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齐画家谢赫撰写的《古画品录》一文,是中国美术史和美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影响深远。其中“六法论”是该篇的核心内容: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高电视采编人员的技术素质?如何提高电视的拍摄和制作质量?我们不仅可以从现代的理论和当前的实践中寻找途径,而且还可以从我国古代画论中得到启示。谢赫是南齐著名画家和评论家,著有一篇很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名为《古画品录》。在这篇论著中,他把绘画的要求与方法归结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就是我国绘画史上著名的“六法论”。这一理论在中国历代画家的创作上起了极大的作用,它是历代画家的创作指南和评论绘画作品的典则。绘画与电视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不同。绘画是瞬  相似文献   

3.
潘燕杰 《大观周刊》2011,(44):246-247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一一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4.
要想使视觉新闻具有绘画美,可以从绘画艺术中吸取营养。学习和借鉴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经验和表现方法,对于我们克服当前新闻写作中抽象、空洞、干癟无味的缺陷,是大有裨益的。绘画艺术要求“图真”,也就是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里指出的:“度物象而取其真”。这一点,与新闻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有共同之处。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视觉新闻的绘画美也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美离不开真,新闻描绘的“画面”只有真实,才能让人信服,从而产生美感。那种为了追求生动而不顾真实性原则的作法是必须坚决杜绝的。曾经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钱被风刮跑以后》,尽管情节生动,文字语言有很强的画面感,但结果一查,新闻事实是虚构的。这种披着华丽外衣的假报道,虽然也能取悦读者于一时,但最终会被读者所唾弃。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把“气韵生  相似文献   

5.
刘根才 《新闻世界》2011,(9):230-231
中国绘画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丰富和完善,在观点理念、内容形式、风格技法等方面,基本形成了确定的中国画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修伦 《报刊之友》2012,(12):78-79
在特殊历史时期,纪录片为政治所左右或主动围绕在意识形态的边缘。因此,学者们在研究时往往把纪录片的意识形态研究放到第一位或作为唯一的研究途径。然而,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纪录片仍然体现其特殊的艺术特质与民族文化传统。通过对中国“文革”期间纪录片研究,该时期的纪录片不只是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尤其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借鉴,镜头语言的“红色”符号性以及对故事片的拍摄手法的采用等体现了特有的“中国式”探索。  相似文献   

7.
所谓形式美原则,也就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书刊版式设计的形式法则与绘画的构图法则有着极大的一致性。这可能因为它们在二维方式上具有共同点。在绘画的构图方面,自从东晋顾恺之提出“置陈布势”的构图理论以后,南齐人谢赫又把“经营位置”的构图理论列入“六法”之一。由于重视这种绘画的形式法则,唐人张彦远把构图看做“画之总要”。书刊的版式设计,实质上也是“经营位置”,也是一种“构图”。这种构图,是将文字、插图和装饰纹样等的内容和形式加以通盘考虑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把版式设  相似文献   

8.
谢赫(459—532),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善作人物画、风俗画。著有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画品》(又称《古画品录》),在绘画史上《画品》开品画之先河,对绘画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奇"与"巧"辨析谢赫《画品》中气韵及在中国绘画史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书目》2023,(8):16-19
<正>本书由8篇研究六朝画论的论文和8篇对六朝著名画论的标点、注译组成,并增补修订了部分内容,规范了行文格式,使之更具开创性、条理性及完整性。顾恺之的画论强调以“传神”为中心,提出了“天趣”“骨趣”等著名论点,以及“骨法、用笔、用色,临见妙裁,置陈布势”和临摹等具体的绘画方法。在传神的刻画上,他又特别强调眼睛的刻画,以及体态动势、人物关系、环境衬托,  相似文献   

10.
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变化,它的衰落、简单化和全盘西化以及后来的多元化无不反映出20世纪碰撞、解构与重铸的文化现象。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绘画。20世纪中国绘画的碰撞、解构与重铸主要体现在关于中国画地位、前途和价值的论争之中,这种论争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世纪。五四之后的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打倒文人画”口号,将传统的“国粹”看作是普及科学与民主的最大障碍。徐悲鸿留法归国,将他的“徐悲鸿教学体制”在中国深深植根,中国传统水墨画也就此以素描造型法为基础,改变了中国…  相似文献   

11.
赵祖凤 《大观周刊》2011,(45):138-138
明末清初,随着东学西渐,西方水彩画传入我国并得到发展。它与中国画虽然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用水、用笔等表现技法方面却有着很多相融之处。中国画与水彩画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两种不同的绘画艺术形式.对水彩画与中国画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贾润  殷培芳 《今传媒》2016,(8):158-159
北宋初年,黄家体制的“富贵”风格确定了院体花鸟画的基本格局。直至赵昌、崔白、易元吉等人的出现,他们在坚持院体美学趣味的前提下,减弱“造化”强调“心源”变革院体画。到了宋徽宗继位之后,受前人变革思潮的影响,宋徽宗赵佶更是将院体画引领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促使绘画艺术向着“文之极也”的目标迈进,使中国绘画进入到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13.
梁馨予 《大观周刊》2010,(36):48-48
博文: 当下中国的绘画艺术充斥着太多的功利与烦躁艺术的沉渣被金钱搅动得四处充溢绘画艺术抚慰心灵的功能似已消失殆尽。画画在中国古代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需要“静”气,需要简单。而在当今物欲横流情况下最需要的是静修、简单,它们却统统成了奢侈品。  相似文献   

14.
宋代磁州窑装饰艺术,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以其生动、豪放的装饰艺术在当时独树一帜,并成为竞相模仿的对象。宋代磁州窑的绘画装饰艺术是对传统中国陶瓷的革新,开创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先河,同时也为以后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陆探微是南朝宋明帝时期著名的画家,其师从顾恺之,具有独特的画风,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本文对南朝画圣陆探微“秀骨清像”的绘画风格及其蕴含的美学思想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线”是美术绘画作品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也就是说,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是离不开“线”这个基本元素的。因而认真研究探讨“线”的审美特征,不断加深对“线”的概念的正确认识.对驾驭和掌握好“线”这个艺术手段,是大有裨益的。本人经多年的绘画艺术实践,就“线”在绘画作品中的审美特征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张增明 《大观周刊》2012,(51):47-47
从古至今,“线”是艺术中最熟悉直接的语言——不论是绘画、音乐还是中国的书法。“线”自身有种内在的张力和节奏,或优美、浪漫或苦涩、压抑,“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成为情感的符号和载体,从“线”的流变与发展中,可以看出艺术家气质、性情、趣味的流露。  相似文献   

18.
丹培拉绘画是一种古老的圣画像绘画艺术,以丹培拉绘画技法存在的艺术在古代欧洲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丹培拉也称蛋彩画,在中世纪时期,丹培拉绘画艺术是圣画像的主要绘画方式,非常精到成熟,自文艺复兴之后丹培拉逐渐没落,但如今,许多的艺术家和观画者仍旧被丹培拉艺术独有的魅力所震撼,在当代中国艺术家们更是把丹培拉与油画相结合,并把与丹培拉相关的乳剂性材料运用到综合材料绘画中.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法国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说过“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他的九字金言强调了艺术的个性“我”是艺术的主心骨 作为介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一漫画,更要突出一个“我”字“漫画要有我”,窃以为须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要有自己的思想。丰子恺先生说过:“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这个“意义”就是要具有一种思想:漫画家华君武更是直言不讳:“漫画的思想性就是一种政治倾向,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华老还指出:“齐白石的作品,大家为什么喜欢?因为他有思想。”德国的威廉 布什所以能成为漫画大家,他就是一个“善于捕捉瞬间表情,展示性  相似文献   

20.
王佳华 《报刊之友》2013,(10):91-92
“明星真人秀”是近几年活跃在荧屏上的一种娱乐节目样式。本文肯定了它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它的成功及其对社会和民众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反思。媒介作为一个“文化装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应警醒自身,坚持真善美,给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同时,在媒体制造的“美丽景象”背后,受众也应提升媒介素养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