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紧紧围绕主题选材、组材。立意深刻,选材恰当。是叙事散文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精当的选材。《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文字朴实,感情真挚的散文佳作。文章在选材方面,选材精当,独具匠心。母亲是作者最熟悉的人,可写的材料一定很多。但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主义战士的朱德同志具有博大的胸襟,没有把《回忆我的母亲》写成一般性回忆母亲的文章,而是通过对母亲的回忆,表达对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因而作者的选材十分严格。一方面围绕母亲的勤劳俭朴,选择了母亲对子女“一手抚…  相似文献   

2.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中的《四十自述》。作者写的是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突现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选文一开始即写道“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母亲不准作者和其他孩子一块儿玩,一方面是基于作者身体弱,另一方面是担心作者和这些“野蛮”的孩子一起会学“坏”,母亲对作者的爱已可见一斑。更让人感动的是,作者害了眼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当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竟真用舌头舔作者的眼,母爱何其伟大!母…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是一首质朴动人的母亲颂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母亲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文章的主题深刻,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4.
秦文君的《女孩独立》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文章被安排在《成长纪事》单元中,它讲述了母亲和女儿两代人独立的故事,但作者用更多的笔墨描述了已然独立的、做了母亲的自己。看着女儿一步步走向独立的过程,以及自己的心理感受。细细品来,感到一个女孩的成长,尤其是一个女儿的成长和独立,也是一个母亲的成长历程和见证,毕竟不是谁生下来就会做母亲的。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三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和《第一次抱母亲》,这三篇文章都是着重歌颂人间真情的. 虽然三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但这篇文章更倾向于对爱的反思,它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母亲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母亲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对于爱的反思.此文是当前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典型素材.  相似文献   

6.
《你是一条河》撕裂了因母亲自身性格缺陷、文化教养所带来的子女的悲剧性命运和家庭生活的愚昧落后,也撕去了贴在“母亲”身的神圣标签。它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价值和本质的更深思考,开拓了母性题材的新主题。  相似文献   

7.
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后,我掩卷沉思,顿觉豁然开朗:父母的爱是同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初读此文,我真替作者抱不平,他的父亲太苛刻。但是,我读完并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从心里羡慕作者有这样的双亲。母亲的“精彩极了”是来自母爱的力量,是作者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成为了作者心头的慰藉,使作者一直坚持写作。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每当我得到老师的表扬时,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母亲,母亲便会夸奖我,鼓励我。正如文中作者的母亲一样。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  相似文献   

8.
《荔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为母亲临终前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反映了母亲与儿孙之间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达到:  相似文献   

9.
祝禧 《江苏教育》2007,(14):98-99
当我们开始牙牙学语时,母亲总会吟唱一些歌谣,讲述一些神话故事给我们听,并用口述的方式教给我们良好的行为规范。苏教版第十册有一篇课文,名为《月光启蒙》,节选自著名诗人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讲的就是作者小时候,母亲在美丽的月夜给他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慈母情深》,选自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片段。作者在小说中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在这个单元里,大家要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析老舍的文本《月牙儿》中的母亲形象,通过分析该人物形象做稳奴隶而不得的一生,揭示她好逸恶劳的精神缺陷和潜在的妓女心态,并探讨作者忽略母亲形象缺陷及从娼主动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朱德委员长《母亲的回忆》一文,自从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以来,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诵不绝。人民群众早已把它作为向朱委员长学习的一份教材。回忆自己的母亲,这曾是古今中外不少诗人、作家和政治家、思想家赋诗作文的题材。阅读这类文字,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作者的母亲,而且可以使读者了解作者的家庭、童年的教养,以及作者世界观的某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我的母亲》这是一篇自传,回顾了作者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表达了对母亲深挚的怀念和敬爱之情。我在教读本文时,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使自己在教学中有了很多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王晓静 《山东教育》2005,(19):65-65
《荔枝》语言朴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思念这情。本文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引导学生具体感受这融于“小事”之中的深深母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可做以下设计:  相似文献   

15.
《孕》、《娩》是作者组诗《孕、生命、宝贝——给我亲爱的儿子西蒙》中的第一首和第六首,全诗由八首小诗组成:前4首是准妈妈唱给腹中宝宝的歌,后3首是分娩时母亲对宝贝的倾诉,最后一首是年轻的母亲对宁馨儿的呢喃。它细腻地展示了母亲从怀孕到分娩的全部心理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圣洁无私的母爱,表现了母亲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体现了母亲对生活哲理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二部分被选编进了高中语文新教材。就语言文字的表述看,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反映的是人与景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地坛中的发现,由景而思索;第二部分是写“我与母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母亲身上的发现,由事而体悟。粗看起来,这两部分的景物人事似乎缺少有机的联系,但实际上,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地坛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母亲更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换而言之,母亲更是一座地坛。  相似文献   

17.
《春蚕》记叙了解放前,母亲为了供“我”和姐姐上学,每年都要辛苦养蚕的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比的疼爱和深深的敬意。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母亲养蚕的辛苦和作者对母亲的疼爱是重点,着眼于原文对母亲容貌神情的描写过行阅读分析,是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此文有很多处对母亲容貌神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集中体现了母亲养蚕的心境和养蚕的辛苦。  相似文献   

18.
成利  李兆杰 《山东教育》2005,(25):33-34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饱含深情地追忆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第一首小诗所做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以及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一生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所饱含的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9.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怀念母亲的文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它们都是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散文。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的呢?  相似文献   

20.
今年母亲节前夕,李明阳总督学的新作《我的母亲我的家》问世。我和他是校友、同事,办公室紧挨着。他的新作我自然是先读为快。热爱生活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源泉和动力。作者长期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其中教育督导、师资管理等任务重、头绪多、劳神费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