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刘宝玉 《大观周刊》2012,(32):201-202
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热点和亮点。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高怀志 《大观周刊》2012,(39):289-289,293
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而过程性评价则主要是以科学素养提高为宗旨,以技能、知识、方法为载体来实现发展性的评价;其对个体和群体评价进行兼容、并对水平和态度进行兼容,能够实现自省和反思的评价。笔者在此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就共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等提出以下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够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甘晶 《大观周刊》2012,(33):272-272
随新课程改革推行,地理教学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不断的变化着,考试成绩不在作为唯一参考依据,学生能否学到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能否提高合素质成为新的教学评价导向。本文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的要求,借鉴了国外的一些中学地理教学评价方法,对多元化中学地理教学评价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吕献兰 《大观周刊》2012,(20):257-257
一、形成性评价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相似文献   

5.
安世武 《大观周刊》2012,(51):315-3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评价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能再适应数学现代化教育教学目的和教育特点.2011版新课标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场所,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那么.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综合素质评价哪?我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刘磊 《大观周刊》2012,(31):228-228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与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教学的过程及结果加以及时、有效的监控,以起到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本文试论激励评价方式在课堂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王云芳 《大观周刊》2012,(22):176-176
课堂评价语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技巧.还对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作为教学流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 。  相似文献   

8.
赵俊 《大观周刊》2013,(12):231-231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教学评价要求关注学生语言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及策略;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教师把教学评价重一心定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  相似文献   

9.
刘经胜 《大观周刊》2012,(50):378-378
过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过分依赖于“法定”的教科书和教师教学参考书,并为之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更有甚者将别人的“典型”教案、教法,作为自己教学的模式。而今,面对新课程改革,他们感到失落和困惑。其实,新的理念必然是在“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常说“除旧立新”,绝不是意味着对旧的理念的完全摒弃,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是如此。那些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一切都要创新的想法实际上是对教学规律和新课程改革的误解。许多语文老师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这些优秀的传统方法应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扬光大。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有效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抓好阅读、背诵和写作,因为此三者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胡凤燕 《大观周刊》2012,(47):292-29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技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  相似文献   

11.
周学伟 《大观周刊》2011,(37):185-185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谈的比较多的话题。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说到底,就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雷雨 《大观周刊》2012,(9):182-182
我校在切实进行课程改革,每学期每位老师要求上一堂公开课。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创造者,检验一位教师是否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以致创造者,很大程度体现在其课堂上。因此,对课的评价就尤其重要,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朱敬梅 《大观周刊》2011,(20):228-228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有力手段。”如果教师能灵活利用评价手段,它对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好小学数学课堂的评价,我在初步的探索尝试后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浅见。  相似文献   

14.
田玉玲 《大观周刊》2011,(17):108-108,98
本文面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点滴经验,尝试探索适合本地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式。要打造智慧的信息技术新课堂,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其次依据学生的特点适度处理新教材内容,构建教学平台服务于新课程教学,教学评价阶段采用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教学评价方式等。  相似文献   

15.
吴立平 《大观周刊》2011,(28):100-100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为此,教师要自觉学习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6.
胡刚 《大观周刊》2011,(44):243-243
新课程改革无论在教材内容、教法、教师教学以及教学目标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应对新课程,教师必然有一个学习、适应、创新的过程。本文指出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并要积极借鉴,以求创新与提高。  相似文献   

17.
唐梅菊 《大观周刊》2011,(24):79-79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更是教育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现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功能单一、标准单一、方法单一、主体错位、重点偏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樊云开 《大观周刊》2012,(28):301-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受到普遍关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生物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平等对话,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有助于构建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是实现生物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孔云霞 《大观周刊》2012,(15):140-14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步产生与成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教学理念不断影响到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初中计算机作为初中课程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刻影响。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是初中计算机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拟探讨受新课程教学理念影响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13,(1):144-14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众所周知,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