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秋季到来了,农民伯伯起早贪黑地辛勤劳动,收割成熟的粮食、水果和蔬菜,然后储存起来以备一冬之需或一年之需。有意思的是,某些动物在这诱人的季节里也在"抢收",甚至它们"动手"比农民伯伯还要早。让我们来瞧瞧吧,都是谁在忙碌着?胡蜂通过"麻醉手术"来储存食物胡蜂的雄蜂和雌蜂在秋季交配以后,雄蜂一两天内就会死去,而雌蜂还要活下来,然后在来年春天产卵生下后代。为了越冬,雌蜂会在交配以后大肆忙活,抓来  相似文献   

2.
正很多人都爱吃罐头食品,可你们知道罐头是谁发明的吗?19世纪初的一天,法国街头贴着一则悬赏布告:谁能解决食物长期储存而不腐烂的问题,法国政府就奖励他1.2万法郎。原来,那时的法国军队正在欧洲中部征战,新鲜食物还没来得及运到前线就腐烂了,战士们吃不到营养丰富的食物,战斗力大受影响。布告贴了好多天,尽管看的人很多,但没有一个人能想出好办法。一天,有着丰富食品加工经验的尼古拉·阿佩尔看到了布告,决定好好研究。他回到家,便对妻子说:"亲爱的,明天多买些蔬菜回来吧!我想做研究。"  相似文献   

3.
《科学生活》2010,(7):73-73
人们常说,"粗茶淡饭延年益寿",那么粗茶淡饭到底是什么?营养学家研究发现,真正延年益寿的"精茶淡饭",并不等于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各种粗粮和素食。正确的理解应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注意粮豆混食、米面混食,并辅以各种动物性食品,常喝粗茶。  相似文献   

4.
正"吃",陪我们不知不觉地度过了每一天。除了维持生命外,食物也是人们生活乐趣的一个来源。但"吃"的科学,你了解多少呢?为什么有人总"食之无味",为什么"零食爱好者"有时也会突然对零食失去兴趣?零食"克星"对很多人来说,吃零食是一种人生乐趣。即使肚子不饿,也总会有在没事儿的时候吃点零食的习惯。许多超重者就是因为对零食太过"热爱"而不小心摄入了过多热量。但据学者近期研究发现,这种"热爱"其实也可以操控——大脑激素就可以抑制人们对零食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正①食品的味道与食品材质、保鲜程度、制作方式和调料密切相关。其实,食品的味道也与温度密不可分。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食物的味道更好呢?这要看人们进食的季节和吃什么类型的食物。②在寒冬季节,吃饭时烧个火锅,既能驱寒,又会使人胃口大开;而在暑热天气下,几盘冷菜,几杯凉啤酒,则是人们理想的美味佳肴。由此可见,温度和食品味道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微波炉,顾名思义,就是用微波来煮饭烧菜的现代化烹调灶具。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这种电磁波的能量不仅比通常的无线电波大得多,而且还很有"个性",微波一碰到金属就发生反射,金属根本没有办法吸收或传导它;微波可以穿过玻璃、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但不会消耗能量;而含有水分的食物,微波不但不能透过,其能量反而会被吸收。  相似文献   

7.
正有人说,中国的春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的确是这样,听到了年的召唤,人们便像鸟儿一样一群一群飞回老家的屋檐。我们民族有根深蒂固的"故乡情结",走得再远,也要回家。"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即使远在天涯海角,我们也在守望着家园的方向。外面的世界再大,再精彩,故乡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图腾。我们会像候鸟一样,在某一个季节,感知到故乡温暖气息的来临,然后飞越万里关山,沿着熟悉的来路回到梦中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新概念食物     
《科学与文化》2006,(6):45-45
不知道什么时候,炒概念成了一种时尚,连最传统不过的食物也开始跟风。在这些让你眼花缭乱的新概念食物中,究竟有多少真正健康的成分存在?抑或仅仅只是徒有其表的概念炒作?让我们拨开迷雾,解读目前最流行的——冷却排酸肉肉类安全值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现在许多大城市的超市里,  相似文献   

9.
<正>微波炉是一种现代化的的烹调工具,具有加热效率高、方便、卫生等优点。除了可以烹饪食物外,微波炉还有其他用途吗?俗话说"药食同源",黄芩、甘草等中药材和食物一样都是天然产物,既然微波炉可以用于烹饪食物,是否也可以用于"烹饪"中药材呢?  相似文献   

10.
何吴明 《百科知识》2013,(17):37-38
最近,心理学家瓦莱丽·泰勒在加拿大肥胖会议上发表了题为"食物癖:社会与食物的复杂关系"的演讲,她认为有些人对食物过分关注是一种病态心理。于是相关媒体宣称,人们在平时就餐前对食物拍照并上传到网络的行为,可能预示着心理疾病。国内媒体则把这种行为称为"炫食"。"炫食":如何连结自我和食物事实上,"炫食"这种行为非常普遍,而且并不一定是问题行为。只有到了逢吃必拍或者只拍食物的时候,才有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征  相似文献   

11.
绒衣 《科学生活》2010,(10):77-77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年代,人们常常做什么事都希望一举多得,连"吃"的同时都讲究能不能"养生"、"食疗",却忘了饮食最原始的根本就是"享受食物"。  相似文献   

12.
春归何处觅     
王国梁 《科教文汇》2021,(13):I0001-I0001
暮春时节,鼎盛的春光逐次落幕,芳菲渐谢,绿肥红瘦,容易引发人们惜春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 "满地残花昨夜风" "红消香断有谁怜",诸如此类的感伤情绪,似乎让暮春多了几分惆怅和寥落。其实,暮春也是人间好时节,算得上一年中最舒适的时候。人间四月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温度适宜,而且不乏美丽的风景。暮春是春与夏的过渡,春天即将归去,夏天即将来临。不过即使季节变迁,仍然可以探寻到春天留下的踪迹。  相似文献   

13.
正"吃不胖"是许多人的梦想,而一项国际基因研究有望帮助人类实现这一梦想。研究人员发现,将小鼠体内名为RCAN1的基因移除后,小鼠长时间摄入高脂肪食物也不会增肥。此外,该基因缺失的小鼠代谢速率较野生小鼠也有所提升,在不运动的情况下燃烧热量更多。对于人类,这意味着既不需要减少食物摄入量,也不需要多运动,就能使体内储存的脂肪减少。人体脂肪分为两种:白色脂肪主要用  相似文献   

14.
正和无边无际的自然气候相比,居室气候只能算是一种"微气候",居室温度也只是"微环境温度"。人的许多活动必须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而出入居室,其实就类似于出入不同的"气候带""温度带",人的身体常常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气候、温度变化",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怎样才能提高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现代居室病症呢?医疗气象学家通过实验,得出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居室内保持一种"气象变化",以"多变"应对"突变",从而锻炼人的抗变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近日,多家网站刊出专题,渲染转基因食品已经在中国泛滥成灾。一时间,土豆、圣女果、玉米、胡萝卜等常上餐桌的食物都被蒙上了转基因阴影,一些网站还"附赠"了鉴别转基因食品的办法。专家指出,中国食品市场严格控制转基因食物准入,目前只有食用油和木瓜有转基因品种。圣女果、小黄瓜并非转基因蔬菜橙色的圣女果、超短的小黄瓜、紫色的嫩玉米、滑溜溜的土  相似文献   

16.
正冬季里,许多人家喜欢紧闭门窗,唯恐室内热量流失到外面。其实,长时间处于一种只有温暖而空气没有变化的环境中,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因为和无边无际的自然气候相比,居室气候只能算是一种"微气候"。人的许多活动还必须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而室内外温差过大时,出入居室,就类似于出入不同的"气候带",人的身体常常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居室病症,"空调病"、"暖气病"就是例子。怎样才能提高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现代居室病症呢?医学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得出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居室内保持一种"气象变化",以"多变"应"突变",从而锻炼人的抗"变"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深秋已至,又到了柿子成熟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听到很多关于吃柿子的"禁忌",比如"柿子不能空腹吃,空腹吃柿子会得结石!"柿子真的不能空腹吃吗?空腹吃柿子真会导致胃中产生结石吗?柿子涩,是鞣酸在作怪吃过柿子的人可能会对它的"涩味"印象深刻,因为涩涩的味道总是影响我们吃柿子的雅兴。那么,柿子的涩味从何而来?其实,涩味来自柿子细胞中的鞣酸(又称单宁、单宁酸),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收敛物质。吃柿子  相似文献   

18.
<正>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河湟两岸肥沃的田野间,一派繁忙耕种的景象,在那些辛勤劳作的身影中,一位位科技特派员也挥洒着汗水,他们进村、入户、到田,将新品种、新技术带到农户身边,把农业科技推广到"最后一公里",让农民渴望与农业科技的"零距离"接触变为现实。农业科技水平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程度决定农业现代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管晶晶 《今日科苑》2007,(21):32-33
还记得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时的那场网络生存比赛吗?1999年9月3日,国内第一场网络生存测试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同时进行。12名志愿者分赴异地开始为期72小时的"网络生存"大测试。测试者们一开始都雄心勃勃,摩拳擦掌,可是后来却因为订不到食物之类的问题一个个退出了比赛。上海"永和大王"在主页上专门挂上了"72小时网络救援行动",测试者只要点中图标,食物就会及时送到。当广州的测试者"雨声"20多个小时没有订到食物时,"永和大王"深圳分部送餐者风尘仆仆赶到广州测试现场,可惜迟来一个小时,"雨声"已退出。时隔数年,互联网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网络购物借着互联网的东风欣欣向荣。  相似文献   

20.
团结的五官     
正我们的五官看似毫不相干,但并非"各自为政",工作时可是相当团结的。航班上提供的食物常常被乘客投诉,原因倒不是因为饭菜太难吃,而是飞机上噪音太大了。原来嘈杂的噪音会使人的味觉变迟钝,而且随着噪声增大,人们感受食物甜度和咸度的敏感度降低,对食物的喜爱程度也会降低。相反,如果听到悦耳的音乐,人们会觉得吃的东西很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