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的民俗多种多样。燕飨民俗是周代社会状况的一个特殊反映。作为一种较为重要的民俗,燕飨民俗很好地体现了周礼及周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周代社会从西周“礼”的初立到春秋时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在《诗经》的宴饮诗特别是宴饮活动中声、乐、舞等的选择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诗经.小雅》中的燕飨诗反映了周代宴饮的场面和亲族、宾客、君臣间的亲情,有其重要的社会功用。它帮助周人团结了兄弟、宗族,也有助于周天子维护其统治。另外,燕飨诗还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审美意蕴,有一定的审美倾向,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鹿鸣》考     
《鹿鸣》是周王朝许多仪式的乐歌。《毛诗序》认为它是宴请群臣嘉宾的诗歌。孔颖达认为群臣就是嘉宾 ,故这首诗歌是为宴请群臣而作。后世学者多从之。笔者认为此诗本是聘礼中燕飨聘问使者的乐歌 ,后来才应用到其他燕飨礼仪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点面结合的方法分析论述了《诗经》二雅礼俗燕飨诗所反映出的周代社会“试周”民俗、占梦风习、宴饮礼节以及建筑等方面的风俗民情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赋诗言志是周代贵族交往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它经常发生在宴飨之礼中,是宴飨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宴飨之礼中,赋诗言志在典礼“正歌备”到仪式结束这一过程内的“合语”之礼中进行,或在旅酬时,或在仪式的最后。赋诗之礼有着严格的仪节和威仪要求。  相似文献   

6.
陈楠 《广西教育》2010,(18):67-6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一部文化典籍,它形成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但事实上,《诗经》中相当一部分诗歌有更久远的历史源头,这种情况在十五国风中最为明显。各地的土乐当中应当有一部分诗歌是上古歌谣的遗留。它们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与损益变形,到了周代社会逐渐定型而被收录在诗集中,因而它们传达出了更早的社会生活信息。《诗经》中为数众多的燕飨诗,即充分表现了上古礼制习俗。  相似文献   

7.
“四始”是传统诗经学的重要概念,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四始”论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四始”论的渊源和根本依据当于周代礼典用诗和先秦儒家《诗》学中求索.从周代重要礼仪用诗所寄寓的政治内涵,到先秦儒家通过论述这些诗篇所阐发的政治思想,再到汉代经学以“四始”总结提升这些诗篇的政治义理,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史记》“四始”论作为汉代诗经学的纲领性理论,是对周代仪式乐歌政治用意和先秦儒家政教诗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有不少内容都与祭祀有关.本文据此对周代祭祖的种类、祭祀的场所与时间、祭祀中的有关制度及其礼仪过程、宴飨活动等几方面情况作了系统的评述,并就祭祖活动对维护统治秩序所起的政治与宗法作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周代礼仪用乐与《诗经》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在周代的传播与接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与《诗经》的最后编订和经典化密切相关。《诗经》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就是作为礼仪的乐歌和舞蹈进行传播。礼仪正乐的节次主要有两种:一为升歌、笙入、间歌、合乐;一为升歌、下管、舞。每一环节皆以《诗经》中的篇章为演奏对象。这些乐歌具有鲜明的道德、政治色彩。仪式是周代贵族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于是《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也通过仪式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0.
电视连续剧《戚继光》中的“戚继光”(李宗伦饰)在引用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中的两句名诗“战士军前多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将这首诗的题目中的“燕”读作了 yàn,听了觉得很别扭。“燕”是个多音多义字,念yàn 时,通常指一种鸟名,如燕子、燕雀,古时还通“宴”字,如燕居,燕乐;念 yān 时,多作地名解,指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北省北部  相似文献   

11.
摘要:对于《召南·采蘋》主旨的理解,历来纷争不断,有“大夫妻能循法度”、“教成之祭”、“美邑姜”、“女子祭祖”、“女奴置办祭品之劳动”等几种观点。而结合周代的礼乐文化来看,我们发现该诗体现了笄礼和婚姻的重要关系,《采蘋》是对周代笄礼制度及其仪式的诗性表达。  相似文献   

12.
“妇见”礼始见于周代婚礼,其仪式琐细繁缛,主要由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舅姑飨妇等环节构成。此礼经过岁月的冲刷和洗礼后,仍然存留于当下的河湟汉族婚俗中。其中新妇向公婆拜见行礼是“妇见舅姑”的遗风,新妇“斟毛头茶”、“端包子”、“下面”是“妇馈舅姑”的流俗,公婆向新妇馈金是“舅姑醴妇”、“舅姑飨妇”的余韵。  相似文献   

13.
燕飨礼仪与春秋时代的赋诗风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西周相比,春秋时代的燕飨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对春秋赋诗风气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礼终乃宴"、"宴中赋诗",<诗>与礼的关系进入一个特殊阶段,燕飨礼仪成为赋诗言志机制产生和发展的礼学渊源.独特的用诗机制表现出春秋士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4.
祭祀作为周代礼乐制度最主要的活动,随着西周宗法继承制的强化,逐步呈现出礼仪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祭祀天地、丧葬与祭祖、祭祀社稷等方面。周代祭天的仪式主要有四种:报祭、明堂祭、郊祀、封禅。《礼记》中详细记载各种仪式,社与稷是两种不同的祭祀内容。明堂制度起源于一种有盖无墙的建筑,后演化为标志尊卑秩序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5.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志”体现仪式自身的目的,有着某种相对固定的宗教意愿或感情。西周飨、燕礼为世俗待宾之礼。燕礼“无算乐”仪节使得“诗言志”有可能脱离仪式,成为个人的表达方式。春秋时期,飨礼和燕礼合并成一套礼仪,“飨在朝,燕至夜”;并且在一次飨燕礼后,还可能会出现再次单独举行燕礼的情况。燕礼出于娱宾的目的,略去了仪式的“正歌”部分,只保留了“无算乐”仪节。“赋诗言志”皆发生于燕礼中。“赋诗言志”因仪式传统而具有神秘话语的特点。为克服其中的隐晦性,出现了“断章取义”、“歌诗必类”以及当场解释的现象,削弱了“赋诗言志”的仪式性,推动了“引诗言志”这种世俗话语的兴盛。  相似文献   

16.
硕人之美     
从《诗经》中描写的美女,我们可以看到周代人的审美观。在众多美女图中堪称经典的是《卫风.硕人》,反映出周代崇尚身材高大健康之美,这与周代的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也与周代生育人口的需要有关。庄姜还具有女子贤德之美,《硕人》虽未直接称颂庄姜的贤德,却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映出庄姜深具美贤之名。《硕人》之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诗经》在当时大范围地传播与周代礼乐文化有着巨大的关系。具体说来,因为周代礼乐制度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为了保证礼乐制度的实施,大量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诗歌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并用于不同仪式,使得《诗经》文本能够最终定型和保存下来;在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在对精英阶层的教育体系中包含了礼、诗、乐等内容,这种教育体系保证了《诗经》中的大量诗歌文本在知识界不间断的流传;在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朝、聘、会、盟等活动中,赋诗风尚大兴,并将赋诗行为与外交活动和对人的评价等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诗歌的社会功用,拓展了诗歌的传播途径,扩大了诗歌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8.
酒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标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酒被纳入礼的范畴制定形成酒礼.《三礼》中详细记载了周代的饮酒礼仪:《周礼》明职官,《仪礼》定礼节,《礼记》重人伦,这对了解周代乃至先秦的酒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御礼作为儒家“六艺”之一,是周代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代的御礼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礼记》、《周礼》、《左传》等书对御礼的主要仪节作了详细介绍,包括为国君驾车的主要事项、驾驭兵车的主要事项、“五驭”技巧等.御礼所包含的“善治其马”的思想也被引申到了如何善待百姓、治理国家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体的核心是句式,从句式来观察《诗经》诗体,因其主要以四言为主,故可称之为四言诗。《诗经》四言体的成因是周代基于行礼奏乐的现实需要而对之前即已经出现的四言体的有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既具有中国古典诗歌起源处的语言上先天的决定性,也有周人诗歌依附于仪式并受其影响的因素。也就是说,《诗经》四言诗体的形成,一方面与先秦审美文化崇尚对偶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同早期诗歌,尤其是《诗经》诗篇多为仪式而作或多在仪式场合由打击乐器伴奏而歌的事实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