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苗族服饰剪纸是刺绣艺术的派生物。在制作苗族刺绣时,首先在绣面上将图案制作出来,然后用不同的绣制方法来完成。由于剪纸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又不弄脏绣面,给苗族刺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而苗族妇女一般喜欢使用剪纸图案作为制作刺绣的“蓝本”。苗族服饰剪纸苗语叫“给亩”,本地汉语叫“剪花”。苗族古歌《跋山涉水》曾这样唱:“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可见苗族服饰剪纸历史之久远,以及与苗族生活的息息相关。这些古朴的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蓝本”被装饰在衣服的胸襟、肩、袖、围腰上,世代传承,成为苗族区别于他民族的族徽。苗族支系复杂,服饰亦是不同宗支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2.
苗族服饰丰富多彩,保持着中国传统工艺的织、绣、挑、染等技法,且常在一种主要工艺手法的基础上,穿插其他的工艺手法,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具有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的民族艺术特色。这些服饰图案反映出苗族对自然的原始认识。通过对贵州省罗甸县平岩社区高兰村苗族服饰的调查整理,初步探讨高兰村苗族服饰的工艺图案艺术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任晓萍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18-20,52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民族。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审美理想以及传统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就服饰而言,虽然长短各异,式样纷呈,但色彩浓烈厚重,挑中带绣,花团锦簇,显示出赫然的民族艺术特色。白、蓝、青等色彩及女装的桃花乡朵,银饰的雍荣华贵风格,作为艺术,它凝聚了苗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体验,给人以雄伟、秀婉交融的自然情趣。  相似文献   

4.
巴拉河型刺绣作为苗族刺绣的一个分支,在传承苗族传统刺绣艺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和族群审美,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工艺精湛、色彩丰富、构图别致的艺术特征,体现出巴拉河流域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超凡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5.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作为符号系统的苗族服饰又是一种表现艺术。苗族人民把生命本能自发的色彩感情转化为独到的色彩艺术形式,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从服饰中可以看出苗族人民的文化积淀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苗族侗族的文化绚丽多姿,尤其苗族服饰更是异彩纷呈。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比较分析广西融水、三江地区的苗族侗族服饰刺绣文化存在的趋同与存异现象,通过服装上图腾图案及其他故事场景、人物图案的比较①,探析苗族与侗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意识和民族性格对其刺绣文化的竞生共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苗族服饰代替了文字的功能,它是苗族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和信仰的视觉再现。苗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通过服饰展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情爱信仰、原始而古朴的图腾意识及生命感悟。苗族服饰不是简单的民族工艺品,而是积淀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化趋同的今天,让苗族服饰在保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美术工作者们的应尽责任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彝族服饰中的刺绣是彝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彝绣作为楚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手工艺术,是彝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彝绣作为一项特色产业在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不足之处也越来越明显,其图案、形式、材料、色彩等各方面的设计都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彝绣如何进行拓展,彝绣的再设计和再探索值得认真的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9.
湘西苗族服饰图案通过丰富多彩的款式反映出苗族厚重的历史积淀,图案中的纹样表现出一种单纯的形式美。本文从湘西苗族服饰图案入手,着重研究苗族服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从而反映苗族服饰的文化体系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刺绣和土族传统的服饰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具土族民族特色的刺绣服饰,土族刺绣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色彩、线条、图案、明暗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美术表象,从而突显了土族刺绣服饰独特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俚濮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生活在金沙江流域两岸的中低山区。俚濮彝族保持着众多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对山神的崇拜是其自然崇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的正月初二,是俚濮人祭拜山神的日子,其祭拜活动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自发性。作者通过对攀枝花啊喇么彝族支系俚濮人的山神崇拜调查,分析了俚濮彝族山神崇拜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黔西北苗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是构成黔西北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黔西北苗族服饰除了可以满足保暖功能之外,也是苗族人民审美理想和追求的外在体现,是苗族人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谐共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来巫蛊一直流传在湘西苗族地区,至今还有很多苗族群众依然相信蛊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落后,但是同样是处在落后的地区,巫蛊在苗族地区更为流行,其主要原因是,在认识论上,巫蛊流行迎合了苗族的阴阳思想;在制度上,过去苗族地区缺乏制止巫蛊流行的社会管理制度;从其产生和流传来看,苗族地区有"匠嘎"对"蛊病"的诊治和社会舆论对巫蛊流行的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有优良传统。住在绵阳山区的羌族、藏族及白马人崇拜自然的信仰,爱护自然环境的风俗习惯及其对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当前应重视对绵阳山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普定县仙马村的大花苗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族性音调,大花苗族人在其口弦谐音的基础出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作者以处于深山里的仙马大花苗族在音乐创新方面的发展进程个案为研究对象,探讨民间音乐在创新方面产生出来的文化自觉现象.  相似文献   

16.
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几千年来,它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彩,反抗性强而著称于世。由于苗族居住的环境比较险恶,对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切身的感受。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苗族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意识,几乎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苗族民间生态意识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严谨、科学的思想体系,并且有别于西方和中国传统的生态人类学理论。但是,在自然生态普遍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每况愈下的今天,发掘、整理和利用苗族民间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苗族神话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人与对象依生、共生、整生的审美境界。同时,这种和谐也体现在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上。本文试图以月神神话、巨石神话、枫木图腾神话、鸟图腾神话为例,用生态美学的视角对苗族神话作一次新的解读,以进一步发掘神话中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休闲方式丰富多彩,休闲文化源远流长,苗族的传统休闲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苗族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休闲文化,其主要特点是休闲的劳动性、艺术性、经常性和平等性。贵州苗族休闲文化的开发主要与旅游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苗族村寨旅游景点的开发中得到尝试。开发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开发产品的差异性不足,品牌规划与品牌建设不到位。  相似文献   

19.
苗族刺绣的特点在于苗族妇女的独特创造,在于培养苗族人的历史意识,教育苗族后来人不忘苗族祖先故土,体现出苗族人对祖先的追忆和寻根的浓重相思,被视为苗族凝固的历史而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历来就喜爱赞美自然山水,因此也留下了众多描写自然之美的诗歌。这些或空灵恬淡,或气势雄浑的诗歌,体现着人与自然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诗人笔下的山水,是他们在自然美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浓缩、提炼眼前的景色与心中的感情所创造出来的,它凝结和沉淀着诗人深厚的情愫和丰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