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摆烂青年”现象是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存在样态,它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延续近年来“颓废型”文化的“新样本”,是部分青年应对现代化困境的“战术性”心理调整策略。“摆烂青年”的生成是现实构境外显变迁与内隐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深刻的时代缘由与利益动因,其群像特征表现出青年在心理表征、价值取向、话语叙事、行为定位等方面的消极转向。为改变“摆烂青年”引发的悲观价值导向,可从重构青年心理平衡、引导青年价值理念、帮助青年自我建构、指引青年社会实践上着手纾解。  相似文献   

2.
“内卷”、“佛系”、“躺平”等语词变迁表征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呈现样态和心路历程。文本通过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和文化心理学视角论析近年来青年亚文化概念的流变、内质嬗变及边界变迁,由此可知,亚文化游弋与社会心理结构审视中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构境和新媒介技术赋能的“游牧特质”。新媒介形塑力和传播导向改变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链接和话语叙事方式。在新媒介技术赋权、赋能背景下,实体“内卷”行为塑造中平台资本的现实逻辑蕴含精准的数字“脚印”,在数字化“凝视”中拥有大数据算法的“上帝视角”,使“内卷”无所遁形。“佛系主义”、“躺平主义”诠释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泛娱乐化、语言非合作运动、虚拟现实等消极因素,给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带来冲击和挑战,元宇宙为现实世界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技术构境和寻求心理安全感上提供一种文化预设或“配置”。“内卷”是动因机制,“佛系”、“躺平”是引发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网络青年亚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及引导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打破文化隔阂、促进跨圈融合或“破圈”,使其向主流文化归拢,需要文化主流意识的深度参与及社会机制正向引领和全面引导。  相似文献   

3.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4.
当前网络空间中越来越多的青年采用听红歌的方式来抵抗“emo”情绪,并逐渐形成了“emo时听红歌”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发现“emo时听红歌”现象呈现出了多平台交叉的传播轨迹、“星星之火”的传播样态和内容情感积极正向的话语表征;“emo时听红歌”现象的本质是当代青年的情绪自我疗愈,是其对红歌情感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主动找寻,客观上兼具与消极音乐文化对抗的效果;“emo时听红歌”的功能机理主要源于“磁场论”下的行为自洽、情绪调节下的音乐疗愈和情感体验下的精神鼓舞;“emo时听红歌”圈群面临着组织聚合度不足、群体认同感不足和亚文化产出不足的发展困境。面对“emo时听红歌”现象,应当重视当代青年的情绪需求,不断增强青年对红歌的文化自信,推进红歌文化的守正创新,发挥红色主流音乐文化提升新时代青年精气神的重要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青年亚文化的生成过程中,隔离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精神环境场域,它通过宣示亚文化对主导文化的疏离及区隔的立场而获得一种自我确证和相对独立性,但同时也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堵点与难点。跨越二者之间的文化沟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要推动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从“隔离”到“对话”的转化,通过勇于“破壁”、主动“入圈”、积极“出圈”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亚文化的高质量精神引领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亚文化是网络主流文化下的必然产物,具有特殊的文化吸引力。但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区别”,且大多内容只具有娱乐放松作用。然则,当代“0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将网络亚文化视作主流文化的错误认知,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两极化、价值观错位、情绪把控力差等消极问题。对此,应当从宏观环境、中观教育、微观示范这三个层面入手,先优化文化环境和文化服务产出,满足大学生文化需要;再专注解决大学生思想方面的现实问题,引导大学生回归现实;做好言传身教工作,示范好正确的网络亚文化应用策略,为学生做好典范;也要结合网络和实际,让学生养成在现实中实现自我的习惯,从而帮助大学生回归现实,正确看待自我,积极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语境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激活了青年亚文化话语,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性,同时也促使各种文化关系进行重组,推动了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将青年亚文化景观推向了新的高度,引起学界对其与主流文化话语权争夺的思考.后现代理论话语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表征方式和风格已经转向.德勒兹的"根茎说"描绘的任意连接性、异质性、多元性、反意指断裂性、制图与贴花等特质与新媒体语境下网络空间"虚拟社区"中青年后亚文化的表征与传播契合,为青年亚文化话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青年亚文化是全球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双重逻辑与青年的生理、心理作用的必然产物。青年亚文化中既有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也存在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不和谐音。所以应该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引导青年亚文化积极、健康地成长,消解青年亚文化的消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梗”文化是网络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产物,青年网络交往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深受“梗”文化的影响。“梗”文化本质上属于网络亚文化,具有表达形式多样、流行传播圈层化和价值情感成分多元的特征,为青年群体热衷追捧。但由于“梗”文化内容鱼龙混杂,形式泥沙俱下,容易引发侵蚀语言文字规范、触犯网络空间道德底线等问题,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这需要从提升青年网络素养、纾解青年成长成才压力、创新主流文化内容等多个角度发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网络交往活动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8,(1):51-58
消费主义语境下,"穷游"青年以抵抗的行为风格构建起自身的亚文化意义。他们在具体的"穷游"消费实践中,以"穷"之名对抗消费社会物的极大丰盛,以时间的可能性对抗大众休闲的悲剧,并用技术工具的符号意义实现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认同。"穷游"青年的这些行为表现,折射出了以消费方式确立的身份区隔的本质,技术工具理性带来亚文化意义的同时,也面临着商业逻辑消费对亚文化独特风格的消解。  相似文献   

11.
青年亚文化将生活情趣、彼此合作、相互信任与支持以及自我理想与价值的实现融于自我学习、娱乐、运动和网络文化之中。经过这个过程,青年人会逐渐学会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增强与他人合作的社会生存能力,这种锻炼是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所不能完全获得的。但是它从一定程度上给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并且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过对文化、大学文化和青年亚文化概念的界定和梳理,阐述了在大学里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大学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青年亚文化的表象分析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人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具有多层次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处于求学成才关键时期的“零零后”大学生深受数字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多元文化思潮激荡交织的影响,极易在精神需求层面出现“躺平”“摆烂”“内卷”等极端化现象。以马克思主义精神需求理论为科学指导,深入剖析该群体精神需求的现实表现和本质特征,探寻其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社会转型速度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当代青年需要面对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压力。同时,新媒体生态解构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部分青年在"去中心化"的媒介传播中将自我抽离和重塑,以"佛系"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搜集和整理佛系青年典型表现,从亚文化传播逻辑视角,对佛系青年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从多个层面给出佛系青年的价值引导策略,意在避免其产生偏激情绪与偏颇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青年亚文化开始与主流文化进行碰撞。本文通过对青年亚文化中的饭圈文化用语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归化和异化在网络流行词翻译中的使用情况,以促进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青年“躺平”现象主要有口头“躺平”、心灵“躺平”、行动“躺平”三个方面的表现。现实社会资源短缺导致过度“内卷化”、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青年亚文化现象充斥社会的文化基础,孕生了青年“躺平”现象。青年“躺平”现象在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不利于青年人正确“三观”的养成、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侵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社会的恶性竞争,有助于促使青年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青年在巨大压力下自我解压。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年积极归因,帮助青年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社会辩证、理性看待“躺平”现象;把对“躺平”青年的关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躺平”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更优质的环境感染人、影响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积极向上的话语代替“躺平”;帮助青年人做好职业规划,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红色文化作为育人的鲜活教材,与青年精神气质在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等方面有着高度契合性,对新时代青年长志气、硬骨气、厚底气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从价值选择上看,红色文化凸显的政治方向、精神标识和文化底蕴保障了青年志气有立场、骨气有内容、底气有归属。汲取红色力量能够帮助青年正确认知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克服“泛娱乐化”“躺平”等错误思潮的影响、牢固使命担当,树立起为实现中国梦接续奋斗的宏伟目标。以红色文化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要着眼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育人模式的优化,从而培养以实现中国梦为指引的新时代青年。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低欲望”在社会上迅速风靡起来,受到青年的追捧和效仿。青年深受其影响,产生了自我怀疑、自我逃避、自我否定和自我虚无的错误观念,这与培养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要求相冲突。面对温室型家庭教育机制、多元文化的群体感染、消费社会的负面效应和集体潜意识创新表达等多重困境,应从加强家风家教建设、优化媒介育人环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保障青年利益需求的角度出发,抑制“低欲望”现象的持续发酵,培育青年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重塑青年奋斗韧性。  相似文献   

18.
“饭圈”主要是以明星艺人的粉丝为主导所形成的一种圈层化人群。他们高度活跃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创生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圈层文化。当前国内饭圈呈现出年龄低龄化、趣缘圈层化、行为组织化和情绪极端化等特征,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带来较大冲击,亟需加以正确引导。饭圈作为一种边缘的亚文化群体,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主要体现为:消费主义盛行、流量至上逻辑、网络暴力恣肆、境外势力渗透、价值导向虚无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能够规避饭圈文化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主导性、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亚文化深刻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增强自身亚文化的免疫力,就必须强化民族文化的主体作用,尝试新的灌输方法,注重培养和谐亚文化的范导主体。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主动自觉解决区域、城乡、收入等方面差距,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教育的价值定位和共同富裕的推进,与人的全面发展内在统一,二者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社会和谐有序”皆是二者的目标与方向,在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有具体指向。社区教育的内在价值、工具价值、过程价值、产品价值,对应政府层面的目标追求、市场层面的显性效果、社会层面的潜移默化、个人层面的自我认可。依托社区教育的价值定位,主动加强社区教育的系统设计与方向调整,对未来社区教育的走向具有指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