也有人称之为"散文体"译本,没有"还莎士比亚的本来面目"。以朱生豪所译莎剧中的诗歌为例,探讨其在诗歌翻译方面独树一帜之处。  相似文献   

14.
刘映希 《广西教育》2012,(23):100-102
以《哈姆雷特》两处有关Ophelia的文字翻译为例,通过评析梁实秋、朱生豪、方平和卞之琳的译本,对莎剧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讨论,指出翻译莎剧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15.
以《哈姆雷特》两处有关Ophelia的文字翻译为例,通过评析梁实秋、朱生豪、方平和卞之琳的译本,对莎剧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讨论,指出翻译莎剧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16.
莎剧作为一本世界巨著,其文学价值不容小觑。很多人都曾试翻过这本巨著,而相比之下,朱生豪的译本就略胜一筹,颇受业界内外人士的认可与接受。本人将从朱生豪译莎的动力、标准及态度来分析他的爱国主义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李晶 《海外英语》2014,(20):202-203
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其作品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超越了他本身所处的时代和国家范畴。朱生豪是我国翻译莎剧最多,也是最成功的翻译家之一。该文拟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朱生豪译本作出赏析。  相似文献   

18.
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一定知道《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杰出的翻译家、天才的诗人朱生豪。 与那些留学欧美之士比较,朱生豪未曾跨出国门一步,甚至“北端没有涉足过长江,南边没有跨越钱塘江;只是浙江省杭嘉湖地区的宠儿,杭州之江大学国文系的才子。”然而,他却译就了令欧美文坛为之震惊,达到当时最佳翻译水准。我国译坛瑰宝的莎士比亚剧作。诚如方平先生在比较了顾仲彝译、梁实秋译、曹未风译、朱生豪译《威尼斯商人》后,由衷地  相似文献   

19.
莎剧中引用了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意象,这些意象在莎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三位名家译本的比较分析,试图探索这些神话意象的理想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20.
杰出翻译家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先行者和主要翻译者,对推动我国的戏剧演出、研究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拟以朱生豪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翻译思想,探究其翻译策略、原则、风格及其所使用的语言特色,彰显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翻译界的影响,以便继承他的翻译思想,积累翻译理论研究的资料,丰富我国的译学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