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多元化就业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高校专业教育与市场供需之间脱节、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与大学生就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招聘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激烈竞争环境之间存在错位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从就业优先导向出发,高校要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提供坚实就业制度保障;搭建“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就业服务实效;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家校协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从而实现Z世代大学毕业生充分且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渐凸显。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重要关系人,其所持的子女就业观是影响孩子大学本科毕业去向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组以当前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社会现象为研究背景,选取大学毕业生家长作为调研对象,透过家长对大学生子女的毕业去向的期待和去向选择影响的调研,分析当下大学毕业生家长所持的就业观念与大学生“慢就业”选择现象蔓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8,(5):93-97
为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进行系统探究,本文从大学生选择的意愿,将大学生"慢就业"分为理性选择型和被动无奈型两种,并概括了大学生"慢就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形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就业形势、社会的多样性和宽容度、家庭条件氛围、学校教育、大学生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从改善就业创业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服务来预防和应对大学生"慢就业"的消极影响,以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4.
“慢就业”是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整体趋势。这一方面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的认知与感受有一定的关系。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本质动因进行分析,是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慢就业”现象负面影响的重要基础,利于最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并将“慢就业”引导到科学的发展方向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的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悄然出现了一股就业“回流潮”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理性回归,同时也是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健康理性的资源流动对大学生个人及内蒙古地区的整体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耿俊茂 《教师》2010,(26):14-1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虚假包装简历、随意违约、恶意拖欠学费等不诚信现象屡有发生,大学生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诚信危机。要保证大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充分就业,需要继续掌握就业本领和技巧,不断提升就业能力,更要注重强化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慢就业这一词汇屡见报端。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就业期待更高、自我意识更强、职业规划不清、多元选择凸显。大学生个体选择慢就业是出于三种微观考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考量、社会期待与个人期待的错位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偏差。从微观角度出发,慢就业本质可以归结为个体的职业社会化程度不足。慢就业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有其合乎理性的一面,亦有必须引起重视的负面影响。其中相应的调适策略如下:大力加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家庭”的协同教育合力、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重要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备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然而,受国际国内等复杂因素影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呈现蔓延趋势,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庭健康稳定。针对“慢就业”现象影响因素关联复杂、调查数据呈离散高维分布等问题,基于“慢就业”现状深入调查分析,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四个方面定量厘清影响因素相互关系。为改善“慢就业”现象,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角度提出相应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9.
谈大学生就业与高校及社会稳定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年底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一时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就大学生就业形势而言,这几年显然较就业体制改革前要严峻得多。据专家分析,按照国民经济增长7%左右测算,一年只能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年度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差额为1400万左右。再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亿人,这一部分劳动力将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竞争就更激烈。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就业需要转变的几种观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正视这一社会现实,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提高自信心;同时又要重新调整就业思路,降低就业期望值,改变以往的就业观念,树立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相似文献   

11.
於莉 《辽宁教育研究》2011,(11):107-110
大学生就业认知与社会环境、就业制度环境紧密相关。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认知生成的经济社会背景,从政府主导到“自主择业”则是其制度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形塑理性化就业认知凸显重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确立面向市场的理性化的就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2.
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陕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这既与国家当前总体就业形势有关,也与毕业生传统就业观念有关.师范院校应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积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就业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供需矛盾突出、学历层次要求高、竞争上的不公平等,因此,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转变思想观念,在职业选择上要多元化,要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域界限寻求就业途径,同时还可以通过自主创业来开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已经成为一项时代 关注热点,相关部门也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不断投入,但是在 激烈的竞争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却呈现出了不良趋势,像是自 卑、从众、焦虑、依赖等都是常见现象,而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本 文则从政府、学校及大学生本身着手提出了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15.
社会职业发展趋势与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化生产的不断壮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革,社会职业呈现出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日益增强、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内容不断更新、职业漉动越来越频繁等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危机意识、提高竞争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和终生职业生涯观。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随着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使毕业生承担了选择主体的巨大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者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较复杂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就业岗位的稳定增长,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稳定提高,以及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稳定,大学生就业制度日趋完善,就业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理解和接受,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自身方面,外在因素已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决定因素。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1、不能正确认识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以天之骄子自居,相反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自卑。大学生或因所在学校名气不大,或因所学专业不景…  相似文献   

18.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高职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顺利就业,这不仅关系到一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毕业生要在就业之前深刻认识我国国情,适应我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这一经济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配置战略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为自己的就业和择业准确定位,并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基本途径。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为今天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特别是大专学生要承受比过去更多的心理压力。与其它一些省市的大专生相比,特区大专生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获得更快捷的就业信息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面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一、在良好而又激烈的就业形势下,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调整好心态,从而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第一、依赖心理。深圳学生的父母社会关系比较多,在择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状况下衍生出的“慢就业”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目前关于“慢就业”的概念尚未形成定论,但其特征较为明显,“慢就业”的形成有高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原因,而深层原因是就业供需双方的诸多不匹配,因此提出以精准就业的方式破解“慢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