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理论依据。当今国际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人才竞争,而未来的社会需求缺口最大是高端人才和中等技术人才。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工人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当今国际的竞争,说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由此可见,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尤  相似文献   

3.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创新的竞争,科技创新的竞争取决于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教育人才的竞争,而对学校教育人才的发现、培养、合理使用是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教育的竞争上。邓小平同志早已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社会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邓小平早在1985年时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小平同志把劳动者素质、知识分子的质量和数量,看作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不仅符合现代各  相似文献   

7.
刘兴无 《江苏教育》2012,(12):47-49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所肩负的任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影响着社会相关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中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世界的未来将是各国经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剧烈竞争的时代。在这场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最关紧要并起决定作用的是公民的素质,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面对这场特殊的搏斗,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而教育水平的高低,又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挑战和压力,已日益集中到人才这个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之上,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和时代发展的主流、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他在论述我国发展战略时还特别强调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同志道出了一个真理:人才(素质的高低)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功以才成,业以才兴.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国力之争完全在于人才之争。所以,处于新世纪之初的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则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校-校对口支援对策研究》研究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课题背景 (一)课题缘起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知识的价值猛增,世界各国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技校教育的基础地位的强弱,国力发展的前途等。都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劳动者提出了迫切要求。而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因此。在技校中实施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历史课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4.
迈进二十一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经济发展与劳动者素质和人才的关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它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我们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向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个紧迫的任务:必须尽快建立农村教育体系,为提高农村各业劳动者的素质,为培养适应农村商品经济需要的各类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指出:“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江泽民同志最近也提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经济的竞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职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基本技能,为国家造就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人才很有意义。一、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当今世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人的全面素质中,不仅包含了思想品德素质、基础文化素质、技术和职业素质,还包含了创业素质,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开拓意识和创业精神。一个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不仅应是遵纪…  相似文献   

18.
一、邓小平成人教育思想的基本点1.成人教育是一条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人才资源巨大优势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当今世界 ,正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时代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 ,综合国力竞争 ,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民族素质的竞争 ,而从根本上说 ,这些又都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竞争。关于这一点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 :“我们国家 ,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  相似文献   

19.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和关键,是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保证.在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日趋年轻化之际,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管理与发展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凸显职教内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讲话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此后20年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先声.随后邓小平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化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正是在这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职业教育也迅猛发展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1997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7116所,在校生1089.4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3.6倍和8.6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占高中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1978年7.6%提高至1997年的56.2%.1997年,我区有中等职业学校33所,在校生8452人,占高中段在校生总数的34.1%.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也有了积极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