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孙杨 《大观周刊》2011,(30):104-104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特征和发展史,然后以中国现当代艺术的重要学者高名潞先生的观点为例论述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当代艺术的不足之处。最后总体归纳了当代艺术的艺术创作的灵魂之处和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艺术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发展速度并不缓慢.蔡国强作为世界最受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思想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本文从蔡国强的烟火作品为切入点,讨论笔者所认识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当代艺术出版的发展都与各自国家的当代艺术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中俄艺术出版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对比,对各自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艺术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成熟于90年代。在这段时间中,中国当代艺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慢慢融入到了观众的日常生活中。纵看这些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发展,可以总结一些特征。本文通过阐述这些特征及一些当代艺术作品案例来探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媒介的产生和众多特征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回溯历史,美国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以古代传统的艺术种类如青铜器、瓷器、书画、家具等为主,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观众的大幅增加,美国各地的大型博物馆都将中国当代艺术列入其展出计划中.从美国博物馆已经举办过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诸多实例来看,不少艺术家已经在异国的展场中开始集体亮相,不少作品被纳入博物馆的收藏序列中,成为当地公众了解中国艺术发展现状的一个直观来源.  相似文献   

6.
陈濛婕 《今传媒》2020,(2):152-154
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近几年发展的非常迅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增长,人们对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艺术展览也应运而生。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场域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原本的美术馆、博物馆、商业画廊渐渐转移至人们生活的场所。本文以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场域的拓展为题,以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为例,详细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场域变化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静 《大观周刊》2012,(1):77-77
中国当代雕塑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当代艺术的其他形态一样,当代雕塑有其自己的发展轨迹和自身的历史,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与艺术思潮的演进  相似文献   

8.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作品都汇集在这个舞台上。中国当代艺术自1978年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当与世界各国其他艺术作品同台展出时,呈现出了独特的多元的姿态。本文分别从民族的认同与世界的融合、深度的批判与细腻的关怀、再现的力量与表现的思索、科技的发展与艺术的呈现五个方面来分析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中的部分作品,力图在对比的过程中,使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在仰视艺术的同时俯身创作,使中国当代艺术重新发电。  相似文献   

9.
曾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符号来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收藏界.开始把眼光转向更大范围内的中国当代艺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吴静 《今传媒》2014,(1):152-154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作品都汇集在这个舞台上。中国当代艺术自1978年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当与世界各国其他艺术作品同台展出时,呈现出了独特的多元的姿态。本文分别从民族的认同与世界的融合、深度的批判与细腻的关怀、再现的力量与表现的思索、科技的发展与艺术的呈现五个方面来分析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中的部分作品,力图在对比的过程中,使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在仰视艺术的同时俯身创作,使中国当代艺术重新发电。  相似文献   

11.
目击双年展     
2000年11月6日,随着上海双年展的顺利开幕,对中国当代艺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日子宣告来临。 中国当代艺术终于结束了江湖漂泊的在野史,堂堂正正地走进官方殿堂,赢得了参与社会的话语权,并进入国际大平台,与世界公开对话。 同时,中国当代艺术的舞台上,也第一次出现了这样一种景观:官方主体展和几十家民间展各占山头,似乎相互矛盾,相互对峙,其实又彼此辉映,相互造势,构  相似文献   

12.
栗宪庭20多年来为当代艺术奔走呼号,鞠躬尽瘁。在西方艺术人眼里。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眼里,他是艺术界无上的权威,是他们见过的最富于人格魅力的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简要论述网络艺术区的概念及其形成、发展过程。论述网络艺术区与传统艺术区的区别与优势,以及网络艺术区在当代艺术品传播、市场与流通的价值,并分析网络艺术区对当代艺术生活的影响方式和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4.
Karen Smith出生于英国赫特福德郡。1990年,她到香港艺术杂志Attention任主编,这是她关洼中国当代艺术作晶的开始。1992年底,Karen Smith来到北京并生活至今。目前她已成为国际上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权威。  相似文献   

15.
时隔21年,中国当代艺术终于再次昂然挺进代表国家意志的中国美术馆。相比1989年时的激情与冲动,这些位居着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市场前列的艺术家们,如今已经平和很多,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哪些作品是合适“登堂入室”的,他们把这个自觉称为“行业自律”和“成熟”  相似文献   

16.
查文静 《传媒观察》2014,(10):47-49
新媒体和当代艺术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物。二者由于本身的特性,在互相结合的过程中依托技术手段和自身观念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共同发展,互相改造,形成了一种新的共同体。新媒体不仅作为当代艺术的传播手段,而且也成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手段和表达手段,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艺术的形态。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当代艺术日渐成为大众媒体上的一个常规报道领域.但是当代艺术的含混以及当代艺术生态的复杂都使得这个领域充满争议性和不确定性.文章从这一报道领域的悖论性入手,分析了当代艺术报道与艺术界、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关系.当代艺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报道领域,用普适的新闻价值和新闻规范去要求,将失去针对性并流于空洞说教,只有增强对这一领域悖论性的理解和探究,才能有的放矢,促使大众媒体的当代艺术报道以更加自省的意识去呈现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国产动画广告的现状,进而论述了动画广告的创意及其中国风走向。最后论证了中国动画广告的发展需要把中国风与世界语言相结合,并且论述了在结合中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古籍数字化之趋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论述了中国古籍数字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不足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油画为例,以绘画中的"趣味性"为依托,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